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林平之總感覺李成梁有點冤枉,但這些古人們又不知道。

李成梁跟反賊努爾哈赤來往密切,而八大晉商就是給努爾哈赤轉運違禁物資的商販。

如果努爾哈赤向八大晉商買的只是糧食的話,倒是沒有那麼大的罪責。

雖然往關外運糧也是違禁的,但是用兩句為民,救民的話就能多少搪塞過去。

但努爾哈赤買的東西是銅,鐵,火藥,羽箭等物資。

他作為大明的建州衛指揮使,龍虎將軍。

他麾下所需軍需自有兵部調配。

他私下買賣這些東西,想做什麼,只要腦子沒問題的,都可以想出來。

作為大明邊軍將領,私下買賣軍需違禁物資,這就可以直接被認定為謀反。

不過大明天子也是有點雙標的。

努爾哈赤買這些東西就是意圖謀反。

但根據顧長風的稟報,林平之的滄浪島上依舊有火炮,火槍。

而林家還有一整隻西班牙艦隊。

但對於這些事萬曆帝則是直接裝作什麼都不知道。

而李成梁這些年來驕奢淫逸,得罪了不少人。

這次看到皇帝懲辦他,於是不少新上任的言官們,為了拍皇上的馬屁,馬上開始給李成梁羅織了各種罪名。

不過萬曆皇帝有自己的打算。

最終李成梁判處的罪名則是“養寇自重”,本應“凌遲處死”,但念在其長子李如松抗倭有功和李成梁以往的功績上,皇上“法外施恩”。

只是象徵性的打了李成梁二十板子以示懲戒。

然後革去了他的功名和官職,罰李成梁去杭州嶽王廟給岳飛守靈。

雖然名義上是去給岳飛守靈,但實際上是讓李成梁前往杭州養老。

駐紮在高麗的李如松對於朝廷的這個懲罰倒是頗為滿意。

作為宦海老油條的李如松也明白了皇帝的“敲山震虎”的心思。

不過李家相安無事,他也沒什麼好抱怨的,誰讓自己的父親“教子不嚴”養出了努爾哈赤這麼一個狼心狗肺之徒呢。

李如松知曉自己父親遭貶,努爾哈赤容易狗急跳牆,隨即便開始了針對女真的防禦部署。

他想打個大勝仗,來回報皇帝對李家的不殺之恩,從而洗刷掉父親李成梁頭上“通敵叛國”的罪名,摘掉那個“漢奸”的帽子。

這段時間林平之一直作為一個看客,看著大明王朝的風起雲湧,改天換地。

李成梁被貶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關外,儘管眼下女真諸部還沒有得到全部的統一,但因為李成梁被貶,八大晉商被抄,事情已經敗露了。

