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禪親自主持的會議上,眾人也開始暢所欲言,詳談對軍隊的建設性問題。

包括過往軍隊出現的弊端,都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特別是在士卒來源上,眾人討論最久,意見衝突也是最大的地方。

沒辦法,三國時期戰亂頻發,人口大幅度減少,不僅是曹魏。

東吳,包括大漢也實行了世兵制。

如隨老劉入蜀的軍隊,由於失去了荊州,他們成為世兵;諸葛亮南征,其所徵募的無當飛軍,他們也是如此;至於三衛,他們也是世兵制的變種。

然而組成大漢的軍隊不僅有世兵制,還有地方郡兵,也有胡人部落的部族兵,甚至刑徒兵,也不是沒有。

總而言之,在大勢之爭的時期,各國為了兵力,幾乎都在自己的極限擴張自己計程車卒。

而當下天下平定,需要建立起一套適合普世的軍事制度,但不管如何世兵制的廢除毋庸置疑。

眾人討論許久,認為地方上仍保留郡縣兵制,地方郡縣保留都試之權,既每年進行操練之權,但無中央軍令,不得調動。

根據地方人口數目不同,劃分不同檔次,如上、下縣、上、下郡,以來保證軍隊體制性問題。

世兵家庭可轉化為民籍,不需要世代服兵役。

也可以免除賦稅為代價,世出一丁,為大漢征戰。

閒時務農,戰時出征,以限民田製為基礎。

凡出兵之人,家裡必須有田。

出征之時,如果家裡勞動力不足,地方上需要安排鄉里百姓幫助他們耕種。

這是大漢最普遍的郡兵制,但涉及中央軍,則又是不同。

大漢中軍將拆分為南北二軍,各分為四營,共計八營。

即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營,各營兵萬人,合計八萬中軍。

這八營中軍,其兵源大部分來自郡兵。

八營校尉其職責除了控衛長安外,他們會根據中央劃分給他們的州郡,每年挑選精銳之士前往中央駐守,或前往邊郡戍邊,進行輪轉,總體上保證了大漢可調20—30萬大軍。

前往邊疆、中央的郡兵,其等級會比郡兵高,大漢每月會提供適當的薪水。

當然邊疆郡兵也會前往關中駐守。

也就是說八營校尉,他們實際上是負責地方上管理郡兵的任務,以及地方前往中央、邊疆駐守的安排,他們沒有統兵、調兵之權。

而他們也需要聽從樞密臺的調遣,入職於內,聽從安排。

即便郡兵抵達關中駐守,也非八營校尉可以管轄,而是由樞密臺安排南北兩軍的將軍率領。

至於邊疆地區,如寧、交、平、涼、並、幽、朔七州,大漢廢除州刺史掌兵,改為都督掌兵制度,郡守仍是軍政一統。

大漢內部的都督區,他們失去了掌兵的權利,保留考核郡兵、地方治安、人事升遷的權利。

也就是說大漢實行了兵將分離制度,由八營校尉負責訓練,將軍負責統率作戰,樞密院負責統籌全域性。

大體的兵制商討完畢,夏侯玄對當下是否全體實施郡兵制提出了異議。

“陛下,今中原初定,我大漢以西陲之眾平定天下。

中原地區,我大漢田政未施,今在中原設立郡縣兵,恐會生變。

不如我大漢以重馭輕,舉西陲之眾以臨四方.”

夏侯玄說道:“且我大漢西陲軍士眾於東土,亦是比東土精銳。

我大漢手握重兵,納西北猛士,又教化羌胡,並舉甲士。

中原富庶之所,令其上供賦稅,少舉兵出戰,弱其士民,則天下可安.”

夏侯玄的意思不難理解,大漢剛剛平定天下,對於中原並未推行田政,不應該在地方上設立郡縣兵。

而是在西部地方大規模實行郡縣兵制度,讓中原百姓出賦稅,憑藉西部士卒,駕馭中原。

劉禪思索夏侯玄的話,並沒有給出他的答案,而是問道:“諸位將軍以為如何?”

