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鋒恨不得哈哈狂笑。

在模擬實戰中親身體會,並挑戰過似曾相識的敵人後,他才能真正體會到銀河戰丸套裝的效能如此可觀,直觀的感受到科技革新帶來的變化。

如今雖然只是模擬實戰,但也建立在現實上,運算主腦也是繁星,具備極高參考價值,比之前的常規訓練模擬機可好多了。

陳鋒還能確定一件事。

十一個月後,他只會比現在模擬的狀態更強!現在他穿的還只是全軍統一分派的制式裝備,沒有任何個人定製增強。

如果計劃順利,十一個月後,他的銀河戰丸套裝只會更強!如果上次我有這銀河戰丸,該多好。

此時絕大部分觀戰者的注意力依然放在林布那邊。

不愧是公認的頂級戰力,與陳鋒同樣的耗時,但林布已經輕鬆擊殺五十三頭。

%的林布真的很強。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永遠是最難的事。

按照常理,人類只有走出太陽系之後,在宇宙中發掘更多的資源,堪破更多數學的奧秘,讀懂更多物理現象,掌握更多的能源利用方式,進行更多實驗,見識到更多太陽系內部不存在的宇宙基本規則,極大的拓展視野,上探明宇宙,下窮究生物,再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實踐嘗試,在失敗中總結無數經驗後,才能掌握讓基因喚醒度突破35%的科技,方能使得物種昇華。

基因喚醒度超過35%的銀河人類本不該出現在小小的太陽系中。

若說個體昇華是偶然,但群體昇華幾乎可以稱之為宇宙裡的異端。

如今如此多的銀河人類提前出現,完全違背了宇宙倫常。

其中除了陳鋒的功勞外,腦波協同共振訓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腦波協同共振訓練技術是當前最高的科技結晶,但其本身的侷限性卻依然明擺著。

無數次實踐證明,協同共振僅能支撐普通人的喚醒度提升至~35%之間,天賦異稟之輩可以超過35%,幾十萬分之一的天才可以突破36%。

數百億人類也只出了林布和貝恩斯塔兩個突破37%的蓋世奇才。

因為隨著使用者的喚醒度越來越高,每次訓練的效果必然越來越差,瓶頸期的出現將會越來越頻繁,並最終卡在某個絕望天塹下。

各大學科的學者綜合得出結論,普通人在協同共振訓練幫助下提升上限的理論閾值,就是37%。

想突破自我極限的難度超乎想象,但好處卻也明顯,隨著喚醒度越來越高,大腦越來越活躍,每次一點小小的提升,得到的能力強化將會呈比例增長。

基因喚醒度越高,大腦思維越快,腦波命令越完美,一點喚醒度的差距帶來的操控水平差距越大。

比如從37%漲到%這%漲幅獲得的戰場反應能力提升,至少相當於從34%提升至35%的1%,差距不可以道理計。

或許如今即便是最博學的軍事科學研究工作者,都無法揣度林布真正的戰鬥潛力在那裡。

現在,林布正肆無忌憚的展示著自己的能力。

那些選擇連結他的觀戰者,則是感受到了一場難得的饕餮盛宴。

原來真正的頂級強者的戰鬥方式竟是這樣的?每一個細節都完美到無可挑剔。

高速運轉的大腦與劇烈運動的身軀相互間絲毫不顯割裂,完美協同,配合得天衣無縫。

八足甲蟲暴露出來的某些不是漏洞的漏洞,他總能輕易抓住,並快速擴大戰果。

制式裝備並不是他的慣用裝備,但他的表現依然令人驚歎。

可這必定還不是他的全力發揮。

觀戰林布的體驗雖好,但壓力卻也很大。

漸漸的,越來越多準銀河戰士無法承受身上的連結反饋,不得不被保護模式強制彈出,變成普通的第一視角觀戰。

這大約就是強者的境界吧,已經至少壓制了80%痛覺的模擬反饋,還是讓人無法承受。

林布的個人威信悄然間再度上漲。

終於,比賽進行到十分鐘,林布看了看自己高達133的擊殺數量,略感滿意。

此時已經有不少參賽者不幸“敗亡”,淘汰率高達90%。

就在這時候,繁星的電子音響起,“友情提示,參賽者還有4756127人,從現在開始更新實時擊殺榜、裝備損毀榜、能源剩餘榜.”

話音落下,眾多參賽者的戰甲頭盔左上角閃出個小小的榜單,頗為引人注目。

盧先鋒笑道:“以前別人的選拔賽可沒得到繁星這待遇。

不愧唐少將,人氣真高,參賽者也多,這榜單倒也有些意義.”

