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新宮,長秋宮。

“唧!唧!唧!”

機杼之聲在長秋宮內外響起,張皇后在有些心不在焉地在擺弄機杼織蜀錦,從劉禪耕種開始,張皇后便於宮中織錦以展自己的賢德。

“皇后,奴婢打探到昨夜陛下昨晚寵幸一歌姬.”

張薔快步入宮,高聳的胸口上下急喘。

張皇后聽聞手上飛梭織錦動作驟然猛停,沉寂半響後,張皇后緩緩說道:“姓甚名誰,此人身家是否清白?”

“姓王,乃宮中歌姬,昨夜於宴上被陛下看上,身家清白.”

張薔行禮,恭敬說道。

張皇后回神,重新開始編織蜀錦,淡淡說道:“好的,等下以美人之禮相待,凡事宮中之物不可怠慢.”

“皇后?”

張薔聽出張皇后心中的不忿,有些遲疑說道。

張皇后手中飛梭飛舞,頓聲說道:“我與陛下成婚兩年以來,未誕子嗣,嬪妃也就我一人,讓我如何母儀天下,你過些日子,也服侍皇上吧.”

張薔心中又驚又喜,但是面上還是不敢露些許笑容,只能默默退下,準備美人之物,待會送到王氏手上。

張皇后待張薔走後,臉頰蒼白,芳心一酸,一雙英媚的眸子,漸漸控制不住,泛起霧氣,只是張皇后性情外柔內剛,淚珠在眼眶中打轉兒,淚珠滑落之時,張皇后上揚螓首,伸手將眼角淚水擦拭乾淨,低頭繼續織錦。

---------------對於後宮之事,劉禪並沒有在意,一大早便起身在殿中接見張溫,諸葛亮亦同在列。

“陛下吳王書信在此”張溫恭敬的將懷中書信上呈。

劉禪身著便服,跪坐殿中,接過侍從遞上來的書信,攤開瀏覽。

看完後,劉禪臉色微變,並將書信交與諸葛亮。

劉禪望著張溫,緩緩說道:“此事我需和上丞相商議,張卿可在殿外等候.”

張溫拱手退下。

劉禪沉吟半響後,見諸葛亮看完書信,問道:“相父可看完書信,以為如何?”

此份書信上言東吳與蜀漢共分天下,徐州,豫州,幽州,青州和東吳現有領土歸屬東吳。

幷州,涼州,冀州,兗州和蜀漢現有領土歸屬大漢。

對於司州則以函谷關為界限一國一半,並隱約間透露出想要稱帝想法。

諸葛亮撫須沉吟,緩緩說道:“孫權所圖甚大,臣以為可先應諾,日後若真二分天下,日後吳漢之間必有一戰.”

劉禪輕笑道:“孫權遠圖天下,近謀皇位,這中分之議可笑之極。

若我大漢真佔據關中、幷州、冀州等地;孫權恐怕坐立不安,不等曹魏滅亡,便會與其連手攻伐我大漢.”

諸葛亮撫須笑道:“到時候,恐怕不等吳國動手,我大漢也可先行動手,覆滅吳國。

有關中之地,我大漢如秦國東出劍指六國,勢不可擋.”

“先允諾吧!畢竟目前我大漢有求於吳。

不過對於孫權思慮稱帝一事,大漢暫且不認.”

劉禪輕敲桌案。

“暫且?”

諸葛亮對這兩字低聲道。

劉禪露出神秘莫測的笑容,打趣道:“相父日後便知.”

劉禪轉便語氣低沉說道:“況且若我大漢答應,大漢顏面何在,此時目前萬萬不可允諾.”

諸葛亮見劉禪處理從容有度,便又問道:“既然如此,不知陛下準備以何言回覆孫權.”

劉禪沉思後,說道:“便以朕乃大漢正統,討伐簒逆之輩在所不辭,不願與吳國繼續兵戈相見;隱晦提及朕年幼繼位,夷陵剛敗。

丞相稍後可修書一份交於鄧芝,令其帶往吳國。

“諸葛亮拱手稱諾。

劉禪示意侍從宣張溫入內。

劉禪面帶笑意,緩緩說道:“張卿,吳王所應結盟中分天下一事,我大漢應諾而下,至於另外一件事,修書一份交於鄧芝交付吳主.”

張溫敬佩說道:“昔日商高宗守喪(注1),使殷商國祚再次復興;周成王(注2)年幼卻使周朝德治天下,昔日過往二帝,其功勳普蓋天下,威徹四海。

如今陛下之資,與古代聖賢等同,大漢有諸葛丞相輔佐執掌政務,滿朝百官皆如俊傑。

允諾我吳國共分之求,臣以為大漢中興有望.”

劉禪聽聞張溫將自己比肩商高宗、周成王,不由臉紅,笑道:“謝張卿相賀,張卿即將遠行歸國,朕再次舉杯相送.”

在旁等候的黃皓趕忙端盤出列,劉禪走下玉階,端起酒杯,禮敬張溫。

張溫惶恐得舉起酒杯,一時間感慨之下,能言善辯的張溫有些哽咽說道:“謝陛下賜酒!今日之別不知何時方可相見.”

劉禪握著張溫手,輕聲說道:“張卿大才,朕只恨不能與卿共事。

路途遙遠,卿萬事小心,日後必有機會再相見.”

兩人相飲而下,劉禪、諸葛亮送張溫行至殿外。

對於劉禪而言,禮遇張溫只不過是希望藉助其吳郡張氏名望在吳國宣傳大漢名聲,給東吳士人中留下良好的名聲,畢竟沒有比張溫更好的肉喇叭。

劉禪望著張溫遠去的背影,如是想道。

當然果然沒辜負劉禪期望,張溫回到吳國後,不斷宣傳劉禪的仁德愛民、禮賢下士;諸葛亮的忠心耿耿,治國有方;蜀中士人賢才兼備;尤其是不斷誇耀劉禪英明果敢,有古之聖君風采,一時間劉禪、諸葛亮名聲遠播東吳。

孫權聽聞後暗中嫉恨張溫稱讚大漢政治及大漢君臣,但顧及他名望在江東太過顯揚,又是江東吳郡四大士族,不敢輕舉妄動。

經常憂慮張溫不能為自己所用,後面便令張溫遂與豫章郡的部隊出征與山越作戰,最後利用暨豔事件(注3)不分青紅皂白的將張溫廢黜,一同被免職的還有二弟張祗、張白。

-----------------1武丁在位時期,前三年不理政事,之後勤於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說及甘盤、祖己等賢能之人輔政,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盛世”。

2周成王繼位時年幼,由周公旦輔政,平定三監之亂。

周成王親政後,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還命周公東征、編寫禮樂,加強了西周王朝的統治。

與其子周康王統治期間,社會安定、百姓和睦、“刑錯四十餘年不用”,被譽為成康之治。

3暨豔是吳國選曹尚書(國家人事部門的一把手),出於改革吳國政治制度上考慮,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發動聲勢浩大的官吏考察,並以孫權身邊地位最清貴的郎官為重點。

但是造成大量的豪門反抗,孫權出於為穩的考慮,便將暨豔處死,平息豪門怨氣。

(小說意見可以在這裡留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到大秦,幫助始皇打造盛世

王亞濤

始皇你看,這個猴子會七十二變

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