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時節,春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不像雨,倒像一縷白色朦朧的煙霧,瀰漫在天地間,籠蓋住了花花草草,幾處時濃時淡的綠波。

又飄落於昆明池水面上,蕩起一圈圈的漣漪。

劉禪沿著池邊,漫步於細雨之中,看著破壞不堪的靈臺,心中感觸頗多。

任憑西漢多麼的強盛,多麼的興隆,如今就如昆明池上的靈臺般僅剩殘垣斷壁可見,消散於歷史長河中,留於青史之間。

走著走著,劉禪早已經沒有了進入昆明池的歡喜心情,而是感嘆自己日後建立的王朝能興盛多久,比之西漢又為如何?又能否比肩盛唐?相比於從現代穿越到古時,知曉王朝興衰定律的劉禪。

季漢群臣則是歡喜異常,即使昆明池破舊不堪,雜草叢生,亦能從中探尋到兩漢先人遺留下來的痕跡。

廖立指著昆明池東西兩側的牛郎織女二石像,興奮說道:“昔班固作《西都賦》,誦曰‘集乎豫章之宇,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天漢之無涯’。

牽牛、織女二神像應是此二座也!”

關興望著遠處的石像,緩緩道來:“應是如此,昔孝武皇帝欲徵滇國,於周靈沼之上,掘豐水以入靈沼,遂成昆明池,以為訓練水師之用。

後孝武皇帝迷戀長生不老,建豫章宮、靈波臺,雕牽牛、織女二神於池畔,以為求仙之用.”

劉禪微微上揚嘴角,說道:“孝武早年武德充沛,文治有成;可惜其晚年,窮兵黷武,傾覆國政,實屬可惜.”

說著,劉禪嘆了口氣,負手背腰,誦道:“沵迤平原,南馳蒼梧漲海,北走祁連漠北。

柂以漕渠,軸以昆池。

重關復江之隩,四會五達之莊。

當昔全盛之時,車掛轊,人駕肩。

……故能侈秦法,佚周令,劃崇墉,刳浚洫,圖修世以休命.”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

抽琴命操,為長安之歌。

歌曰:‘邊風急兮城上寒,井徑滅兮丘隴殘。

千齡兮萬代,共盡兮何言。

’”身後的眾人,聽著劉禪所誦的賦,心中感慨萬千。

相比於班固所作的《西都賦》誦都城長安的壯麗宏大,宮殿的雄偉華美。

陛下所作之賦,乃是借昔日長安的繁華,暗隱西漢的興盛遠邁周秦。

又借因戰亂而衰敗下來的長安,感嘆古來朝代更替之興衰。

侍從在旁奮筆疾書,抄寫天子所誦之賦,恭敬問道:“陛下今誦之賦,命之為何名?”

劉禪手按長劍,望向長安城方向,說道:“命之為《舊都賦》即可,以為後人鑑之,莫忘亂世興衰,百姓疾苦.”

“諾!”

這些年來,學識有成的劉禪也斗膽吟詩誦賦,有誦《行路難》二首言蜀道難行之詩,《昏亭》一首言與夏侯徽初見時。

亦有作《六國賦》,加上現在的《舊都賦》,已作二賦三詩。

故身旁常有人作為記錄者,摘抄所誦詩賦的內容。

要不然怎麼能讓後世人知曉,朕之才華也!廖立應和說道:“陛下所誦之賦,言盡長安、前漢興衰,其愛民憐憫之心,聞者心傷。

不如命人廣傳陛下此賦於關中,以讓關中士族曉陛下仁德.”

劉禪臉色微微一紅,擺了擺手說道:“無需如此,愛民非言於口語之上,而是記之於心。

昔國家威力未舉,使百姓困於豺狼之吻。

夫有一死,便乃朕之過也。

今若以賦為耀,朕甚是為愧.”

