小福命不久矣,他自己倒是毫無所覺,陳鋒卻難免鬱鬱寡歡。

這天臨出發前,陳鋒稍微耽擱了一點時間。

他讓薇星給福萊德斯下達的指令是,讓他乖乖呆在原地。

雖然陳鋒覺得不管自己說什麼,這人都聽不懂,但有些話他卻不吐不快。

福萊德斯彷彿還真是個閒不住的命。

被叫住之後,他只呆呆站在原地,雙手在空中比劃個不停,大體是在設計什麼東西。

薇星的監控攝像頭將他指尖在空中劃出的痕跡用ar模式投放到了陳鋒的視網膜上。

還真是全新晨風二號的內艙結構設計。

如今晨風二號擁有長達五十五公里長的外殼,也基本完成了動力總成佈局,能提供……倍光速的穩定航速。

但其內部大部分割槽域都空空如也,各種新增功能單元都只徒有個車間,裡面完全沒東西,尚需完善。

每新增一項新的功能,不僅僅涉及到一個車間,還得牽扯不同車間相互搭配,防止出現連鎖意外事故導致炸機,又得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改動整個艦船能量分配體系。

以陳小技師如今半吊子的水平,讓他搞定個長五千米的原版晨風二號還能勉強勝任,但艦船體型再擴大到如今的五十五公里,各種新增功能不斷擴張,他真得抓瞎。

兩者之間的差距好比竹筏與航空母艦。

陳鋒不行,但福萊德斯可以。

所以在這次升階改造中,已經變成了以福萊德斯為主,陳鋒為輔打醬油。

在之前的改造過程中,彷彿原本沒有自主意識的福萊德斯已經考慮到了自己死後的事情,採用的本就是分割槽模組化設計。

假如他臨死也沒能完成全部工作,亦或是他死後,陳鋒無法將他設計的東西全部具現到五十五公里長的超大晨風二號裡,也沒有關係。

這艘船前面一小截十公里長的部分可以單獨脫離出來,變成個子彈型的艦船,一樣穩定可靠,效能卓越。

小福如今大業未竟全功,生命卻已進入最後兩天的倒計時,一切都在他的計算中。

可能他真的有些不甘心,所以現在依然忙碌著,一秒鐘都不肯歇息。

他似乎想搶在臨死前搞定所有設計方案,給陳鋒留下一份完整的財富。

他可能對這個時代也不服氣,想超越二十倍光速的上限。

小福的手指正比劃著,突然又不動了,兩手指尖虛懸向天。

他的脖頸無力鬆弛,腦袋四十五度角斜斜的耷拉在肩膀上,原本就空洞的瞳孔變得更視線散漫,毫無焦距。

陳鋒知道,他又開始發呆了。

他手上腕錶的紅色指示燈開始長亮。

陳鋒這邊接到急促的自動報警,顯示福萊德斯的大腦正呈異常活躍狀態,顱內量子風暴極度狂躁,正在瘋狂榨取他的神經元細胞潛能,壽命也在不斷縮短。

福萊德斯的神經元細胞很詭異,其量子穩定態與年輕人一致,正處學習能力最強,思維最敏銳的階段,但表現出來的生命力,卻彷彿行將就木的老者。

神經元細胞本就是人體內再生能力最差的細胞,幾乎不能分裂增殖,與人體壽命幾乎等長。

福萊德斯每次發呆都是對他大腦的瘋狂壓榨,都會讓他的大腦受損狀況不斷加劇,不斷老齡化。

陳鋒當然想救他,但無能為力。

陳鋒早就嘗試著將自己的復甦因子共享給他,奈何這依然解決不了他作為因長期冷凍而受損的幹細胞克隆人先天的基因殘缺問題。

這是不可逆的生命終結,就像陳鋒本人也無法靠著復甦因子長生不老。

漸漸的,福萊德斯表情愈加扭曲,彷彿他臉上的每一個細胞都在用力扭轉身軀。

這種詭異的表情,就連對自身肌肉控制力已趨完美的陳鋒都做不出來。

約莫四十分鐘過去,福萊德斯恢復正常,腦袋擺正,手指繼續晃動,頻率還加快了。

陳鋒在旁邊說道:“福萊德斯.”

