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古到了大同,從方逢時口中進一步瞭解到草原上覆雜的關係,而且發現方逢時也有意利用把漢那吉和俺答汗進行一樁交易的心思,倒是正和他意。

“怪不得他在書信裡形容把漢那吉是‘奇貨可居’,細細想來還真是一件好的交換商品。”

王崇古這麼想,可嘴上卻不會這麼說,而是丟擲他在路上按照掌握的資訊所想到的策略,於是開口說道:“一路行來,我想了許多,現在歸納為三策,你我好好琢磨琢磨可否實行。”

“在下洗耳恭聽。”

聽到王崇古說出他有三策,方逢時心裡一驚,他只想著能用把漢那吉從俺答汗手裡交換到什麼好處,卻從沒想其他,更別說什麼三策了。

只聽到王崇古這時候開始婉婉說道:“上策,給與把漢那吉宅邸、官職,豐其餼廩,美其服用。如俺答勒兵近邊索取,則要求以板升趙全等生擒解送,被掠人口,悉放南歸。繼而因與為市,實現封貢互市。

中策,如果俺答稱兵強取,則嚴兵困守。留下把漢那吉令俺答有所顧忌,進而牽制蒙古部落,大明王朝則獲得戰略主動。

下策,如果俺答昏悖,不顧其孫,棄不求,則厚加資養,培育把漢那吉勢力。待俺答死後,送還本土,令其收集餘眾,與黃臺吉爭奪王位,我等則暗中出兵相助,使其內部分崩離析。”

“總督大人,這中策和下策,我都沒有什麼意見,實為妙招,可上策向俺答汗索要趙全等叛賊,和要求放還被掠人口是應該,但是封貢互市,這怕是不在你我職權之內,若是朝廷因此降罪.”

方逢時沒有細說下去,但意思很明顯,上策前半部分他認可,可後面沒有朝廷的旨意,就算他這個總督下令,他這個巡撫也不會買賬。

“你我只是討論,以現在草原的形勢,上策是否有實現的可能?

若是認為可,朝廷那邊自然是要上奏此事的,你以為我背的起這麼大的罪名嗎?”

王崇古只是捋須笑道。

聽到王崇古只是要他分析可行性,方逢時就低頭思索起來。

交換趙全和要回被掠人口,這個其實也在他的考慮範圍內,自然認為是可行的,但是互市,就意味著要和蒙古修好。

和蒙古修好關係,這個可就不好說了。

好在王崇古也知道,在互市前面加上“封貢”二字,那就意味著俺答汗要向大明皇帝稱臣,俺答汗可未必會答應。

早在嘉靖十一年的時候,俺答汗還未平定草原勢力,就曾經和大明聯絡,想要“通貢”。

所謂“通貢”,就是與明朝建立貿易關係,建立互市,但明朝並未應允。

而“封貢”卻是不同,準確說封貢誕生於宋代,當時的北宋朝廷將遼、西夏等國封為藩屬,並向其派遣使臣獻貢,這種貢獻禮儀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封貢關係的初步雛形。

封貢關係的發展隨著元朝的建立,得到進一步發展和加強,元朝透過封禪、冊封等儀式,將各國封為藩屬,要求其向元朝朝貢,並舉行貢獻儀式。

到了明朝建立以後,朱元璋幾乎照章繼承了元朝的大部分制度,自然也包括封貢模式。

朱元璋建立明朝伊始便遣使頒詔報諭安南、占城、高麗、日本四夷君長,向其傳達新朝建立以及與之通好的訊息。

但是,繼承歸繼承,中間卻又有無數的不同,倒不是大明王朝更迭的原因,而是大明根本無法繞過的障礙。

在明朝以前的元朝,由於它與四大蒙古汗國據有龐大的國土,這使得當時中國的外貿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無論是經過絲綢之路的陸上國際商隊,還是由煙波浩渺的海上駛進中國沿海港口的船隊,都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規模。

可是明朝建立後,國際貿易便大幅萎縮。

這也是因為蒙古汗國控制著,從新疆中部到阿拉伯世界的大片地區,對明朝敵視的它們切斷了絲綢之路。

而在蒙古汗國的影響下,主導亞洲海上貿易的阿拉伯商船,到明朝的數量也大幅減少。這種國際貿易困局直接導致了明朝初建時國際盈餘大幅縮減,使得國際貿易對於明朝的財政重要性很低。

而在朱元璋傾國之力對付縮回大漠的北元時,東南沿海突然遭到了倭寇的襲擾。

這時的倭寇中日本人佔比非常高,是真正意義上的倭寇。

朱元璋這會沒心情理睬這些小打小鬧的倭寇,不過為了避免倭寇坐大,他還是採取了一些非常極端的應對措施。

也就是禁海閉關,禁止明國人片帆下海,禁止海外船隻進港。

這種一禁了事的簡單粗暴的辦法,直接將中國的外貿活動全部給禁絕了!