儘管眼下朝廷還沒有動手,而努爾哈赤卻有些坐不住了。

畢竟頭上懸著一把刀,任誰也睡不著了。

因為一系列的蝴蝶效應的引發,努爾哈赤提前二十年便開啟了自己的造反之路。

努爾哈赤的套路與歷史上沒有什麼不同,依舊是編出了虛無縹緲的“七大恨”,然後正當化反明的理由。

最後他自立為汗,建國號為“金”。

改元“天命”,聯合蒙古諸部正式開啟了他的造反之路。

因為努爾哈赤是突然間先發制人,加上有白玉衡給予的丹藥的幫助,努爾哈赤麾下的女真勇士,銳不可當。

每人都有以一當十之力,而且不到一個月,努爾哈赤便聯合蒙古諸部,攻佔了遼東以外的大片土地。

並且締結了“滿蒙同盟”。

商議日後共同瓜分大明。

為了免除南征的後顧之憂,他聯合豐臣秀吉再度攻打高麗。

雖然行事很危急,但大明朝內部卻是不慌。

因為李如松聯合高麗名將李舜臣提前做出了部署,導致努爾哈赤與豐臣秀吉的兵鋒受挫。

李舜臣率領高麗水師在鳴梁大破豐臣秀吉的戰船,豐臣秀吉見情況不對,馬上對大明上表,表示一切都是“誤會”。

雖然他的理由很牽強,但為了避免這個外敵,大明方面還是答應了豐臣秀吉的停戰建議。

因為缺少了東瀛倭寇的策應,加上李如松的提前部署,努爾哈赤進攻高麗的戰鬥也是鎩羽而歸。

雖然努爾哈赤麾下有白玉衡的洗髓丹相助,實力暴漲十倍,但他們作戰再勇猛,也只是力量得到強化,不知道痛苦和死亡的普通人罷了,面對高聳的城牆和明軍繳獲的東瀛火繩槍,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久攻不下後,努爾哈赤只好退兵。

遼東戰場上雖然丟了很多的領土,但如今的大明邊軍正在集結當中。

而明軍據城而守,金蒙聯軍的攻擊勢頭已經不復以往。

如今處於戰略相持的階段。

而關外的戰場上血流如注,京城之中也是一樣。

因為努爾哈赤的提前造反,很多之前跟努爾哈赤有過來往的商人,官員都被定為了亂黨。

僅僅不到一個月,便有上萬人人頭落地。

京郊的亂葬崗甚至屍體成山,都來不及掩埋就直接扔在那裡了。

而此時一名身穿白衣,頭戴帷帽的女子騎在馬上,靜默的望著那些被遺棄在亂葬崗上的“亂黨”屍身。

靜默的觀望著這駭人的一幕。

隨後她撥轉馬頭,快速往京城的方向而去。

相比起京城與關外的腥風血雨,林平之的心情可不是一般的好。

這完全歸功於兩件事。

第一自然是他的計劃一步步的都在變成現實。

努爾哈赤提前造反,而之前萬曆查抄了八大晉商的家財,眼下國庫充盈,又沒有了門閥朋黨掣肘,縱使一時半刻沒辦法平定努爾哈赤帶來的危害,但羽翼未豐的努爾哈赤也成不了什麼大氣候了。

而且這段時間他跟在皇帝的身邊,給了他不少的條陳建議。

其中就包括了在民間推廣番薯,土豆,玉米等農作物,作為應急儲備糧等。

儘管林平之還向萬曆帝提出了後世的“雍正新政”,但經過萬曆反覆考量之後,雖然林平之給出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新政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甚至因為大明宗室太多,導致國家入不敷出,林平之還建議萬曆帝效仿古人“酎金失侯”的方式裁撤掉臃腫的宗室。

但考慮到當前的時局動盪,萬曆認為眼下並不是推行的好時機。

因此萬曆帝只選擇了,不那麼觸及官員士紳,以及宗室逆鱗的“火耗歸公”,之後再輔以王安石的均田法等。

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朝廷的賦稅,降低了百姓們的生活壓力。

儘管不能十全十美,但在林平之的心中也足夠了,這一趟他沒有白來。

真的救萬民於水火之中了。

因為扳倒了朋黨,如今萬曆帝大權獨攬,他沒有再像歷史上那般立短命的長子朱常洛為太子。

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條線,立了三子朱常洵為太子。

儘管太后反對,但沒有了前朝臣子們的支援,這位老太后也翻不起什麼浪花了。

而原本該成為太子的朱常洛則是被改封為福王,而且即刻就藩,被萬曆帝這個親生父親“踢出了”京城。

去外地就藩了。

沒有了朋黨掣肘和國本之爭,萬曆帝又對朝政有了興趣。

他不再是那個幾十年不上朝的“擺爛”皇帝。

而現在的萬曆帝雖然算不上親政,但也算中規中矩了。

這是國家之福,亦是天下百姓之福。

林平之對於自己改變了那個混沌黑暗的未來而感到欣慰。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封神之土行大聖

花彥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