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馬嘶鳴,馬蹄陣陣。

旌旗在遼地的冬日裡翻滾。

朱由校看著列陣在自己身前的一百騎兵,嘴角輕輕挑起。

“彝仲,你手無縛雞之力,朕也就不讓你帶長武器了,你會騎馬麼?”

騎馬,夏允彝自然是知道如何騎馬的。

下意識的,夏允彝就高聲說道:“陛下,草民知道如何騎馬!而且不是草民自誇,草民騎術,應當還算不錯!”

說完這句話,看著朱由校身後的騎兵們,夏允彝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當中。

而夏允彝能夠騎一手好馬,這也不出朱由校的意料。

畢竟作為陳子龍的好友,詩裡描繪的“春風得意馬蹄疾”這種事兒,他們可沒少幹。

更別提他們還有個老朋友,是前首輔傳家。

更是讓他們有了能在城裡鬧市盡情馳騁的資格。

自詡愛民如子的東林自然不會教給他們下一代在鬧市中橫衝直撞,這一份虛偽的做派,反倒讓不少東林新人後進的馬術極為不錯。

“唔,也是,你如果不會騎馬,反倒是不正常.”

“既然會騎馬,那你還不快點去找匹馬騎上跟住朕,楞著在這幹嘛?”

聽著天啟帝的問話,在思索當中的夏允彝猛然一個激靈,看了看天啟帝面前那百人的騎兵,夏允彝疑惑道:“陛下,敵軍有千餘人,陛下只帶這一百人,又如何解圍,如何解救諸多同胞?”

建奴那邊斥候彙報的情況來看,已經是板上釘釘的有一千餘人圍著一片叢林,在追殺大明的斥候。

而大明斥候編隊的佇列陣型,夏允彝自認還是清楚的。

滿打滿算也就三五十人。

換做往常,換做夏允彝在松江府和自己的那些朋友們風花雪月之時得到的訊息,三五十人的明軍面對建奴,根本就是去送菜的,壓根不夠看。

而如今的遼地,出現的情況卻是在追逐戰中,攻守易形。

三五十人一隊的斥候,面對一千餘人的建奴,逼迫的建奴不敢冒進,甚至面對躲在叢林中的他們都只敢去選擇徐徐圖之。

這是何等偉光?這是如何出現的?還不是因為天啟帝到了遼地?雖然說不知道這位天子到底是如何將遼地的局勢,將遼地的風雲扭轉到這個程度的,但是夏允彝在心中,還是極為佩服天啟帝的。

可即便是天啟帝再有能耐,帶著這區區不過一百人,憑什麼去解救那被千餘建奴能圍住探索的叢林,為大明將士解圍?更何況在夏允彝看來,天啟帝身為皇帝,御駕親征不是隻要在後方指揮就好了嗎?為什麼面前的這位少年天子,看起來好像是要親自上陣殺敵?“喲!彝仲,你還在這傻愣著幹嘛?快去騎上你的馬,握上你的刀!咱們陪陛下出徵!”

還沒等朱由校回答夏允彝,解答他的疑惑。

一身甲冑齊全的袁崇煥重重拍了拍夏允彝的肩頭。

袁崇煥聽到天啟帝說要親自領兵去追擊建奴,解救斥候,第一反應就是自己也一定要跟著。

哪怕撈不到什麼功勞,卻也要見識一下天啟帝在戰陣之中的威風。

昔日的一場場大戰,袁崇煥雖然都對天啟帝的戰績有所聽聞。

昔日的寧遠城頭,袁崇煥也見識過天啟帝那不似凡人的武藝。

可是個人武藝,憑什麼能夠改變戰場的大局?自萬曆年間的慘敗之後,大明上下文官們就知道了一個道理。

那就是尋常的大明士兵面對同等兵力的建奴,根本不夠打的。

與其養他們這些人,還不如大家多賺點錢。

遼東是個無底洞,如果管著遼東,那麼大明內部的財政就會出問題。

反倒不如不管。

建奴所求不過是土地而已,讓給他們又何妨?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內,大明在遼東的勢力範圍也就只有山海關內,山海關外是屬於一個一直在和建奴拉鋸的狀態。

而大明打不過建奴,蒙古人也同樣打不過建奴。

天啟帝帶回來的蒙古人,一眼可見他們就是一幫子蒙古悍匪,甚至不少十三山的人馬和遼地的難民,都聽聞過察哈爾遊騎的鼎鼎大名。

天啟帝靠著這麼一幫子散兵遊勇,從建奴眼皮子底下大大咧咧的打穿過去,又攻破了建奴囤重兵的興中城,這事兒怎麼聽,袁崇煥就覺得怎麼不靠譜。

哪怕是他袁崇煥此時已經今非昔比,早已手中染滿了建奴鮮血,袁崇煥都覺得這事兒不可思議。

畢竟自古以來,多少大將都是運籌帷幄?勇武的將領比比皆是,可是能夠靠著一身勇武就能逆轉大局的,袁崇煥從未見過。

小規模的戰役,區域性的戰役,也許個人勇武可以解決掉很多問題,就比如說這一次出寧遠城之後的沿途上,黃得功展現出來的那一份勇武對士氣的激勵。

可是大規模的持久作戰,散兵遊勇憑什麼去剛掉百戰精兵?好在天啟帝給了袁崇煥解開疑惑的機會,天啟帝讓袁崇煥參戰,更是叫上了吳三桂。

聽著袁崇煥的話,夏允彝渾身一顫,悻悻道:“草民這就去!”

看夏允彝去著甲提劍,朱由校看向袁崇煥搖了搖頭道:“袁兵備,這彝仲雖然有勇氣,可是沒有足夠支撐這份勇氣的武力,光憑著一腔血勇,是成不了大將的.”

“這次出征,朕之所以要帶上你們一百餘人,是想給你們看看,朕是如何征伐的.”

“所以同樣的,你們也要記住,大明統帥,就連朕!九五之尊!當朝天子!亦要親自斬將奪旗!”

“朕不指望你們能和朕一般,在萬軍從中如入無人之境,但是朕也希望,你們這些領兵的文人,至少要知武事!”

袁崇煥恭恭敬敬一拱手道:“臣謹遵教誨.”

大明朝知武事的文人歷來不缺,其中有名的就是王陽明。

而如今的大明,懂武事的文人例子也同樣不少。

袁可立算一個,孫承宗也是一個,而出了山海關漲了見識的袁崇煥,也能躋身這個行列當中。

朱由校看著袁崇煥,嘴角挑了挑道:“你記得就好!吳三桂!來!出列給朕看看你這馬,騎的怎麼樣!”

吳三桂年少,身子還未長成,雖然早熟,可是此時的吳三桂身高卻也就只有六尺多點。

在朱由校看來,就好像是小孩騎大馬一般。

朱由校既然帶著吳三桂出征,自然也是想要用吳三桂這個人的。

哪能讓他繼續小孩騎大馬?萬一從馬上掉下來摔死了,那可不就是自己虧了麼?雖然吳三桂現在還沒幹壞事。

可是歷史上他幹過了啊!如果不讓吳三桂贖罪就用他。

這事兒朱由校可不願意幹!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西琳童話

野生的天動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