“跟我來.”

小福悶悶的應道,但手上動作不停。

陳鋒:“你知道自己快死了吧?”

這次福萊德斯沒理他,更忙了。

陳鋒自說自話,也不管他能不能聽懂。

“有時候我覺得,這世界還真挺操蛋的。

這次我們倆本來可以一起搞個大事業。

你怎麼就只剩下兩天的命了呢?”

陳鋒仰頭看著裝甲室天花板,“我這次真一個熟人都沒有了。

你要死了的話,我以後,真不知道還能再和誰說話了。

我不會真要在這條時間線裡孤獨終老吧?”

“以後……假如我的壽命可以維持,假如還有下一條時間線。

呃……算了。

我應該是沒什麼機會再碰到你了吧。

畢竟你是謝爾蓋的克隆體,對吧?我和別人還有以後,還有得盼頭。

但你,我們就此一別,大抵是永別了.”

“唉.”

陳鋒一直嘆氣。

福萊德斯的手指晃動得更快了。

陳鋒覺得他可能聽懂了自己的話。

但他不會表達,所以只能抓緊最後的時間,爭取完成更多的事情。

陳鋒不再纏著他,讓薇星放他出去幹活。

兩人此時位於001-7-01kx8839號行星上,作為第七星區最古老最龐大的一號科學城創造的最新垃圾星,這是整個行星帶裡最大的一枚星球,直徑達到四萬三千公里。

兩人剛到這裡才半天,還有很多東西亟待發掘。

目送福萊德斯進入出艙口,陳鋒轉身回到指揮室裡。

他心情有點敗壞,倒也不出去拾荒了。

反正到了現在這個階段,他之前掌握的那些技師知識逐漸跟不上福萊德斯的天才節奏,他去幫忙也幫不了太多,讓薇星在福萊德斯的附近派遣了三十個目前最先進的智慧機器人從旁協助,比他本人幹得還更好。

順嘴一提,這三十臺全新的朋克智慧機器人也經過了福萊德斯的改造,在工程機械方面的能力,反而比陳鋒自己還強一截。

陳鋒蜷縮排指揮室皮椅裡,眼前的投影畫面一分為二。

左邊是從高空俯瞰的福萊德斯駕駛著裝甲往前緩緩推進的畫面,右邊則是滿布硝煙,瀰漫戰火的晨風帝國版圖投影。

七個多月前量子資訊網路版圖組成的那張大網,到如今卻已然大變。

在戰爭爆發前,薇星將這星圖內的恆星系分為三個大類。

純粹的白色光點是無人星系。

修建有戴森膜的十餘萬個星系則被標註成了藍色光點。

有人足夠人口定居的星系則是綠色光點。

代表量子網路資訊流的則是綠色絲線。

自戰爭爆發後,薇星又新增了兩種標註。

紅色光點,表示在這個行星系中正在發生戰爭。

橙黃色光點,表示這個行星中的戰爭已經結束,人類戰敗,遭到清除。

陳鋒即將且已經失去的,遠不只福萊德斯一個人的性命。

他還失去了很多行星系。

稜艦艦隊抵達比鄰星系後,果然執行了分兵計劃。

比鄰星穹頂短暫開啟,再往後延展,一百艘稜形戰艦被留在了裡面。

其餘稜艦則以平均接近萬艘為一隊,兵分一百路,分別就近撲向其他行星系。

戰線將從人類的核心星區開始向外擴張蔓延,持續推進。

複眼者的行動基本沒有什麼戰術戰略可言,就是很單純的分兵突進,突出個科技碾壓,一力降十會。

至於陳鋒個人比較在乎的球形戰艦,卻根本沒有出現在中心戰場區域。

陳鋒推測或許是這次複眼者見人類勢大,球型戰艦作為大型“巡邏遊艇”,在戰爭領域的效能不及稜艦,所以壓根沒參戰,可能是沒來,也可能在獵戶臂外巡邏以收割一些負責逃亡的火種艦。

