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時節,官道上千餘人的車駕隊伍緩緩向北而行,旌旗飄揚,甲士魁梧壯實。

中央的馬車簡樸而又素雅,完全看不出這是大漢天子的車駕。

自諸葛亮上疏《再出師表》後,諸葛亮因孫權書信問題交涉,故劉禪先於諸葛亮大軍開拔先前往隴右。

道路兩側錯落著金燦燦的稻田,壯年男丁於其間勞作,老人在旁幫襯著,婦孺拎著茶水穿行在阡陌中,一幅其樂融融的景象。

淘氣的孩子們在孩子王的指揮下,仿照官道上的羽林衛列隊行進,但卻走得歪歪斜斜惹人發笑。

在大人的喊聲中散去,跑回自家田畝幫助家人勞作。

相比於伐涼回師的那時候,如今大漢百姓的生活富裕很多。

三四年間,不僅沒有徵調士卒作戰,也沒有大規模舉發徭役,百姓可專心於田畝勞作,加上朝廷推廣田政以及水利法,現在的蜀中百姓家家戶戶皆有餘糧。

不過這一切將要在不久後打破!劉禪看著車外的繁忙的景象,笑道:“淑兒在狄道時,可見如此景象!”

劉禪這次北巡隴右,將剛剛生產完不久,來自隴西李氏的李淑帶上,讓她看看久違的隴右風景。

李淑自然也是知曉眼前的陛下為何所喜,順著他的意思說道:“隴西常有兵亂,如此富庶繁榮之景,少之又少也!”

聞言,劉禪不禁嘆了口氣,說道:“天下紛爭數十年,不知何時可定.”

“臣妾雖不知何時可定天下,但妾以為定天下者,非陛下莫屬!”

李淑伸出柔荑握著劉禪的手,柔聲問道。

劉禪笑而不語,拍了拍她的手背。

不得不說,隴西李氏家教還是不錯,不僅李軌能力出色,李淑也識大體。

李淑雖其母乃西域秦胡之後,但李氏對她並沒有苛待多少。

自從李淑入宮後也沒作妖,而是處處以張皇后為主,凡是有隴西特產寄來,都有發於宮中諸人,因此在宮中人緣極好。

至於其兄李軌,二年前李軌已經被劉禪從羽林衛中調出,外放到霍弋帳下,駐守在安定郡前線,由霍弋呼叫。

車外,親衛稟告道:“陛下,將至漢德可需停下休整片刻,再行出發.”

劉禪看了眼有些疲勞的李淑,喊道:“可!”

……長亭中,李淑與侍女獨在帷帳中,而劉禪則是與郭攸之、董允幾人在外溜達,活動僵硬的四肢。

劉禪負手背腰,緩緩踱步,說道:“涼隴久經戰亂,今雖初安,但遠不及涼漢富庶。

今休昭赴涼隴協助季常(馬良)、季陽(呂乂)推廣《涼隴民政》可謂是責任重大.”

數年前,劉禪任命董允、諸葛喬二人赴涼隴撰寫《涼隴民政》,卻不成想此工作量遠超眾人想象。

涼隴位於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交界處,遠非益州這種單純的農耕區可比,加上大漢平定涼隴不久,基層還沒滲透下去,這導致《涼隴民政》成書困難。

至今《涼隴民政》也才初有草稿,農業部分已經完成了,還需最佳化,畜牧部分還在難產中。

農業部分其中就包括水利部分以及耕種技術、各地適宜的農作物。

這部分已經在二年前推廣下,這次董允赴涼隴就是為推廣中出現的問題糾錯。

戰要打,新政推廣不能斷。

從隨劉禪武擔山耕種,到參與撰寫《益州民政》,再領人單獨撰寫《涼隴民政》,董允現在可謂是大漢的農業專家,對大漢各地農事信手拈來。

在劉禪與諸葛亮的帶領下,大漢的高層官吏相對務實,少有高談闊論者。

即便是士族大家最多的曹魏在曹叡的治下,也嚴厲打擊清談闊論、結黨營私者。

在公元232年,也就是去年。

司徒董昭上疏言,國內利弊,希曹叡懲戒國內虛偽不實者,欲結黨營私者。

故曹叡的納司徒董昭之言,發出嚴厲的詔令,斥責、罷免了諸葛誕、鄧颺等人。

“不敢,二州刺史皆乃治國之才,允往涼隴不過為二君助力而已.”

