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汴梁與南陽都不過是死地,易攻而難守,便如同那‘食之無肉,棄之有味’的雞肋.”

“依我看倒不如搬空其府庫,放棄這兩個地方,屯兵泰山與汝南暫避其鋒芒。

若是與唐軍交戰,受損失的還是四王爺您.”

“眼下我已經將阿里不哥送還,四王爺可以以此為由,將南陽,汴梁盡數割讓給唐軍.”

“我知曉四王爺兄弟素來不和,這正是一個很好的契機.”

“第一可以給王爺在蒙古朝廷內博一個‘愛護手足兄弟’‘以德報怨,保兄弟周全’不惜割地獻城的美名。

這樣蒙古部眾的人心,可多少歸屬王爺.”

“第二這兩地留之無用,棄之可惜,倒不如做一個順水人情,來換一個暫時利益相通的‘盟友’,結好大唐.”

“第三可以合理的收縮軍力,不用擔心盲目撤軍造成的軍心大喪,士氣受損.”

“第四留下一個府庫虧空,人滿為患的‘空城’。

大唐為了維穩,便需要耗費錢糧來供養這些百姓,只要大唐接下這個‘爛攤子’,那麼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損耗大唐的國力,讓他們在一定之間內無征伐之力.”

“‘博美名,結盟友,存實力,耗對手’有此四點,我認為這筆買賣,王爺不算吃虧,畢竟城池財富易得,但人心不好收。

這樣一來,既做到了進退有餘,又消耗了對手,又博得了美名。

何樂而不為呢?”

聽完李清微的一頓忽悠,忽必烈是頓開茅塞。

忽必烈此時端著酒杯走了下來,他舉著酒杯來到了李清微的面前說道:“聽君一下話,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小王這杯酒敬衛王殿下.”

李清微注意到了眼下忽必烈用的是謙稱,看來自己的一番忽悠,真把他唬住了。

李清微心中竊喜,看來張儀所說的,‘上兵者,伐交’是真的沒錯。

不過“上兵伐交”的前提是有足夠“橫強”的實力才行。

若是自己代表南宋來,說出這些話的話,可能會笑掉忽必烈的大牙。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誰手裡的底牌多,誰的“拳頭”硬,誰說話就有理,“物理”也是理!畢竟弱國是沒有外交的,落後不一定捱打,那只是因為對手今天不想打你。

弱者是沒有資格說話的。

這就是國與國之間的永恆法則。

沒有大國崛起,哪裡來的小民尊嚴呢?李清微喝下了忽必烈的酒,李清微拂袖拭去嘴角的酒水,他說道:“四王爺不必如此,我向王爺提出這些建議,只不過是為了制衡我們三方的實力而已,只要蒙古不滅,那麼大唐便不會對我大宋下手。

為王爺提出建議也是為我大宋著想.”

忽必烈望著李清微說道:“衛王殿下識大體顧大局,這份心胸氣度,小王佩服。

若非立場不同,小王真的很願意跟衛王殿下結為‘安達’,但願我們成為對手的那一日不會來的那麼早.”

李清微此時說道:“呵呵,這就要看四王爺的了,若是你們蒙古人全部都被逐出中原,那麼我們永遠都是朋友,因為那樣的話大宋就必須和你們聯合了.”

“不然大唐下一個吃掉的便是我們。

畢竟大唐可是個比金人還要可怕的‘怪物’。

已經不是貢歲幣稱臣能解決的麻煩了.”

忽必烈姍姍笑道:“有理!小王願意按照衛王殿下的意見,割讓開封,南陽二地來贖回阿里不哥.”

李清微說道:“既然這樣,那麼小王也可挺胸抬頭的回去將這個訊息稟告給天子了.”

此時李清微臉色一變接著說道,“不過有兩件事小王還想提醒四王爺,第一,四王爺交接之時萬不可毀壞這座皇城,天子最為看中的便是這座皇城,這皇城之中的一磚一瓦,儘量都給天子留下.”

忽必烈說道:“這一點衛王殿下放心,莫說是這皇城,就連上面的龍椅,皇城之中的一草一木,本王都不會動。

也算是表達本王與大唐天子和談之誠意.”

李清微點點頭後,繼續說道:“第二便是,南陽與汴梁兩地交接之時,一定要清空其府庫錢糧,萬不可留下。

這樣只會是養虎為患.”

“若是必要的話,城內百姓的銀號,糧行也要清空,來日交接的時候,只需向大唐上繳印綬,戶籍圖冊即可。

但萬不可大肆殺戮百姓,這樣反而會激起漢人的反抗,若是哪日王爺再回來,恐怕不那麼好收心了.”

“若是不給天子留下一個‘爛攤子’,我怕天子的胃口會越來越大,畢竟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他如今得到了開封的皇城,免得他又想去泰山搞什麼‘封禪’。

到時候王爺的退讓反而會成為‘示弱’的表現,四王爺一定要謹記!”

忽必烈此時拱手說道:“多謝衛王殿下指點.”

李清微這麼說不過是為了取信忽必烈而已,就算是李清微不說,以蒙古人的習慣,肯定也會清空,與其他們做而不說,倒不如李清微現在說出來,也可博得忽必烈的信任。

至於當地百姓,李清微的話,已經算是仁至義盡,儘量周全了,至於百姓們如何就看他們自己的命運了,畢竟李清微不是神仙,不可能保全所有人。

相對於一些錢糧,能完好無損的接收這兩個地方的城市,才是最值得。

畢竟軍隊動一動便是流水的花銷,不戰便得到開封,南陽兩地完整的城市和人口,這筆買賣李清微算是賺大了。

談判的最高境界便是對方賠了,還覺得自己特別賺,他還得感激涕零的謝謝你。

宴席結束之後,李清微便以使者的身份,跟忽必烈簽署了“割地換人”的條約。

條約很簡單,忽必烈讓出開封與南陽兩地州縣,換取阿里不哥。

於十五日之後,唐蒙兩軍進行相應的戶籍城池交接。

條約簽訂之後,忽必烈便親自將李清微送出了汴梁城,李清微騎上忽必烈送的快馬回到了洛陽。

李清微離開之後,忽必烈也按照與李清微的商議,開始了自己的行動,他將自己與唐軍簽訂的條約傳示三軍,然後上交了金頂大帳。

並且派出了信使,前往了南陽,傳達了清空府庫,退往汝南的命令。

見到忽必烈肯為自己割地獻城,阿里不哥則是被這個兄長感動的“聲淚俱下”。

在與忽必烈的交談之中,跪在忽必烈的面前,不斷地訴說著自己平日裡的忤逆,承認著自己的錯誤,然後不斷地用巴掌打在自己的臉上。

直到把臉都打腫了才停下。

這給忽必烈都給看懵了。

就像是李清微說的那樣,此舉確實給忽必烈博得了不小的美名,大大的提升了忽必烈在蒙古部族之中的人望。

不過南陽,開封的百姓們就倒了血黴了,所有能帶走的財產,無論是金銀布帛糧食牲口,統統被蒙古人搜刮走了。

唯一的好處是,蒙古人這次雖然也是劫掠搜刮,倒是沒怎麼殺人,只不過一些姑娘遭了殃。

雖然沒被搶走,但也沒少被禍害。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豢龍人

水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