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殿內,杜瓊對追諡的大臣的生平盡皆描述清晰,不偏不倚。

群臣則議論為他們上何等諡號,以表其於大漢之功。

自關羽諡號之後,張飛諡號‘桓侯’,黃忠諡號‘剛侯’,馬超諡號‘威侯’,龐統諡號‘靖侯’。

在這五人之中,張飛諡號‘桓’乃上等諡號,能有此上等美諡,與張皇后不無關係。

只能說追諡作為政治活動,不可能不帶有政治偏向。

杜瓊收起記錄龐統生平的巾帛,拱手說道:“啟稟陛下,今靖侯諡號已定,不知可否追諡故衛將軍趙雲.”

劉禪透過冕旒,說道:“趙卿昔從先帝,功績既著。

朕幼衝之年,雲涉塗艱難,救朕於當陽;賴恃忠順,扶朕於大江;不懼危險,濟軍於夷陵。

其子趙廣戰死關中,趙氏為漢鞠躬盡瘁。

故眾卿論之,當慎之又慎.”

少有發表想法的劉禪,終於不再沉默,給趙雲的諡號做背書,闡述了他的重要的功績。

告訴群臣你們說話小心點,給朕的趙將軍選一個上等諡號。

杜瓊與諸葛亮對視一眼,攤開巾帛,說道:“趙雲隨先帝於困頓之時,帝與其同床眠臥,是為恩義。

雲以忠義上報,隨帝南入荊楚,披荊斬棘,有績於帝.”

“先帝逢當陽之敗,雲不畏虎豹之精,突入重圍,身抱陛下,庇護昭烈皇后(甘夫人),皆得免難,大功於社稷。

先帝收江南諸郡,雲克桂陽,有開土之功.”

“後領軍入蜀助先帝,連克江陽、犍為等郡,會於成都。

帝拜云為翊軍將軍,掌中軍事宜。

時雲有上《駁成都屋舍園田分賜諸將議》之疏,以為勸諫,其有儒將之風.”

“漢中之戰,雲使剛侯(黃忠)攻北山,襲取糧草。

雲開壘以退賊軍,賊軍死傷眾多。

夷陵之戰,雲隨陛下東出救濟大軍,退吳人又斬韓當。

此二戰皆有大功於國.”

……“北伐隴右,雲隨太尉出關中為佯兵,斬將王雙,勇不遜廉頗;曹真犯我,雲守漢中,保中壘安寧,奉公盡責.”

杜瓊收起巾帛,沉聲說道:“趙雲扶危濟困,有大功於社稷,今請諸位進言云之褒貶,以定諡號.”

提前知會劉禪本意的諸葛亮,出列上疏說道:“啟稟陛下,臣以為趙將軍生平,雖不以軍略為長,但卻以忠、勇為眾人所曉。

故可以此表雲之功德.”

裴俊手持笏板,恭敬說道:“臣頗知趙將軍威名,諸將軍或有軍略為長,或善勇武。

唯有云以忠、勇、仁以遺國家,有上古儒將之風,故臣以為或可上雙諡,一表勇,二表忠仁.”

劉禪滿意地點了點頭,說道:“諸卿之言頗有裨益,趙卿之風尚,聲名廣播。

當可上雙諡.”

杜瓊沉吟少許,說道:“雲隨先帝入荊楚以來,戰有所克,安民有功,勝敵壯志,故可次諡可為勇。

其破桂陽,不納降人之嫂,可為清白守節;逢先帝散財於眾將,上疏以勸諫,可為不隱無屈;東討夷陵,上言進退之失,可稱大慮克就。

故臣以為首諡可為貞,以表其有上古儒將風範.”

黃權挪動身子,出列說道:“臣曾與衛將軍共事,其行其為可稱‘貞勇’二字,故上貞勇為其諡號,並無偏差.”

“貞勇~”劉禪唸叨了幾句,說道:“果然頗合趙卿在世所為,便以貞勇侯為趙卿諡號.”

“諾!”

