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隆中。

不同與大漢國內的大刀闊斧的整治吏治,處山巒之中的隆中頗是寧靜。

天空中灑著小雨,幾間屋舍連成一起的庭院,坐落於幽靜的竹林之中。

諸葛亮靠在胡椅上坐在屋口,望著天空中淅淅瀝瀝的小雨,聽著屋側兒孫的朗朗讀書,頗是愜意。

只可惜這樣的生活沒有早來幾年,如今自己的身體不是很好,常腹部隱隱作痛,一旦思慮過久,頭也疼得不行。

不過若是早些年,自己身體健壯怎麼也不會願意回隆中生活。

畢竟大業未安,安能休息!思慮間,諸葛亮近視的眼睛,好似看見一個人影在雨中穿行,朝著屋院而來。

淅淅瀝瀝的小雨落在此人的蓑衣上,雨滴又順著茅草滴落於泥濘的地上。

腳步雖有遲緩,但亦是矯健。

走路間,柺杖拄地,雙腳踩在泥濘的地上,口中歌曰。

“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裡。

裡中有三墓,累累正相似。

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諸葛亮雙耳一動,不由站起身,皺眉試圖看清楚此乃何人,為何吟唱《梁甫吟》,身形及音色為何如此的熟悉。

不過此人還未走近,便被守備的甲士攔下,此人高聲喊道:“孔明兄,昔日隆中友人相見,為何攔乎?”

聞言,諸葛亮嘴唇輕顫,隨即喜上眉梢,笑道:“元直兄如何至此也?”

甲士見諸葛亮認識此人,即可放行。

徐庶拄著柺杖,笑道:“昔孔明伐涼,你我曾有約,若孔明歸隱隆中,元直自當從東海之陲而來,與孔明一同於隆中耕種,彈琴作樂。

今至此乃當日之言,孔明若是不悅,庶走便是.”

(注1)諸葛亮不顧自己沒有雨具,小步快跑而出,拉住徐庶冰涼的手,笑道:“來隆中,想再走,難矣!”

徐庶挽著諸葛亮的手,笑道:“昔三十年前,你、我、崔州平於隆中探討天下大事。

今三十年後,你我垂垂老矣,卻再聚於隆中,頗是唏噓!”

諸葛亮沒有答話,而是緊緊握住友人的手,朝屋內喊道:“月英上茶,元直老友來訪。

且為他整理間屋,某今夜將與他同床而眠!”

“好勒~”屋內,燻爐冒著熱氣,驅散雨季的寒冷。

徐庶脫下蓑衣,換上乾淨的衣裳,與諸葛亮對案而坐。

徐庶環視屋內的佈置,恍如當初一般,不曾變過。

不禁回憶起了,自己與諸葛亮初識,為爭辯北方局勢時的面紅耳赤。

今日看過往,恍如過往雲煙,微微笑笑而已。

諸葛亮為徐庶倒了盞茶,說道:“上次一別,當有七、八年光景,今日再見,恍若昨日般.”

徐庶捧著暖暖的茶盞,頗有感觸說道:“上次離別後,兄當真是幹了番好大的事業。

光復舊都,東取荊北,可馬上擴土,又可下馬安民,當真不負在太公之名也.”

諸葛亮搖了搖頭,謙虛說道:“元直兄所言過譽,取天下者,乃陛下也。

亮不過輔臣而已,且憑亮一人,亦難有如此局面。

黃權、王平、魏延、鄧艾、姜維、霍弋此皆世間良才,有這些人相助,方能大漢當今之勢.”

“孔明性情,幾十年未曾變過,真是乃異人也.”

徐庶感嘆道。

徐庶本以為諸葛亮掌握了這麼多年的蜀漢大權,心性會有自傲,卻不料如今與當初一模一樣未曾變過,唯一變化的就是他的年齡及蒼老的容顏。

聞言,諸葛亮揚起眉毛,開玩笑說道:“若非元直引薦,亮又豈能入此亂世受罪。

且當初引薦完我與主公,便棄主公,而投曹操,非君子也.”