“今我大漢大敗逆魏,諸城歸附。

但諸卿不可以此自滿,仰頭視天,目中無人,以至於關中百姓初出豺狼之吻,又入猛虎之口,望諸君戒之.”

劉禪敲打道。

“陛下聖明!”

眾人應道。

目前大漢軍隊的進行速度甚快,一路暢通無阻。

各地百姓、官吏都出城投降,恍如旅遊行軍般。

不過一二日,黃權大軍便已經抵達長安城,向南收復了杜陵、長門亭等地。

劉禪大軍也抵達昆明池,距離長安不過一天的腳程,這也是為什麼劉禪有心情帶人遊玩昆明池的緣故。

更重要一點,曹魏篡漢而濫殺忠於漢室的大臣的後果顯示出來了。

如反叛以為應和劉備的吉本、耿紀、韋晃、金禕幾人皆出自於關中士族。

如金禕其父為金旋,祖為金日磾,乃京兆郡金氏族人;韋晃是京兆郡韋氏族人、祖為韋彪、韋賢,中古名族……這也是為什麼如今的曹魏官場中,關中士人不多的緣故所在,因為關中士人多有忠於漢室者。

曹操在屠殺忠漢勢力之時,就屬關中士族實力受損嚴重。

而曹丕篡位,也屬關中士人傷心。

至於名臣張既則是出身寒門,能其身居高位多歸於曹操的提拔,這也是為什麼他能夠上位的原因。

而且若再仔細觀察的話,不難發現歷史上曹魏對涼、隴士人的重用多於關中士人。

而且司馬氏執政之時,卻常有重用提拔關中士人之舉,如魯芝、杜預、楊駿、楊囂等人。

是故,當司馬懿建議曹叡撤離關中,也不能不說沒有這方面的考慮。

當久違的大漢旗幟重新出現在長安附近之時,這些久受漢恩,令曹魏忌憚而不得重用的關中士族終於露出他們的獠牙。

基層官員紛紛歸降,士族舉兵以為應和,大漢挺進順利,直逼長安。

在君臣遊昆明池的尾聲之際,今日的戰報信件送達到廖立手上。

廖立拆開公文,粗略瀏覽之後,面露喜色,驅步靠近劉禪,拱手說道:“啟稟陛下,前將軍(王平)大軍已至鄠縣甘亭,詢問陛下可有最新軍令?”

正在與眾人交談的劉禪,沉吟少許,說道:“我軍雖抵達長安附近,諸城歸附,但長安未降,還需重兵駐紮附近,讓前將軍所部向我軍靠攏,匯合於長安城下.”

“諾!”

頓了頓,劉禪念起諸葛亮大軍現狀,問道:“上丞相渭北大軍情況如何?”

廖立看著軍報上的內容,回答道:“啟稟陛下,今上丞相大軍已在蘭池,在長安北面。

先鋒馬岱所部已抵達陽陵。

關中出逃百姓皆被大軍安撫,歸入鄉里,安頓百姓.”

司馬懿大軍撤退之時,讓各郡縣官吏強制百姓撤離,讓這些百姓拖延漢軍的時間。

然後自己率大軍率先抵達河西,讓當地有名望的官吏、士族勸說河西百姓過河東,並承諾會好生安頓。

與此同時,讓駐守在安定郡的孫禮從北面山區,過龍門渡撤向河東郡。

至於陽陵的話,則是劉禪的老祖宗漢景帝劉啟的墓葬之地。

頓了頓,廖立說道:“陛下,可要前往祭拜陽陵否?”

劉禪遲疑半響,說道:“不急,讓上丞相安排士卒打掃諸帝陵園即可。

待長安城下,朕再領文武諸將祭拜前漢諸先帝也!”

“諾!”

(ps:主角所誦詩賦來自南北朝的鮑照,其詩句承前代啟後代。

我個人對其詩賦略有修改,化為主角之用)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一個小太監鞭策秦始皇很合理吧

凰天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