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

端午也稱端五、端陽。

始於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

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

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

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

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農歷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後,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湧到汨羅江邊去憑弔屈原。

漁夫們划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

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糰、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裡,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後紛紛仿效。

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罈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

後來為怕飯糰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

以後,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兩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行粽子為代表。

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

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御獸:從制服貓娘開始

棲柚球

四合院:秦淮茹養家,我幸福吃瓜

仙子饒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