徐庶笑了笑,面露微苦,說道:“初主公敗於當陽,我母不幸被曹操所擒,庶不得已棄主公而投曹操。

如今想來,忠孝難以兩全,多有對不住主公.”

說著,徐庶抿著嘴唇,說道:“昔聞關將軍身死,荊州被奪。

主公出討夷陵,兵敗陸遜,後駕崩於永安。

時庶常自有愧於主公,彼時庶若在,荊州未必有失也.”

諸葛亮嘆了口氣,說道:“世事無常,主公得才卻難用才,入新野得元直,卻逢兵敗而使元直不得已北投。

攻益州,軍師士元(龐統)中箭身死。

後得孝直,卻又早亡。

但有一人在此,大漢克天下,何必如此艱難.”

頓了頓,諸葛亮又笑了起來,說道:“話雖如此,今時來看,我大漢一統天下,當是有望.”

徐庶把玩著茶盞,好奇問道:“孔明以為高皇帝、光武皇帝及陛下,此三人孰強孰弱?”

在大漢展現出一統天下的能力後,不僅是蒲忠,連徐庶等士人都很好奇,劉邦、劉秀、劉禪此三人差距何在。

諸葛亮喝了口茶,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道:“元直以為如何?”

徐庶思慮半晌,回答道:“漢初三傑皆非常人也,能定漢事,高皇帝能安漢室皆賴此三傑也。

及光武皇帝,其多識仁智,計出於心,勝決於廟堂,破二公於昆陽,斬阜、賜於漢津,此等之事諸如於世。

故庶以為光武勝高祖,而高祖勝陛下.”

諸葛亮放下茶盞,認真問道:“何言陛下不如高祖、世祖?”

徐庶捋著鬍鬚,說道:“陛下少年登基,雖有英武之略,又有禮賢下士之風,但論其所出之策,所決之略,故不如高祖、世祖也.”

諸葛亮又為徐庶倒了盞茶,說道:“亮倒也不同之見.”

“哦?”

徐庶看著諸葛亮,說道:“願聽孔明所言.”

諸葛亮搖著羽扇,嘴角含笑說道:“陛下未及冠,於千里之外,能感陸遜之策,東援陛下,此高祖、世祖未能所及也。

時涼州之戰,天降大雨,糧道斷絕,陛下發隴右士族、百姓糧草北援亮軍,方可破曹真,定涼州也。

如此果斷之風,當不遜於高祖、世祖也.”

隨著徐庶緩緩點頭,諸葛亮繼續說道:“時軻比能身死,北疆動亂,陛下察此乃安定北方之時,故北上覆土朔州。

後又設國道、尚書北臺之制,由此控西北胡部。

由此觀之,如何遜於高祖、世祖?”

(注2)“且不論,大漢所行限田之制,陛下所見之所在,非一時也,常能為數代而思。

此等所見,恐高祖、世祖如何能及也!”

諸葛亮沉聲說道:“故亮以為三帝有所強,亦有所弱,不可妄自菲薄,以示公正論之.”

作為制度上,劉禪作為穿越者,常年會根據後世歷史上的優秀制度,來改良當今的制度。

不論是對郡縣人事權的掌握以及對察舉制度的改良,或是推行限田政策,都是思慮頗多。

因此在時代維度上,劉禪對於制度推行確實會比劉邦、劉秀更有具遠些。

當然論能力而言,比如打仗,劉禪是真不敢和劉秀比肩,其能力也就後世李世民、朱元璋能比。

在拉攏人心上,劉邦的用人還真有一手,畢竟劉禪都是在吃劉邦建立起大漢朝的老本。

“孔明高見,或當如此,庶淺薄也.”

“不敢.”

-------------1:詳情可見五卷,一七十六、七章。

2:關於劉邦高祖稱呼,在東漢頗是流行。

如曹植稱劉邦為高祖,諸葛亮曾稱高帝(今天三更結束,不來點票票嗎~)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反擊呆頭鵝

使用者17544144

積分無限之背靠系統的執棋人

盪漾與此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