比鄰星系中的戰爭結束得很快。

陳鋒真正見識到了稜形戰艦這個複眼者的核心戰爭工具的實力。

這條時間線中的比鄰星文明科技水平雖不及外面,但比上條時間線中三十一世紀的人類多少總是要強悍一些的。

比鄰星裡的人口規模也達到了近四百億的龐大數字,更幾乎全民皆兵。

但代表比鄰星系的紅點只持續了三天,隨後就變成了代表滅亡的橙黃色。

只三天,近四百億比鄰星人全員倒在區區百艘稜形戰艦的炮火中。

在這三天的戰爭中,比鄰星人窮盡智慧,嘗試了無數種作戰方案。

戰艦、巨炮、密集炸彈伏擊陣、行星撞擊,甚至引爆恆星。

沒用,統統沒用。

要麼是炸不到,無法命中,要麼是命中了也只如撓癢,毫無動靜。

陳鋒突然清醒的認識到,上次複眼者之所以會讓百萬稜艦聯合施展網格連結對人類進行封鎖,並持續往前持續壓進,再用網格連結中的白色電漿摧毀一切,可能僅僅是因為既然來都來了,每個人多少總要幹一點活才顯得有意義。

他本人之所以能操控星鋒巨像攻破稜艦護盾,在其本體上砍一刀,大約也僅僅是因為複眼者對自己產生了興趣,想活捉自己而已。

比鄰星中的戰爭很慘烈,但真正戰場卻並非比鄰星系,而是在別的星區。

人類一邊努力觀察著比鄰星中的“小規模”戰爭,一準備迎戰來勢洶洶的以萬艘為單位的稜艦艦隊。

早在數十年前,晨風帝國的軍事首腦們就制定出了完整的作戰方略。

每種不同的作戰方略都能應對複眼者可能採取的不同行動。

星門存在的意義,就在這裡了。

人類先以七十二星區為大型戰區單位,每個戰區都配備了數量龐大,特點各異的主力艦隊,長期在各個星門附近待命。

無論是組建大型軍團以圖正面一戰,還是採用經典游擊戰略,亦或是別策略,晨風帝國都能利用星門快速完成兵力整合調配。

現在複眼者暴露出分兵的意圖,那麼人類就立刻決定反其道而行之,先集中優勢兵力,聚力於一拳,嘗試畢其功於一役。

晨風帝國的領導層們認為,如果能擊潰一支艦隊,並搶奪到其殘骸進行深度分析,再快速消化對方的科技成果,這場戰略縱深達到五千光年的文明之戰便有一絲勝算。

晨風帝國擴張出如此龐大的版圖,可不是為了圈地,為的就是增加戰略縱深,延長交戰時間,每多爭取到一天,便多一分在戰爭中尋求技術爆炸的機會。

如今人類已經可以相對準確的計算出稜形戰艦在銀河系內的航行速度,五百到六百倍光速。

這是個人類可望而不可即的可怕數字。

窮盡科學家的想象力,也理解不了為什麼別人的艦船能自由的以超越光速500倍的速度前進。

按照科學家的推算,順著引力線推進的曲率亞空間最多隻能承受100倍光速。

超過這限度後,即便是比三維空間更穩定的亞空間,也無法承受物體高速推進時引發的空間震盪,進而崩壞毀滅。

目前人類艦船的超曲運動極限速度是20倍光速,制約效能的主要因素是護盾強度。

不過科學家們倒不是很受打擊,技術落後本就理所當然,而且人類可以靠星門彌補差距,這可是複眼者都沒有的東西。

稜艦離開比鄰星前往最近的繁榮行星系,大約需要十二天。

在這十二天裡,晨風帝國快速完成調兵遣將,分別組建出三個不同等級的艦隊戰力,在八大核心星區佈下重兵。

最強艦隊位於巴納德星系。

作為與比鄰星同等級的首批文明星系,也有行星系統的巴納德星系初期發展水平僅次於比鄰星系。

在這五百年裡,隨著比鄰星系被壓制,巴納德星系後來居上,到如今已經擁有五百億人口規模。

巴納德星人類除了開發利用原有行星之外,還建成了數百個具備行星功能的大型太空站。

巴納德星系的軍隊除了發揮自有奧氏同位素305的優勢,製造出威力超人一等的奧氏巨炮之外,造船廠還吸收了附近五百光年內裡數百個行星系的特殊資源,甚至吸收了部分次級文明中的精英階層,儘可能發揮其各自特長,組成了以人類為絕對核心的跨文明聯合艦隊。