姜維沉吟少許,說道:“啟稟陛下,以夏侯尚書之語乃是固本之策。

我大漢精銳將士多在西陲,省並軍伍,當不可裁撤關中、西北將士,多舍中原之卒,此乃保全戰力之根本.”

“陛下,臣艾以為可在中原部分州郡保留部分將士,以來平定中原敵寇,或是在中原郡縣,舉發少數郡縣兵,以防不測.”

鄧艾說道。

劉禪思考半晌,決定把自己的想法加上,說道:“中原亦有猛士,大漢不取頗是可惜,可用鄧卿之策。

然泰初、伯約之語,乃是我大漢立國之根本,不可忘記,可為並舉.”

“請陛下示意!”

“中原上縣取五十名勇士為吏卒,下縣取三十名勇士為吏卒,讓省並所出將校入地方為吏,以為都試地方,郡縣皆是如此。

郡中考核,察將士武略如何,達者駐守中央、邊郡。

既可有將校去處,亦能行弱中原之策,又可使中原百姓富庶,一舉三得.”

劉禪說道。

按照劉禪的計劃,中原地方上的郡最多不過一千人,一州不會超過萬人。

中原基本是不會對大漢構成危險,而大漢也能從中挑出勇士,填充到大漢的軍隊裡。

而被大漢裁撤的軍官也能入地方郡上擔任官職,畢竟他們來自西部,初入地方,可以替中央震懾地方。

頓了頓,劉禪看向霍弋、鄧艾、姜維,問道:“今若按省並軍隊所議,其所出將校軍官多否?”

“大漢征伐二十餘年,將校軍官甚多。

今按陛下所言充入地方可安置部分軍官,但所剩仍多.”

霍弋說道。

大漢打了二十幾年的仗,積累下一大批的將校軍官,如果正常的省並軍隊,他們這些人將會回到地方上務農,運氣好點會出任郡兵系統內的軍吏。

劉禪手撫膝蓋,說道:“這樣吧!中原初寧,諸多郡縣陽奉陰違,郡守難以理政。

今中樞加遣御史,巡查地方,考課官吏,若有不足者,可從將校軍官中選拔,為我大漢掌握地方.”

劉禪不準備讓軍功集團掌握大漢中樞的權利,但卻準備讓基層軍官進入中原郡縣內擔任官吏,幫助大漢派遣的郡守展開工作。

劉秀開國選擇進文吏,退功臣。

劉禪則是準備在基層上搞進功臣,任文吏。

畢竟劉禪手上擁有大批的軍官,不進行利用就可惜了。

這也是為什麼劉禪要先省並軍隊,因為只有先省並軍隊,才有放出軍官去到地方上。

而且也只有省並了軍隊,中央財政才會緩解。

大漢也才能騰出手腳,去解決諸多事務。

關興遲疑半晌,說道:“陛下,讓將校軍官出任地方官職,恐其軍伍習性,不利於治理地方。

且他們能否勝任政務,亦未可知.”

劉禪笑了笑,說道:“不急!讓省並出來的將校軍官入學府之中,學習地方政務幾月。

地方政務多是相同之事,並不複雜。

有郡守、縣長在上指揮,他們便如在軍伍之中,聽命調遣即可.”

其實也沒劉禪說的那麼簡單,如果真簡單,也不用為軍官進行培訓了。

只能說當下大漢若想快速掌握地方,讓軍官進入基層,便是最快捷的做法,也是大漢短時間內唯一能騰出那麼多位置的地方。

其弊端也不是沒有,如曹魏官吏被踢出去,地方治政粗暴。

但相比於弊端,短期而言,它給大漢帶來的利益更大。

“諾!”

相較於尚書檯官吏,姜維、鄧艾頗是愉悅的應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從抄家開始無敵!

不習慣冷漠

大秦,從嬴家逆子開局

天生反骨

大明劉公:吾乃大明司馬懿

松友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