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殿內,杜瓊對第二批追諡的大臣皆已上諡完畢,群臣亦是沒有任何反對意見。

至此,老劉時期帳下的元老臣子及重臣皆已追諡完成,共有十一名臣子。

列位如下:諸葛亮諡號‘忠武公’,關羽諡號‘壯侯’,張飛諡號‘桓侯’,趙雲諡號‘貞勇侯’,法正諡號‘翼侯’,龐統諡號‘靖侯’,黃忠諡號‘剛侯’,馬超諡號‘威侯’,糜竺諡號‘景侯’,簡雍諡號‘比侯’,孫乾諡號‘懷侯’。

同時這十一位受到追諡的臣子將入顯祖廟中,除諸葛亮雕刻石像外,其餘十人皆畫像於其側堂,陪奉劉備,以為紀念他們為蜀漢奠基立下的汗馬功勞。

至於一統天下後的開國名單,這十一人之中能列位其上應是不多,即便上榜了,除了諸葛亮能高居榜首外,剩餘的人還有仔細的討論。

討論完追諡這種瑣事之後,接下來才是正菜,即分封東征大軍有功將校的名單,以及諸葛亮病故後各級文武的升遷問題。

沒辦法,諸葛亮的去世對大漢的影響實在不小,他在世時對許多的人的官職或多或少都有壓制。

在其病故後,大漢首要對他所任的官職進行分割,並將他手上的權利分到不同人的手上。

劉禪敲了敲因久坐而僵硬的腿,說道:“我大漢攻略湘交二州,且上丞相病故,諸官有所空缺,宜當封賞.”

“諾!”