其自有艦隊號稱八大核心區中所有行星系艦隊最強。

在整合擴張之後,全新的巴納德戰區艦隊再併入了八大核心戰區最先進的戰艦,最強計程車兵,最核心的尖端科技。

艦隊擁有百萬艘宇宙級鉅艦,上億艘銀河級大型戰艦,十餘億艘獵戶級中型戰艦,其餘小型戰艦與微型戰機則不計其數。

艦隊總兵員規模達到萬億。

當前人類在獵戶臂內的總人口是三十五萬億。

這意味著,平均每三十五個獵戶臂人類中便有一人在巴納德星艦隊參戰。

除有人操控的艦船之外,還有數量同樣不少的無人戰艦與小型作戰機械。

這些裝備的科技含量稍低,在戰爭中將會更多扮演炮灰的角色。

表面看起來,如今量子網路科技無比發達,人類似乎可以將更多的作戰任務交給智慧機械,亦或是遠端控制,這似乎能降低人員損耗。

這看起來很有道理。

其實極度愚蠢。

宇宙級戰爭與發生在同一星球同一文明內部的戰爭截然不同。

內部戰爭不管怎麼打,起碼都知道敵人是什麼東西,講的什麼話,用怎樣的方式思考與溝通。

但在不同智慧文明的戰爭中,每一次互相接觸,本質上都是兩個多少都有些區別的宇宙生命規則的碰觸。

異文明戰爭的本質是不同文明的“溝通”,只不過這個溝通比較劇烈。

只有透過“溝通”,才能互相瞭解。

所以在真打起來之前,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對手是什麼東西,擁有何種特質。

一步行差踏錯,就得陰溝裡翻船。

比如人類就曾在獵戶臂內發現一個天生具備量子網路溝通能力的次級文明,人類的量子網路智慧裝置剛一靠近就被接管了。

人類早已知曉複眼者的強大,也深知陳鋒用了八條時間線,才對這個陌生的敵人一點點的加深瞭解。

每一次,複眼者都會給先哲陳鋒以新的“驚喜”。

誰也不知道複眼者的極限在哪裡,會不會還有新“驚喜”。

所以人類真不敢膨脹到在與之為敵時把戰勝希望寄託在量子網路上。

萬一對方又拿出什麼新東西,然後人類精心創造的艦隊突然變成了遞刀給別人捅自己,那可如何是好?另外,既然己方完全弱勢,那麼躲藏在星球上或者聚居太空站裡未必真就安全。

如果只是因為怕死,就躲在後方,那就乾脆別出生。

留在後方的目的絕非貪生怕死,而是因為後方的工廠和科研需要,又或本就是預備兵,隨時待命,隨時準備奔赴戰場。

生於宇宙,命如草芥。

有些人可能一生都不會離開某個星球,但由他製造的裝置,卻會跨越數千光年,在遙遠的帝國版圖另一端發揮著重要作用。

無數個個體組成時代,時代卻又總會改變每一個人。

每一個個體,在無限龐大的整體文明面前,既渺小又偉岸。

這是這次在更龐大的思維繭房中,見過更廣世面,對敵人認知更深刻的獵戶臂銀河人類透過不斷領會救世的精神,而最終形成的新的宇宙級三觀。

總之,晨風帝國的軍事領導者們在巴納德星投入重兵的目的只有一個,不惜一切代價,在該戰區建立壓倒性的數量優勢,爭取以最快的速度擊潰敵艦,並俘獲敵艦進行拆解分析。

當陳鋒看到薇星推演出的兵力分佈星圖時,被那幾乎充斥了大半個行星系的場景震撼了。