因為在朱元璋的眼裡,所謂的國際貿易是蠅頭小利,根本不值一提,當初元朝時的盛況他當然是想都想不到的。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透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後,他出於各種目的派鄭和六下西洋,來華朝貢的國家進一步拓展到西亞、北非等地區。

而鄭和下西洋中途經的各國都希望與明朝通商,這可給朱棣出了一個難題。

因為禁海閉關是朱元璋的旨意,朱棣靖難之役中一直高舉的道德大旗,就是建文帝改變了朱元璋的既定國策。

允許各國來明朝通商是改變朱元璋既定國策的行為,真這麼做那不就是朱棣自己打自己臉了嗎?

於是朱棣就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封貢!

封貢之下靠岸的都不是商隊而是使團,他們在明朝規定的地點上岸後直接便上京,不會從事任何商業行為,到了北京城後大家也不是做生意,而是使臣團參見了明朝皇帝后兩國間‘互換禮物’。

粗略地說,“封貢”和“朝貢”可以認為指的是同一套體系,但嚴格說起來其實還是有不同的。

“朝貢”一詞突出了這一體系在經貿方面的功能。

朝貢國進貢方物、天朝回賜財寶貨物形成了所謂“厚往薄來”的朝貢貿易,在此之外,朝貢國貢使隨行的民間商旅在入華進貢過程中也會發生一定的貿易行為。

而“封貢”則更完整地概括了“冊封”與“進貢”――即這一體系在政治與經濟兩方面的影響。

貢使來朝不僅是為上貢方物,更重要的任務是為本國統治者“請封”,即請求天朝對本國統治者予以冊封,頒授冊寶印綬。

在封貢體系下,天朝作為宗主國冊封的政治意義在於授予藩屬國統治者的統治合法性併為其背書,以天朝的政治軍事實力保護其政權穩定和國家安全;另一方面,藩屬國統治者的繼承或更迭必須經由封貢體系下的特定程式得到宗主國的承認,否則就違背了封貢體系下的政治倫理,宗主國有權強力干涉。

所以,王崇古在方逢時面前,說上策的後半部分就是“封貢互市”,也就是說還要俺答汗接受大明皇帝的冊封。

實際上,要俺答汗向大明皇帝低頭,王崇古也沒有把握,方逢時就更是如此想。

想當初,俺答汗的兵馬可是打到京城腳下,這樣的人要他向大明皇帝稱臣,難度可想而知,很自然的,方逢時就搖搖頭說道:“總督大人,雖然若是俺答汗願意稱臣,開互市朝廷或許會答應,但俺答汗可未必願意。”

在這裡,其實有兩個難點,一是朝廷願不願意冊封俺答汗,之後才是俺答汗願不願意稱臣。

“難點確實在這裡,但是你注意到沒有,俺答汗一直想與我大明互市。

前朝時,就曾十數次派使者前來大明,希望大明能通貢互市,只是不願意接受冊封,所以先帝都是一口回絕這個要求,甚至連使者都不見。”

在這裡,王崇古其實說的已經很婉轉,大明豈止是不見使者,根本就是邊將直接砍殺使者回去報功。

俺答汗發動“庚戌之變”前幾年,幾撥使者都被明軍射殺,明宣大總督翁萬達痛斥這種做法“大失夷心,橫挑巨釁”,並上疏強調“王者之待夷狄,來則勿拒”,應接納俺答的貢使。

不過這個主張,並沒有得到嘉靖皇帝的認同。

嘉靖二十八年,俺答等率兵至宣府,與明軍激戰,並要求入貢,為避免使者再被扣殺,令軍士束書於矢端,射入明軍營,為表明誠意,歸還所掠人丁,並稱“以求貢不得,故屢搶。許貢,當約束部落不犯邊”,最後警告明朝,如不答應入貢,“秋且復入,過關搶京輔”。