侍郎張涵領會天子之意,攤開手中的巾帛,將其上文武的封賞一一念出。

太尉黃權,持節,掌大漢武事,增食邑一千五百戶。

徵東大將軍吳班,遷驃騎將軍,增食邑八百戶。

衛將軍王平,遷車騎將軍,持節,督荊湘二州軍事,增食邑一千五百戶。

前將軍魏延,遷衛將軍,假節,任秦州都督,增食邑八百戶。

右將軍鄧艾,升任前將軍,封新野侯。

原左將軍馬岱病故,追封其為陳倉侯,其子降爵襲之。

鎮東將軍句扶,遷左將軍,封宕渠侯。

安南將軍、交州牧馬忠,遷右將軍,封龍編侯。

冠軍將軍霍弋,遷後將軍,封枝侯。

徵南將軍傅肜,升任鎮東將軍。

徵北將軍姜維,遷鎮北將軍。

鎮西將軍陳到,封永安侯。

揚威將軍鄧芝,遷鎮南將軍。

徵東將軍向煜,封威鄉侯。

徵北將軍廖化,封都鄉侯。

……

堵陽督韋虎,遷橫野將軍。

以上武將名單當中,王平憑藉著江北戰功的卓著,加上諸葛亮病故的原因,不僅升了官職,也升了手上的軍權。

他執掌荊、湘二州的軍事大權,成為了大漢的邊防大將。

除了王平外,地位最為崇高的便是魏延,他雖升了官爵,但他手上的軍權還是僅限於秦州。

鄧艾的話,他成為了大漢少於的縣侯,論實權而言,他僅次於王平、魏延、馬忠三人。

其中升遷最為快速,當時屬於霍弋,從冠軍將軍,跨越四鎮行列,接任病故的後將軍袁綝成為四方將軍,因資歷問題,居鄧艾、句扶、馬忠之下。

嗯!他的升遷不僅有軍功關係,還有簡在帝心的緣故。

姜維的話,就是勵志的代表人物。

這次他奉命出兵幷州,雖無斬俘戰功,但他卻在呂梁山內打游擊,成功地為大漢拖住了陳泰,立下戰功,升遷到鎮北將軍行列。

不過若按道理而言,姜維的升遷速度也不慢了。

老臣陳到打了一輩子的仗也才升到鎮西將軍,兩朝老臣鄧芝也不過是鎮南將軍。

接著,侍郎張涵將文臣的進封,也一一念了出來。

尚書令蔣琬,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封安陽亭侯。

秦州刺史馬良,守司隸校尉,平尚書事,封漢陽亭侯。

涼州刺史呂乂,轉任秦州刺史。

侍中廖立,兼任秘書令,掌納奏、擬詔之責。

前軍師費禕,轉任中軍師,平尚書事。

御史大夫董允,封都亭侯。

內府長史楊儀,領越騎校尉,兼度支尚書。

……

南中副督王伉,升南中都督。

右扶風龐林,升涼州刺史。

武都太守劉永,改任右扶風太守。

張翼起復,委任長沙太守。

在文臣名單中,劉禪明確了以蔣琬為核心的大漢文官集團,將諸葛亮的心腹馬良調回中央,繼任諸葛亮留下的司隸校尉職責。

馬良與諸葛亮關係極好,雖不在軍中,但馬良卻在諸葛亮北伐期間,付出大量的心血。

他長期擔任秦州刺史,為北伐大軍督運糧草,並調發郡縣漢羌百姓從軍,以供給至大軍之中,用來征戰。

大漢朝廷內部,荊州人最多,其次益州人。

但是荊州人內部也有不同地域的區別,荊北士人(荊州籍貫)遠多於荊南士人(湘州籍貫)。

而在這些荊州士人之中,除了諸葛亮外,就屬馬良威望最高。

如河湟都督馬謖乃是馬良的弟弟,前內府長史、今光祿勳向朗乃是馬良的迷弟,可見馬良威望如何。

如今攻克了湘、荊二州,秦州地位下降。

加上諸葛亮的病故,劉禪為了安撫因諸葛亮病故而不知所措的荊州士人,特意將馬良調回中央,讓他監督益州官吏,輔佐蔣琬理政。

劉禪對於身旁的親信廖立也沒虧待,為了保持他一畝三分田當老大的慾望,特意重置秘書監,將其獨設出來,負責傳遞奏疏,草擬詔書的職責,並掌典籍。

同時廢除了長達十幾年的內府制度,將內府人員各歸官屬,以尚書檯為行政核心。

為了安置這些人,對於尚書檯內部進行了初步的細分,在尚書檯內增設選曹尚書,以及度支尚書。

其餘尚書,因時間緊急,且不想大規模地影響朝政,暫時還未改動。

選曹尚書,主選用官吏,掌人事權;度支尚書,主軍國支計,掌財政權。

二者之中,選曹尚書最為重要,由尚書令蔣琬自己擔任,度支尚書不過是劉禪臨時搞出來,為給安置楊儀單獨弄出來的官職。

沒辦法,楊儀性格雖是不好,但他卻是長期跟隨諸葛亮南征北戰的親信,他的威望及功勞都不低,為了不讓他像歷史上被冷落,從而引發矛盾。

劉禪思前想後,不如讓他做熟悉的事,調入尚書檯,擔任度支尚書,即財政部長,負責蜀漢錢財的支出。

楊儀、馬良的入臺雖有利處,但明顯而言,勢必會影響到尚書令蔣琬的威望,增加他整合大漢朝廷的難度。

如今就看蔣琬的手段了,看他能否使這些人心服口服。

在地方上,長期擔任涼州刺史的呂乂遷至秦州刺史,發揮他擅於治理地方上的能力。

荊州士人龐林升任涼州刺史,由劉禪的二弟劉永繼任右扶風。

南中地區,由於南中都督馬忠擔任交州牧,便由副都督王伉升任都督。

劉禪同時將安康太守呂凱升任至交州別駕,輔佐馬忠處理交州事務。

至於張翼的話,由於大漢擴張迅速,人才不由短缺。

劉禪念及張翼的具有不錯的能力,又為了拉攏巴蜀士人,將其起復,委任至荊州,擔任長沙太守,領地方軍事。

透過劉禪的封賞以及一系列人員的升遷,將諸葛亮的兵權、行政權拆分開。

蔣琬雖仍行事蜀漢的行政權,但還是受到許多鉗制。

御史大夫董允輔助監察地方州郡,度支尚書楊儀負責支出軍國財政,司隸校尉馬良負責督察中央高官。

兵權分屬於地方大將,中軍由吳班統率。

費禕擔任中軍師,輔佐中軍軍務。

全國的兵權歸屬於劉禪,太尉黃權掌握大漢武官的升遷。

不過操作雖多,但因為諸葛亮病故,對於尚書檯及朝廷機構還不敢改動太多。

地方上,為了鞏固蔣琬的威望,劉禪暫時放棄拆分的益州的念頭。

總而言之,大漢需要時間,來適應諸葛亮離世之後所帶來的巨大變化。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反擊呆頭鵝

使用者17544144

積分無限之背靠系統的執棋人

盪漾與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