董允謙虛說道。

“休昭過謙,休昭所獻《涼隴民政》,其中所言甚好。

因地制宜,陰平、武都二郡,宜種水稻,其餘諸郡可闢水利,廣開水田;貧瘠之地,種以冬麥,或種粟、豆。

於諸郡縣廣推水磨(磑).”

董允在接觸冬麥種植後,隨即發現了石磨這一個重要的搭檔。

查詢古籍《桓子新論》及訪當地老農後,並讓工匠製作水碾磨(磑),藉助水力可磨麥。

董允發現其便利後,將此法寫入書中,作為《涼隴民政》農事部分的重中之重,建議各地推廣。

同時讓官府新建水碾磨,百姓碾磨小麥時,收取一定的費用,充實府庫。

要知道中國春秋時百姓以粟、黍為主,戰國時小麥的重要性上升,粟、黍開始衰弱,秦漢時小麥便成為北方時期的主要農作物。

其中原因在於便是石磨的推廣與出現,使得由粗糧成為細糧。

先前沒有石磨之時,小麥去殼這個行為稱為舂米,利用木棍與容器的相互作用,將小麥的殼給去掉,十分辛苦,因此秦漢婦女五刑中就有刑舂這一刑罰。

出現了石磨之後,透過兩個石面可以將小麥去殼,比先前舂米更為省力,甚至還可以磨成麵粉煮成麵餅。

如果水碾磨取代的話,用《桓子新論》言,‘役水而舂,其有利百倍’。

因此可以節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從而對涼隴地區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至於利用水碾磨收稅,則是劉禪的建議。

並非劉禪想要苛捐雜稅,而是水碾磨這種大型的工程,除了豪族大姓外,一般家庭是無法搭建起來的,即便搭建起來也難以維護。

如果大漢官府不出面建設水碾磨這種公共設施,一旦被地方上的豪族大姓所掌握,將有利於他們強取豪奪,積累財富。

就如同後世電力、水利設施一樣,如果非國用,一旦到了私人手上,將不是利民工具而是害民工具。

大漢可以利用透過水碾磨收稅,進行維護水碾磨等水利設施,不至於水碾磨荒廢。

因此,在劉禪的批閱下,在諸葛亮內府的支援下,於涼隴各地新設水碾吏一職,用以治理水碾磨這種水利公共設施。

聽聞於此,董允輕揚嘴角,拱手說道:“此乃臣本職也,臣受陛下所命,編《涼隴民政》,以供朝廷、各地官吏使用。

又得陛下之策,臣不敢貪功,陛下乃首功也!”

劉禪哈哈大笑,也不反駁,畢竟難得董允誇耀。

當初撰寫《益州民政》,劉禪藉著推廣新農具命人撰寫,後面推廣於各郡縣,飽受官吏追捧。

畢竟農業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資訊交流隔閡。

比如官吏一旦到了新的地方,需要繼續適應本地的生活及工作內容。

但擁有了《益州民政》可以幫助他迅速地融入當地。

這是以前所沒有的。

對於中央官員來說,《益州民政》無疑是非常好了解地方的內容。

到了隴右、涼州後,許多蜀地的官吏無不懷念當初的《益州民政》,最終在馬良、呂乂二人上疏下,劉禪命董允牽頭撰寫《涼隴民政》。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執掌蒼生

月光寒夜夢丶

我能靠刷影片解鎖技能點

劍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