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尹,新城。

黃昏時分,司馬懿駐步驛站,望著手上的詔書,嘆了口氣。

“父親,陛下欲召見我等,今又下詔令我等回軍,是為何理?”

司馬昭牽著駿馬,疑惑問道。

相比於司馬師敏銳的政治嗅覺,缺少歷練的司馬昭還是稚嫩些許。

司馬懿抬頭,垂手握緊詔書,淡淡說道:“無它,今陛下病重,唯一難定便是託孤人選,及退蜀遷都之事.”

司馬昭撲捉到了司馬懿話語裡面的深意,說道:“陛下詔父親入中軍,便是欲令父親為託孤大臣之選,今詔書讓父防備蜀漢,不用入軍,可是又不欲委任父親為託孤大臣?”

司馬懿接到第一封詔書的時候,將大軍交予夏侯霸、孫禮領軍,自己趕路前往南征大軍。

在新城時,又收到曹叡的第二封詔書,讓司馬懿回軍防備蜀軍。

司馬懿戀戀不捨地看了南方,說道:“今陛下反覆,正是如此也.”

司馬昭心有不甘地問道:“父親,我等就如此回軍?”

司馬懿看了眼司馬昭,嘆息說道:“我等不得南下,今不回軍,還能作甚?”

說完間,司馬懿翻身上馬,輕抖韁繩,佯裝心中無事,緩慢前行。

未走多久時,南邊又來一隊騎兵,見司馬懿正在前方,喊道:“大將軍,陛下急詔.”

聞言,司馬懿大喜過望,頭正面轉向後方,而身體卻能保持不動。

嚇得對方的戰馬忽然止步,不敢前行,自感前方之人好似狼顧。

不過就是片刻而言,司馬懿有意識著將駿馬調頭,問道:“陛下,詔我可有何事?”

領頭的騎卒勒住韁繩,安撫了胯下在戰馬,從袖口處掏出詔書遞給司馬懿,說道:“陛下詔大將軍南下,將有大事託付.”

說著,騎卒念起孫資的叮囑,低聲說道:“大將軍,孫中書有言,讓大將軍當迅速入軍,以免遲則生變,被昏庸無能之徒所竊取.”

看著詔書的司馬懿微眯眼睛,他彷彿看到了曹叡榻前的明爭暗鬥。

須臾後,司馬懿抬起腦袋,笑道:“諸位奔波送詔多辛勞,子上帶他們前往城中休息,並送上錢財.”

“諾!”

司馬昭拱手應下後,上前低聲問道:“父親當速趕往南陽,以免遲則生變.”

司馬懿笑了笑,說道:“既然如此,為父即刻出發前往南陽,明日抵達陛下榻前,受領託孤重任.”

司馬昭面露微驚,說道:“新城至南陽二、三百里,一夜如何能至?且父親肩上箭傷任在,怎可如此奔波.”

司馬懿上揚嘴角,意味深長的說道:“如你所說,遲則生變,如是而已。

若晚至,或許又是一份固守軍令。

至於箭傷與司馬氏前程相比,不值一提也.”

“諾!”

司馬昭拱手應道:“昭陪父親一同而往.”

“可!”

……瓜裡渡,漢軍大營。

燭燈下,諸葛亮手持巾帕,捂住嘴巴咳嗽著。

片刻後,諸葛亮放下巾帕,深吸了口氣,肺腔才舒緩些許。

“上丞相,該喝藥了.”

侍從捧著碗入帳,說道。

諸葛亮依著憑几,手指案上,說道:“放下吧!”

“諾!”