貞作為諡號,此人高風亮節,又是社稷重臣,忠於國家,不偏不倚。

此諡號多給心腹重臣而用,如曹魏三代社稷之臣徐宣,便上貞為其諡號。

故此諡號乃上等美諡。

一般來說,能有‘貞’單字作為趙雲的諡號,也是可行的。

只不過劉禪多有偏心,又讓眾人加了一個勇,以彰顯趙雲的勇猛之能。

關羽的壯亦是美諡,只不過劉禪拗不過群臣對關羽失荊州的不滿,只得又加一個繆,一功一過,褒貶相合,當為平諡。

若關羽沒有失荊州,其所得諡號應與張飛桓侯持平,甚至可上‘武’為其諡號,稱關武侯。

蜀漢要表明自己繼承兩漢的漢祚,劉禪作為大漢天子也不能太有自己的偏向。

讓無過有功的趙雲上雙諡號,已經是他的勉強所為。

而且若不是趙雲在夷陵之戰以及北伐期間表現出色,自己想給上等美諡,恐怕眾臣也很難答應。

在趙雲之後,眾人又替東漢追諡了楊彪‘莫’為其諡號,給傅幹追諡‘白’。

莫為德正應和之意,其道德純正可令天下響應;白乃外內貞復之意,其表裡中正又始終如一。

最後有人慾給麋竺上諡號,不過卻被劉禪尋了一個藉口否定,其雖有功於社稷,但是其弟麋芳背信棄義,舉城歸降東吳,害關羽身死。

這讓劉禪心中始終有疙瘩,難以消除。

杜瓊合上巾帛,轉呈侍從,拱手說道:“啟稟陛下,今六位功臣皆已追諡完畢。

請國家示下,可否續議先帝廟號,以繼兩漢之統.”

“可。

先帝起事黃巾,本欲上報國家,下安黎庶。

不料董卓、曹操擾亂漢室,先帝為安天下,遂周旋中原,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

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

其武功赫赫,刑名完畢,典籍復安,可追議先帝廟號.”

劉禪說道。

“諾!”

杜瓊擦了擦額頭上的細汗,說道:“廟制有言:‘古者祖有功而宗有德,謂之祖宗者,其廟皆不毀’。

今先帝乃中山靖王之胄,漢孝景帝玄孫,復漢於巴蜀,當曰‘祖’也,其為何號,請諸位上議.”

諸葛亮整理衣冠,拱手出列說道:“啟稟陛下,先帝英明神武,外有開疆拓土之為,內有刑法並重之舉,於巴蜀立國。

本欲仿世祖皇帝,中興漢室,但天不遂人願,中道崩殂。

故先帝功績不及光武皇帝,但又有興復之功,或可稱‘顯’.”

“顯者,光也。

周禮有曰:行見中外;受祿於天;聖德昭臨;百辟惟刑;有光前烈;中外仰德;德美宣昭。

故顯可表先帝復興漢室之績,彰先帝開疆治民之功.”

顯通光,有復興的意思。

諸葛亮認為老劉雖離劉秀中興漢室差了些許,但他卻有立國之功績。

因此可以擔上覆興之名,而廟號之中,有復興之意,不過中、顯、烈等字。

而這些字中所含其他意義並不相同,如‘中’,當為中興之功,即徹底光復漢室;‘顯’包含了興復之意,而且還強調劉備在位期間文武並舉,不僅武功充沛而且還有推行刑文的政策。

至於‘烈’雖有也有光復之意,但更加著重武功,而無文德。

相比顯的話,‘烈’在‘顯’之下,畢竟顯有包含烈的武功之意,而烈則無顯的文治舉動。

加上劉備諡號已經是昭烈皇帝,‘顯’會更加合適。

是故作為兒子的劉禪以及得遇明主的諸葛亮,自然會希望老劉的廟號能夠彰顯他的文治武功,而不是隻強調武而忘記劉備的文。

畢竟在劉備的治下,蜀漢修訂了《蜀科》,還整理因戰亂而遺的典籍,推行直佰錢,可稱為刑文並舉。

同時的話,‘顯’這個廟號亦是‘明章之治’的創始者漢明帝的廟號。

在漢明帝治下,北伐匈奴,設西域都護,東漢的版圖以及國力達到了巔峰。

是故稱劉備‘漢顯祖’將有讚美之意,比無人使用過的烈祖更好。

劉禪裝模作樣地問道:“諸卿對先帝廟號,可有不同之見?”

“臣等並無異議!”

眾人應聲說道。

大臣們的諡號或許有討論的空間,但老劉的廟號早在之前定了下來,這次讓諸葛亮上疏為劉備追議廟號,不過走個場子而已。

“既無異議,先帝既為顯祖皇帝是也!”

(ps:祖宗同廟號,實屬正常。

世宗武帝,世祖光武。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大楚【扶秦直上】

一劍江湖解千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