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梭的發展歷史,可以說是由來已久了。

從六十年代美國完成阿波羅計劃之後,便將研發力量的重心放在了“可多次發射、維護簡單”的太空梭上。

而這場航天競賽中,蘇聯自然也是緊隨其後,先後弄出了暴風雪號、小鳥號等三架太空梭,並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華國自然不甘落後,相應的計劃也緊跟著出臺。

比如當初的代號863-204的專案,也就是所謂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在專案招標的初期,國內的航天專家就為“太空梭”的事情爆發過一場曠日許久的爭論。

甚至於支援太空梭的聲音曾經一度佔據了上風。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塵埃落定的時候,這份報告被送到了當時已經退居二線的錢老先生那裡。

錢老先生看過了報告之後,只在上面批註了九個字,而也正是這短短的九個字,徹底改變了幾乎已經板上釘釘的太空梭技術路線,也改變了華國航天事業的未來面貌。

“應將飛船案也報中央.”

現在回過頭去看,在當時做出這樣的取捨,無疑是正確的。

太空梭並非像表面上看起來的那般光鮮,就算是兩個“舉國之力”較勁的超級大國,也難以支撐人類對自由往返空天的夢想。

以美國為例,哥倫比亞號的設計壽命20年100次發射,但美國全部5架投入使用的太空梭發射次數加起來才勉強超過了一百次,並且每次發射與維護的成本也遠高於設計之初的預估值。

而蘇聯就更慘了,三架太空梭分別發射過一次,九十年代之後更是飛都飛不起來,其中一臺測試機還被德國買去放在了博物館。

與其這麼折騰,還不如干脆用火箭,好好研究研究怎麼把二級火箭收回來,成本未必就比成熟的太空梭技術昂貴多少。

然而,時代總是在變化的。

如果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問題,任何問題都是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的。

太空梭裝配中心。

站在工業機器人的旁邊,帶著手套的陸舟從塑膠筐子裡撿起了一隻礦泉水瓶大小的金屬圓筒,拿在手中掂量了下,然後湊近了那金屬圓筒的埠,沿著那光潔的金屬表面仔細地端詳了起來。

“怎麼感覺大了整整兩圈?”

旁邊數控機床終端螢幕上,彈出來一串氣泡。

小艾:【對不起主人!這已經是小艾能做到的最小尺寸了……qaq】陸舟:“別這樣,我又沒有怪你……你已經做的很不錯了.”

小艾:【真的嗎?】“……嗯”小艾:【開心!φ(≧*)♪】陸舟:“……”此刻握在他手上的,便是殘骸三號上霍爾推進器的放大版,也是這臺數控機床所能加工到的極限。

陸舟不是沒有試著讓小艾在不犧牲效能的條件下,將這玩意兒做的更小一些,然而從現在的體積開始,截面最大直徑每縮小1,不但整體加工難度都會呈幾何式的增長,推進推進單元的穩定性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不過,即便難以將殘骸三號上的技術完全還原出來,這個仿製品也是相當牛掰的。

直徑米的引擎口大概能整合200支霍爾推進單元,透過對電離室內的等離子態氙氣進行增壓整流,能夠向後噴射出加速到千分之一光速的等離子體羽流,從而產生最大200kn的推力。

單臺引擎的推力200kn,5臺引擎加起來就是1000kn。

即便是以50噸滿荷載進行來算,在重力環境之下也能夠獲得將近1g的加速度。

雖然在加速度上迅速於化學火箭,但在比衝上的優勢卻使得它無需攜帶很重的工質,便可以將自己送上近地軌道。

現在唯一的麻煩就是,一臺100的聚變電池大概只夠滿足1臺x型霍爾推進器的需求。

如果想要滿足這種霍爾推進器的能耗,他必須進一步升級聚變電池的功率才行。

“看來必須得將聚變電池的功率提升到500以上才行……最好是1000,”凝視著手中的霍爾推進單元,陸舟思忖著說著,“還有電源管理系統也得改進……說起來有沒有辦法能將五臺引擎的電離室整合在一起?或者乾脆弄個更大號、整合更多推進單元的霍爾推進器出來.”

將霍爾推進單元放回到了塑膠容器內固定好,陸舟轉身離開了裝配中心的廠房,來到了旁邊主樓的一間辦公室裡,找到了星空科技太空梭裝配中心的技術總監候光。

說到這位候光,也是一位牛人。

作為曾經參與過863-204專案的老教授,雖然他當時是以實習生的身份跟隨導師從事太空梭的設計,但依舊在該領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研究經驗。

後來在京航大學擔任教授一職,從事航天領域的研究。

按理來說,這樣的牛人是很難挖到的,然而在得知企業的老總是陸舟,陸舟打算造太空梭之後,他甚至連待遇都沒詳談,便二話不說地接下了星空科技的offer,次日便大老遠地趕到了金陵。

從他就任技術總監一職的那天算起,到現在已經過去一個多月的時間了。

對於他的工作,陸舟一直都很滿意。

具體如何設計這個太空梭,畢竟不是他的專長,這種專業的事情,還是交給專業人事去處理比較好。

“……太空梭的設計圖我已經仔細研究過了,考慮到供能部件還有電推進系統的尺寸,40%以上的地方都得重新設計.”

陸舟:“40%以上是個什麼概念.”

候光想了一會兒,給出了個更明確的說法。

“大概從機翼位置向後,全部得重新設計.”

陸舟點了點頭。

“太空梭這塊你是行家,按照你說的來就行了。

另外,根據你的經驗,我希望你和我簡單的評估一下,整個專案大概需要多少錢?”

候光沉吟了一會兒,開口說道。

“保守估計得10億美元……當然,在新的設計方案出來之前,誰也說不好具體會花多少.”

10億美元……以太空梭的成本來講,這個價格不算貴,畢竟哥倫比亞號從研發到建造總共花了美國人25億,而且還是幾十年前的25億。

能用10億美元就造出來,很大程度上也是佔了大部分的設計已經在九十年代至千禧年之前完成的便宜,以及這座裝配中心能夠加工絕大多數的零件,只需要供應基本的原材料即可。

然而,雖說是已經為燒錢做好了準備……這10億美元的成本,著實有點超出了他的預算。

想到這裡,一時間陸舟也不禁為錢的事情犯了愁。

要賣一點東亞電力的股票嗎?雖然沒有上市,但賣的話肯定還是不愁賣的,畢竟是個人都能看得見這家聚變行業巨頭在未來的潛力。

然而現在大亞灣的伏羲堆才開始動工,東南亞電網專案才剛剛走完一期,這時候出局實在是太虧了。

要不向銀行借錢?不過這可是搞航天啊,這種投資週期長,看不到明顯盈利預期的專案,哪有那麼容易貸款。

就在陸舟猶豫著的時候,門口突然傳來了敲門的聲音。

收回了發散的思緒,陸舟看向了門口,開口道。

“請進.”

門推開,只見裝配中心廠長辦公室秘書,出現在了門口。

似乎是沒想到陸舟在這裡,那位秘書看到陸舟之後微微愣了下,不過很快她的臉上便浮現了驚喜的表情。

“陸教授!”

陸舟:“什麼事?”

用激動的語氣,她繼續說道。

“前段時間我們向航天局那邊申請的經費,已經批下來了!”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玄幻:我真的只是平平無奇普通人

清茶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