唐天心不置可否的笑笑,沒接話。

盧先鋒也不在意。

在旁人面前,不談正事時,唐天心素來是這高冷的性子。

她不是不擅長社交,只是懶得社交。

這榜單倒方便了某些人隨時刺探陳鋒的情況。

林布一邊信手揮刀砍爆一臺八足甲蟲,一邊自信的看向榜單。

毫無疑問,三個榜單的第一名都將是……擊殺榜:林布(134)、陳鋒(77)、馬雷赫(71)……裝損榜:陳鋒(%)、林布(%)、葉路明(%)……能源榜:陳鋒(%)、林布(%)、杜玉文(%)……什麼!大頭的腦子有點暈。

擊殺榜上自己遙遙領先,那是必然的。

但後面兩個榜單是什麼鬼!這陳鋒是要翻天嗎?林布完全不明白髮生了什麼,但他很不爽。

勝負心極重的他事事都要爭先。

他絕不能容忍自己不如一個喚醒度區區%的人,哪怕只是一些無關緊要的引數都不行。

雖然戰鬥的本質是隻要贏就可以,但林布要求自己必須贏得夠漂亮。

他開始全力以赴了。

陳鋒卻壓根沒去看這榜單。

不是他不在乎輸贏,他是忘了。

只怪繁星架構的場景過於真實,也怪他在“夢境”與“現實”中穿梭來去太多次,他沉浸入全力廝殺的狀態後,甚至忘了這場模擬戰鬥的意義。

他也忘了這只是模擬,並非現實。

他早已在仇恨中殺紅了眼,同時卻又完全沉醉在這種身穿新裝備屠戮昔日不可戰勝的仇敵的快感中。

爽!好爽!我特麼等今天已經等了八千年!時間飛逝,四十三分鐘過去。

林布率先完成千殺。

他再去看榜單,又變了。

擊殺榜:林布(1000)、陳鋒(366)、馬雷赫(271)……裝損榜:林布(%)、陳鋒(%)、葉路明(%)……能源榜:陳鋒(%)、林布(%)、馬雷赫(%)……林布眼睛瞪圓,有些難以置信。

他在心中默算了一下。

似乎陳鋒的擊殺速度並未因時間的推移而變慢,比剛開始時反而還變快了。

說明陳鋒非但沒有在廝殺中變得遲鈍與麻木,反倒是越來越適應!陳鋒也拉開了與第三名馬雷赫的差距。

然而,馬雷赫的喚醒度比他高得多!林布還真沒猜錯,陳鋒很瞭解八足甲蟲的能力,但身披銀河戰丸模擬實戰尚且是第一次。

陳鋒不需要適應敵人,卻要適應自身的裝備。

他雖然操控熟練度高達100,但在實戰中,臨機決斷總需要些經驗積累。

林布又想,這人的能量控制又是幾個意思?雖然林布的擊殺數量更多,說明他的攻擊次數更多,但他在機動方面的消耗卻總該少一些。

在同樣的時長下,林布認為自己的能耗不可能比陳鋒高,還高這麼多。

並且兩人的裝損率極為接近,太不合常理了。

兩人的喚醒度差距可高達%。

別說林布茫然,其他人更是腦子發懵。

這倆人喚醒度差距如此之大,但某種意義上,兩人展現出來的操控水平幾乎無區別,甚至陳鋒的控制能力可能更強。

林布的擊殺速度更快,只不過是因為他的大腦可以同時釋出更多指令,能更加深度的壓榨裝備效能而已。

林布這邊停止後,大部分觀戰者順勢將連結又挪到了陳鋒身上。

不僅如此,林布本人同樣向繁星打申請,就地切入陳鋒的連結中。

這些人立馬就明白了內涵。

如果說林布代表了個人實力的極致,那麼陳鋒或許就代表了將自身當前實力挖掘的極致。

比如同樣是%喚醒度的其他人,不少早已被淘汰,可他就是這樣一板一眼的,一鞭一鞭完成擊殺。

他的戰鬥模式十分樸實無華,卻行之有效。

他幾乎不會浪費丁點能量,更不會讓自己陷入險境。

他將裝備的效能和自身能力發揮到了絕對的極致。

同時,他對八足甲蟲的瞭解深度,似乎也遠超其他人,比不少在模擬戰中千錘百煉的資深銀河戰士更深刻許多。

也不知是從何時開始,一些林布的崇拜者漸漸換了偶像。

比起高高在上的%喚醒度,似乎反而%的陳鋒更值得學習。

很多人的喚醒度已經徹底鎖死,不可能再有任何提升了。

這些人也認為自身實力已然到達極限,再怎麼苦練也就能維持現狀不退步。

現在這些人認識到了自己的天真。

原來我們還可以變得更強?還能這樣?我們的裝備潛能遠遠沒有被挖掘完?我們的大腦分叉指令還能這樣使?原來假想敵中極為恐怖的八足甲蟲,其實有這麼多漏洞與缺陷?如果我能如陳鋒這般操作,那麼在將來的戰場上,我能發揮的作用,至少相當於現在的三個我!量子網路空間裡飄蕩著的戰士的意識們,漸漸沸騰了。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時空信使

秋風拂江來

能加點的我無敵了

浮光三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