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39年,建興十七年歲末。

大漢天子劉禪起兵十萬,兵分三路伐吳。

十月,南路馬忠率南中士卒繞行交州,策應起事的廖式、吳碭二人,斬殺交州刺史陶基、交州牧呂岱,威震荊交。

公元240年,建興十八年。

北路王平率荊巴士卒南下江陵,中陸遜絕水之策後,水淹江陵。

再行西進,與陸遜戰於枝江,破之。

陸遜率部敗走,鄧艾追擊。

中路劉禪率主力圍困夷陵大半年,趁陸遜北攻王平之際,攻佔猇亭大營,兵發三路,夜破全琮大軍。

十月,三軍匯於荊南,吳臨亡國之時。

孫權遣使諸葛瑾向漢議和,去帝號,溺殺陸遜,割地稱臣。

劉禪欲在雲夢澤檢閱士卒,兵威荊楚,孫權為劉禪御車。

十月十號,大漢侍中廖立奉大漢天子之名與吳王孫權治下大將軍諸葛瑾,於巴丘簽署降書。

今後吳國當以藩王身份向大漢稱臣納貢,自稱大漢吳王,不許越禮,僭越稱帝。

如出行方面,禁止使用天子六駕,只能使用四駕馬車;衣著方面,禁止穿戴天子十二章紋的冕服,改穿諸侯王穿戴的九章紋冕服;祭祀、宴會方面,天子使用九鼎八簋,諸侯王僅能用七鼎六簋。