諸葛亮手撐在憑几上,探手拿起前方的戰報,又仔細看了看,頗是歡喜。

劉禪雖然沒有吸引瓜裡渡魏軍北上成功,但瓜裡渡魏軍近日卻因曹叡病事將前方曹爽、秦朗二將調了回去,導致攻勢暫停。

加上曹叡大張旗鼓的命齊王曹芳、燕王曹宇南下。

面對如此異常的舉動,諸葛亮派遣大量斥候向北探查,又詢問向蜀漢投靠的曹魏官吏,兩者結合已經猜出了曹叡病重的訊息。

倒不是曹叡不想秘不發喪,而是他根本不敢瞞。

其國中有齊王、秦王二個皇子,首先需要確認誰為太子。

立完太子後,病重的曹叡還需挑選託孤大臣。

再後面需要讓齊王靈前繼位,讓軍中諸將跪拜立下君臣名分。

如果曹叡秘不發喪,讓齊王秘密繼位。

短時間內,如何能讓八歲梓童安撫住軍中將士,屆時回軍途中,估計換老大投靠蜀漢者不在少數。

要知道曹魏的統兵權與蜀漢不同,劉禪在登基之初就向諸葛亮強調東漢滅亡的要點,其中之一在於地方太守、刺史掌握兵權乃是大忌。

是故諸葛亮在早些年的時候,就向地方下手,將兵權從太守上拆分出來,委任都尉一職,以掌兵權。

如張嶷就是從都尉一職升上來,王平亦擔任過西部都尉。

而到州級別設立都督職,掌握州兵權。

至於邊疆地區還是以太守掌握兵權為主,除非安穩時才委任都尉。

而曹魏的兵權卻是一直掌握在地方的太守、刺史手上。

一旦曹叡處理不當,或交接班不清楚,很容易引發換旗歸漢的一些事件。

畢竟此事非同小可,如果中央威望下滑,而地方州郡長官掌握兵權,極容易演變成藩鎮割據。

這也是為什麼歷史上司馬氏當政,發生淮南三叛的核心原因。

是故,當諸葛亮探得此訊息後,立即向身處宜陽的劉禪寫疏,讓其回南陽統率大軍,委任大將鎮守宜陽。

並向鎮守襄樊的蒲忠告知此訊息,讓其安心抵禦南邊的東吳。

對於劉禪慘勝司馬懿的戰報,諸葛亮也只是扶須含笑,感嘆下陛下在兵略上成長頗大,在鄧艾、王平的輔佐下能夠擊潰司馬懿,有雄才之能。

至於其折損的兵馬,諸葛亮也只是簡單的瞟了幾眼,吩咐國內的蔣琬好生撫卹。

畢竟對於即將攻克南陽四郡,得民二十萬的大漢,還是能夠忍受。

不過亦有壞訊息,南方的孫權因陸遜被堵在襄樊城下而大怒,調諸葛恪萬人北上,並領四萬士卒逆江而上,準備攻克襄樊。

同時任命步騭領麾下部曲及武陵郡兵一萬三千人逆江而上,進攻陳到鎮守的永安城。

步騭、孫權、陸遜三軍合計九萬三千人,向蜀漢用兵。

加上諸葛亮病未好全,又處理軍務,病情又復發了,其精力難以統率大軍。

兩者結合之下,諸葛亮思前想後,軍中無一人可大用,不得已把身處宜陽的劉禪回軍坐鎮,分擔自己的壓力。

想到這點,諸葛亮的肺腔就有隱隱作痛,曹叡雖病重,但孫權仍在南,南北二十萬大軍的重壓下,還是讓蜀漢有些招架不住。

諸葛亮端起溫熱的藥一口喝下,用巾帕擦了擦溼潤的嘴唇,持筆寫信給蔣琬。

信言:今南陽戰事緊急,孫權起兵十萬攻我,速徵調蜀中兵員五千與江州。

令江州都督統兵八千人,匯合陳到所部二千,東出抵禦步騭。

諸葛亮提筆沾溼筆鋒,又寫信於鄧芝。

信言:伯苗為我大漢江州都督,今吳人背盟犯我,為解永安之困,荊北之圍,還需勉之。

頓了頓,諸葛亮為防止劉禪還留念宜陽欲進取洛陽而不願南下,寫了份奏疏。

其言:國家在上,臣亮頓首。

亮聞國家大敗司馬懿,威震中土,實有雄略。

然孫權起兵十萬犯我,雖曹叡病重,但亦不可不防北疆之事。

且國家士卒死傷頗重,亮抱病在身,故臣懇請國家南下,以統大軍,以保南陽不失。

諸葛亮將此三信封好,命騎卒加急送往劉禪、蔣琬、鄧芝三人手上。

《漢紀·光文帝紀》:“建興十六年,中祖破武關入南陽,所至皆克。

因吳背盟,中祖率眾攻宜陽,恰司馬懿兵至,眾人言退,中祖不從。

後中祖識懿之策,於洛水北大破其兵。

斬首過萬,斬樂綝、殷署、呂建三將,威震中土.”

《漢紀·王鄧姜霍傳》:“建興十六年,平佐中祖北上,大破司馬懿。

……艾從中祖擊司馬懿,實有功也.”

《漢紀·諸葛世家》:“上丞相聞中祖破司馬懿,自嘆而不如,曰:‘威震中土也’.”

《漢紀·曹氏傳》:“曹叡聞中祖大破司馬懿,怒極攻心,箭傷復發,重病臥榻.”

陳壽:陛下,給米~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新帝國:我是大軍閥

七進七出趙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