對這樣赤裸裸的威脅,當時的嘉靖皇帝依然拒絕了他的請求。

王崇古其實在這個時候再提“封貢”,就是認定草原生存艱難,俺答汗是想和大明互市換取生存物資,而手上的把漢那吉不過是給俺答汗一個臺階,讓他可以以保護孫子的名義低頭。

方逢時有心反對,不過又想到現在的皇帝已經不是當初的嘉靖,那時候這樣的提議想都不要想。

現在是新皇,隆慶皇帝未必不願意用這個方式,解除來自北方的威脅。

抬頭看了眼王崇古,方逢時最後還是點頭道:“總督大人有此高見,可上奏京城,請陛下聖裁。”

“不管結果如何,嘗試一下總是好的。”

王崇古看了眼方逢時,悠悠說道。

“是啊,北方邊鎮受蒙虜侵襲,這些年過得苦,若是真能實現封貢互市,雙方關係就可以緩解,百姓也能安居樂業,自然是好的。”

方逢時雖然心中有擔心,但還是附和道。

“那好,我這就你一份奏疏,行之幫我斟酌斟酌。”

說話間,王崇古命人準備好筆墨紙硯,快速書寫了一封奏疏,不待筆墨晾乾就給方逢時看。

方逢時仔細看完,發覺行文老辣,倒是沒什麼值得修改的,當即點頭稱好。

按照奏疏格式,王崇古又重新謄抄一遍,落實自己和方逢時的名字,此奏疏即為《為夷酋款塞酌議事宜疏》,疏成當即命人快馬加鞭遞送京城。

此時,訊息已經在北京城傳開,都知道俺答汗的孫子帶著部下投降大明,一時間倒是有許多百姓稱讚皇帝英明。

畢竟俺答汗給京城百姓留下的印象太深,多少年沒有經歷過戰火塗炭,可就是這個人數次威脅到京城安危,讓京城戒嚴以備。

這幾日,內閣由高拱牽頭,每天都阻止閣臣分析大同局勢。

當然,這麼做都是隆慶皇帝的授意,自然是想要找到解決當前局勢最好的辦法。

因為張居正的建議,以大同為預設戰場和俺答汗決戰的策略被提的最多。

雖然魏廣德依舊堅持俺答汗不會為此發動大戰,可也不得不認真考慮實施細節,甚至已經開始聯絡兵部,讓他們全天下挑選精兵強將以備不時之需。

從嘉靖朝繼承下來的思想,大明就沒有和蒙古人通商交好的想法,自然每當和蒙古人發生關係時,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怎麼獲得戰爭的勝利。

這也是這十餘年來,俺答汗似乎也熄了和大明“通貢”的念頭有關,已經不再派遣使者來大明請求互市貿易了。

就是在這樣的氛圍裡,王崇古和方逢時商議的《為夷酋款塞酌議事宜疏》送到了京城,交到了內閣首輔李春芳手中。

等李春芳看完此疏,只是皺眉,中策和下策倒是和這些天內閣商議的結果一致。

其中,堅守和養著把漢那吉,等到俺答汗歸天以後進行扶持,以幫助他控制草原的策略,就有魏廣德提出來,其實也是受到“代理人戰爭”經驗的影響。

魏廣德想到了大明提供物資幫助,幫把漢那吉獲得草原控制權,讓草原內訌,削弱他們的勢力,進而和大明交好,恢復邊境的安寧。

可偏偏就是因為和俺答汗打生打死多少年的影響,魏廣德就是沒想到要和俺答汗進行和平談判,解決兩下的交惡。

“來人,速去請次輔高拱來我這裡。”

李春芳開口吩咐道,不過書吏剛走到門口,他忽然又叫住他道:“把其他閣臣也都叫來。”

王崇古和方逢時的策略,上策算不得好,這是李春芳的看法,因為他不認為“封貢”能夠實現。

不能“封貢”,把漢那吉就絕對不能交換趙全等叛匪和被掠人口,這算起了實際上虧了。

按照魏廣德提出“代理人戰爭”的模式,對大明其實才是最有利的,這是幾天商議後,李春芳得到的結論。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盛

老龐茶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