真·鋪天蓋地,宛如星河。

人類艦船與戰爭堡壘的叢集側向移動,甚至可以隱約拖著巴納德星這顆小質量紅矮星挪位。

天然行星甚至需要建立龐大的行星級力場護盾,才能防止引力紊亂導致地殼板塊運動與海嘯。

陳鋒從這壯觀的場面中感受到了人類的決心。

最強的巴納德星艦隊為第一等級。

第二等級的艦隊共有九支,規模稍次,參戰人員三千億人。

第二等級艦隊的主要任務是在儲存有生力量的前提下,儘可能試探出敵人的強度。

有機會的話,當然也要爭取殲滅敵人。

第三等級的艦隊則共有九十支,每支參戰人員三百億人,主要任務是儲存實力,拖住敵人的腳步。

在第一輪接觸戰爭中,人類共計投放萬億人員的兵力。

此外,無論是核心星區還是發展星區的工廠也早已火力全開,持續不斷的生產戰艦等裝備。

無數個各領域研究院裡的學者們,除在原有科技路線上繼續奮鬥,嘗試得到關鍵突破之外,也嚴正以待的等候著前線情報,隨時準備投入到新領域的攻關中。

預備兵源同樣早已整裝待發。

目前人類的預備兵源總量多達十萬億,從基層士兵到中高階將領都有。

同時數萬億具備一定天賦的,從二十歲到百餘歲的中青年開始脫產,接受專業軍事訓練。

這些中青年早已接受過非職業軍事訓練,平時是工人,戰時是軍人,現在又有強化訓練,有機會上戰場的話,不說能比得上精銳戰士,起碼也可一戰。

最後,新生戰士的批次人工培養計劃也早已上路。

最大的人工培養預備士兵即將滿二十歲成年。

這一部分孩子,除了從小就在智商上表現得天賦異稟的能被選拔去別的崗位之外,大部分都從小就接受軍事訓練,如果能上戰場,怕是不會比精銳戰士差。

總之,人類隨時可以爆兵,並做好了長期抗戰的一切準備。

看起來場面無限好,然而儘管準備工作已經做到了極致,這場戰爭的走向卻並不樂觀。

一切並未超越陳鋒的預料。

複眼稜艦展現出了壓倒性的科技優勢。

複眼者對宇宙引力線的瞭解,遠非人類可比。

在人類的導航系統裡,可能前方只有一條能進入超曲運動的引力線,但在複眼者眼裡,卻是一張盤根錯節的大網。

人類的行軍路線總在複眼者的交通網路內,複眼者卻總能從別的人類預想不到的位置突然出現。

在機動性這一塊上,人類輸得徹底。

所以人類精心準備的大威力手段根本無法命中敵艦,連尾燈都看不到。

複眼稜艦利用其機動優勢,再故技重施拿出網格連結切割戰場,又派遣出源源不斷的刀鋒螂進入絞肉機,還時不時開火射出白色光束掃蕩,逐步無傷消磨人類的有生力量。

人類對複眼稜艦的空間凍結和聚能護盾同樣束手無策。

在這七個月裡,人類損失慘重,陣亡速度驚人。

陳鋒早已猜到結局,但這過程卻依然讓他痛苦萬分。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異界不斷成長

你是友人我不是夏目

幽靈花

奮筆疾書的高飛

吞靈之境

虛坤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