同時諸葛瑾又奉上國書,表達吳國將會與大漢約定齊心協力,討滅逆魏,為大漢除殘去穢。

為了更好地幫助大漢更好地北伐逆魏,吳國願意割地相助。

兩國劃分雙方邊界。

東吳讓出除長沙、武昌、湘東三郡及衡陽東南四縣以外的郡縣給予大漢,大漢以武陵、零陵、臨賀、長沙、桂陽、江夏、天門等七郡設為湘州。

考慮到湘州過大,又析出南郡北歸荊州管轄,不過其軍事上仍歸湘州管轄。

東吳分出了長沙郡的建寧、湘西二縣與衡陽四縣合併為新的衡陽郡,將原長沙郡更名為臨湘郡,與湘東郡、武昌郡合計四郡,設立迷你郢州。

東吳也正如辛洪出使所言,被大漢打怕,或是被大漢馴服的他們,調整目光,將注意力放在江淮地區上。

畢竟西奪荊州已經不太可能,他們只是希望大漢發動中原大戰,吸引江淮地區的魏軍,能讓他們有機可乘。

因此在軍事上,東吳撤走固守夷陵的步騭,將其佈置在武昌郡。

呂據屯兵蒲圻,朱然調屯柴桑,諸葛恪屯駐江北。

一方面防備蜀漢,一方面可隨時調兵北上江淮。

大漢南郡都督鄧芝率兵八千入駐洞庭南側重鎮益陽,操練水師,扼守資水兩岸。

若吳人不順,即可揮師東入,截斷湘水,沒有任何險阻,攻佔長沙、湘東、衡陽三郡,遮蔽了荊南各郡。

鎮西將軍陳到提兵五千進駐夏口,重築卻月城,與江南的武昌隔江對峙。

在嶺南方面,大漢佔據了蒼梧、鬱林、交趾、日南、九真等六郡,以為交州。

東吳分出廬陵郡的南部都尉為廬南郡,合併入珠崖、高涼、南海三郡,加上孫權在海南島復置的儋耳郡,合計五郡,設定縮小版的廣州,廣州治所番禺(今廣州)。

嗯!別看孫權折騰出了兩州,但實際上也不過是二、三郡人口的水平,全是強撐著面子而已。

就如同早期的蜀漢,為了滿足國內官吏的需求,也為了撐面子,硬生生地把益州劃分出了二十個左右的郡。

至於其為何將兩州的名字命為郢州、廣州也不難理解,其不能與大漢治下的州郡重名。

大漢將荊北命為荊州,其治下州就不能取為荊州,交州亦是如此。

至此交廣也徹底分治了,即便大漢日後滅吳,也只會從交州劃出部分郡縣併入廣州,將其填充。

其中重要的一點,劉禪示意馬忠將交州治所從蒼梧郡的廣信,南遷到交趾的龍編縣(今越南河內)。

一直以來,交州最富裕的地區不是南海郡(廣東一帶),而是交趾郡所在的越北地區。

是故治所的南遷代表交州的政治、軍事發生南偏,也將意味著大漢要深入掌握越北地區。

往昔兩漢之時,為了便於州府與中央王朝聯絡,常將治所設定在蒼梧郡的廣信縣。

而如今劉禪為了大力發展紅河三角洲地區,以及深入漢化越北地區,主動讓馬忠將治所南遷越過十萬大山,遷至交趾郡。

在交通及政令方面,由於大漢採用南人治交的政策,也順理成章地示意交州向西疏通至南中的水陸道路,再由南中至成都中央。

沒辦法,越北地區與中央隔著十萬大山,其間山高多在500米以上,頗是陡峭。

山高谷深,叢林遍地,無數山間河谷縱橫交錯,猶如迷宮。

一旦到了夏季,雨水增多,道路難行。

馬忠率南中子弟跨越十萬大山,馳援廖式、吳碭二人,光在路上就耗費了一個多月,而且還是率領精銳急行軍。

交州的交趾與南中聯絡的話,則是可以透過僕水(今元江紅河),從建寧郡的滇池(昆明),順江而下抵達交州郡的龍編。

而巧合的是,大漢南中都督府的治所也在建寧郡的味縣。

發展僕水水道,是由劉禪率先提出的,來自後世的他知曉紅河水運的便捷。

兩漢之時,僕水水道初次開闢,其上千裡水道,內接巴蜀,外聯交趾。

自西漢時便有設立進桑關(今河口縣),以來維護兩地安寧。

馬援憑藉此河道,平定南方叛亂。

近代以來,法國殖民越南,為開啟中國內部地區的市場,逆著紅河而行,打通了越北與雲南的水路道路。

彼時‘大船三百,小船千艘,往來如蟻’,每日搬運貨物的馬幫多達兩萬餘匹。

僕水水道,為何沒有在歷史上興盛而起,名聲大噪,就要歸咎於南中與交趾的情況上了。

南中安穩時,交州叛亂;交州安穩時,南中割據。

等南中改土歸流後,交州也成為了化外之地。

大漢再次一統,劉禪怎麼可能會錯失鞏固南中、交州的機會,也為後世留住越北地區,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畢竟祖宗再能打,也耐不住後代的敗家。

但凡挫宋給力點,也不至於越北脫離中原。

不過越北即便割據,後人若能查閱古籍,或是根據大漢遺留下來的痕跡,發現以南中治交的便利,能夠平定叛亂,這便足夠了。

就怕傳到挫宋手上,不僅南中沒了,有了大理;越北也沒了,有了割據。

只能說心有多大,地就有多大。

不過後事如何,至少大漢掌握住了南中、越北即可。

天子閱兵,吳王為御。

吳為臣屬,納貢於大漢的訊息也傳遍了天下。

隆中,諸葛廬。

杜預拿著來自湘州的戰報,快步走入屋中,抑制不住臉上的笑容,說道:“師父,陛下大捷,孫權稱臣。

我大漢奪取兩州十四郡,擴地千里,得民百萬.”

被喂藥劑的諸葛亮不由強打的精神,讓人把自己扶起靠在枕頭上,虛弱地說道:“可真如此?”

杜預遞上戰報,笑道:“不敢有假。

陛下還在雲夢澤閱兵,孫權為馭手,其威風赫赫,名播吳楚。

若能北定中原,吳人必棄甲歸降,我大漢兵不血刃,可使天下一統.”

諸葛亮看著戰報上的內容,邊笑邊咳嗽,緩了許久,惋惜說道:“惜我不能親眼見如此場景,惜哉!惜哉!”

頓了頓,諸葛亮面露欣慰之色,說道:“今能得知荊楚克復,平定兩州,亮也知足!想必再過十年,天下或能一統。

天下一統後,以陛下之能,當能顯大漢盛世.”

說著,諸葛亮拍了拍杜預的手,說道:“今後當替為師,效力大漢,勸諫陛下,以匡扶社稷.”

“諾!”

杜預握著諸葛亮的手,安慰說道:“師父,好生靜養,當能康復.”

諸葛亮搖頭苦笑,自己的身體狀況自己也知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亂世,從秦國開始稱霸天下

夜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