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的會議室。

臺下坐著埃文斯等幾名技術骨幹,夏景行在大黑板上一邊寫寫畫畫,一邊說道:“在網際網路上,人們獲取資訊,主要透過兩種途徑,編輯推薦和使用者主動的搜尋.”

夏景行在黑板上寫了兩個詞,“反映到網際網路模式上面,就是入口網站和搜尋。

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探索第三條途徑——nefeed(資訊流).”

埃文斯和幾名技術骨幹聽得一頭霧水,這是個什麼東西?概念比較抽象,夏景行也看出了幾人眼中的疑惑,拿著馬克筆,畫起了資訊流的實現模型圖,同時解釋道:“原本使用者社交和獲取資訊,是要跟一個個場景結合,比如在學校跟同學社交,在社群跟鄰居社交……資訊流平臺,則可以將一切場景聚合在一起,作為一個聚合器,將人、資訊和場景融合在一起。

這種被動式的資訊灌輸,恰好又迎合了人們的惰性。

用專業術語來形容,就是:根據使用者在社交網站上同使用者或者資訊互動的頻率,使用演算法來評價使用者對各種內容的喜好程度,將資訊根據重要程度排列,實時推送社交網路中的相關資訊。

這種推送,包括使用者狀態更新和個人資料的更新。

比如你們有個好友叫傑克,他上傳了新照片、又發了一條新的部落格……你們所有人,可以第一時間透過臉書看到傑克的這種變化,並給傑克評論、點贊。

傑克也能迅速回復你們,大家一起產生互動。

反過來,你們在臉書的各種變化,傑克也能第一時間看到,並且給你們點贊、評論。

如果說之前的臉書是“死的”,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活起來”,使用者可以感知他們所關注的人,每分鐘,甚至是每一秒鐘的變化,並且立即給予回應。

我把這種社交,稱之為“實時”、“互動”或者“現場”社交。

人與人的關係,可以透過臉書的社交網路來維持,甚至是加深。

即使你們和傑克半年不見面,但也能透過臉書關注到彼此的變化.”

埃文斯這下聽明白了,指著黑板上那個模型圖問道:“戴倫,你的意思是,讓臉書的資訊流通得更快、更及時?”

夏景行點頭,就是這個意思。

埃文斯有些遲疑,“這種資訊流,使用者會喜歡嗎?比如傑克偷偷上傳了一張照片,是他昨晚逛夜店與某個美女接吻的照片,原本他以為上傳到相簿裡,沒人會知道的。

結果第二天,他起床發現,他臉書上所有好友都知道了他昨晚逛了夜店,還有豔遇。

這些知曉的人,還包括他喜歡的一個女孩.”

埃文斯提的這些問題,在十幾年後看起來很搞笑。

但在眼下,一切都是創新,一切都在摸索,有顧慮是正常的。

夏景行笑著說:“所以我找你們來研究啊!使用者的隱私,我們自然是尊重的,可以設定一個按鈕,使用者可以自由選擇公開或者不公開.”

埃文斯恍然大悟,“那這樣的話,就沒問題了。

我覺得其他的點,簡直是棒極了.”

凌凡問道:“戴倫,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使用者的主頁不再是靜態的、無聊的和無用的,而是不斷更新的“報紙”。

呈現在臉書使用者面前的是:臉書上發生的、我們認為你會關心的事情.”

夏景行微笑,“你這個“靜態”和“報紙”用得很好。

以後的臉書,將是動態的,不再只有一張張個人資料頁擺在上面。

使用者產生的資訊,將像“報紙”一樣分享給其他人閱讀、知曉。

通常當大家想到報紙時,是什麼印象?都是一些編輯化的內容,編輯決定他們想說什麼、他們想要印刷什麼,他們在前一個晚上這樣做,然後他們把這些文章發給成千上萬的人。

但就臉書而言,我們正在建立一千萬種不同的報紙,因為每個人都有一個極其個性化的版本.”

埃文斯團隊的一名元老舉手提問:“我感覺這和聚友網很像,他們每個使用者,也有一個個性化的版本!”

夏景行連連搖頭,“不不不,他們只是每個使用者可以自由編輯主頁,看起來就像一個大網站下面一個個獨立的小網站一樣。

使用者擁有的,也只是一個個五顏六色的網站主頁。

這只是外表!我們要做的是核心,每個使用者的生活呈現在臉書,都是不同的、別樣的精彩.”

埃文斯有些擔心的說道:“如果想要實現上千萬人在臉書上的頻繁互動,工程量恐怕不小,需要處理的資料量,也是天量級的.”

凌凡補充道:“不僅如此,我們還要研究如何把使用者最關心的東西傳遞出來,究竟是圖片,還是文字,他們各自佔據的權重是多少?”

夏景行攤攤手,“這我就沒辦法了,也沒要求你們立即開發出來。

只是提出一個方向,具體的設計方案還需要你們去一一完善.”

“或許可以建立一個分散式系統?”

臺下有員工提出設想。

埃文斯立馬就搖起了頭,“太前衛了,工程量也相當浩大.”

夏景行眼睛一亮,笑著說:“不要有太大壓力,大膽去嘗試,我覺得分散式系統就很好啊!總之,公司會盡最大支援,去幫助你們完成這項開發任務.”

“具體的情況,我們還得跟工程師團隊討論一下,把所有的技術點都研究透了,才能給出詳細的開發方案.”

埃文斯望著夏景行,連他現在都還有點懵,資訊流的產品構想倒是清晰了,可實現路徑、程式碼、邏輯都還得細細地推敲一番。

夏景行微微頷首,他不是很急迫,因為這個資訊流技術現在並不成熟。

直到2006年,推特才第一次把這項技術推向臺前。

但推特是以傳播資訊為主,資訊傳播是單向的,和微博差不多,資訊擴散較快,你可以關注某人,並時刻看到對方的更新資訊,關係為資訊服務。

臉書則是基於互相加好友的雙向機制,圈子較為私人化,類似qq空間,資訊為關係服務。

夏景行接著在黑板上畫起了模型圖,第二個產品——塗鴉牆。

他指著黑板說道:“跟資訊流配套的,還得開發這麼一個功能,使用者可以自由地在塗鴉牆上釋出文字、照片、連結,可以是分享心情,也可以是表達事物觀點。

釋出以後,會出現在使用者好友的動態列裡,所有好友都能實時的看到該名使用者釋出的資訊,並給予評論、點贊.”

這個功能其實就是qq空間、微信朋友圈裡面的“個人動態”,目前市面上還沒有類似的產品。

產品並不複雜,在座的人都聽懂了,埃文斯問道:“這和我們即將上線的部落格有點類似啊?字數做限制嗎?”

“對,部落格髮長文,這個發短文,就這麼理解就行了.”

夏景行說完之後,在場的員工都點起了頭,如果這樣分配,倒也不算產品衝突,並不是每個人都會去寫部落格,這種短文無疑更受使用者青睞。

夏景行心裡琢磨,這兩個功能推出後,臉書前世的雛形基本就出來了。

小麻子那裡,不知道會不會搞出點什麼新花樣?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啟時代我將成為弒神者

小徑徘徊

變身美少女還是要繼續生活下去

孟州寶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