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約莫位於大別山正東方位。

不過大別山是一條大山脈,西北東南走向。

天柱山對應大別山的東南角。

如今雨水澆透了江淮之間,處處河溝水塘渾水滿溢。

大地泥濘不堪。

山間除了有些洪積扇處可能有洪水氾濫,小溪間流水暴漲,山洪爆發外,也還有點優勢對應於平地。

即真正的大洪水淹沒不了山頭,而山上石頭多,多少有個下腳的地方。

也許不是每個人都那麼認為,如果是董良,他一定希望待在有石頭的地方勝過平地,因為他實在是對會將人的鞋子都拽下來的爛泥深惡痛絕。

雨帶已經過去了,但是廬江郡境內的泛濫的大水還沒有退去。

似乎史書上並沒有什麼洪水的記載,但是對於郡縣殘破的江淮之間,水利廢弛,和網密佈,平地處於高山之下,天然的聚水處。

河網裡隨便溢位來一些水流,就足以讓這片本來就溼潤的土地洪水氾濫。

江淮之間似乎自古以來就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受難,再後又要因為地上黃河,不得已承接大量的排水任務,多災多難,也令人慨嘆。

而如今將近七八萬人在這天柱山下聚集,烏壓壓蓋住水面,俗話說人一滿萬,無邊無沿,人滿十萬,徹地連天。

這雖然不到十萬,但是離徹地連天也差不了多少了。

這些人大多都是百姓,一群婦孺老弱。

不知因何聚集在此,只看見高處有侍衛林立,掛三竿大旗,一個雷字,一個陳字,一個梅字。

要說這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如今橫行在廬江之間劫掠的幾名巨寇,雷緒、陳蘭、梅乾。

呵!梅乾,沒錢......言歸正傳,這幾個人的來歷說來話長,原本乃是骷髏王袁術的部下。

袁術死後,他們三人就舉兵上萬,在江淮之間劫掠為生,這廬江郡郡縣殘破。

當然,廬江的郡縣殘破也不能全怪他們,骷髏王袁術也貢獻了不小的力量。

這三人有兵馬上萬,雖然未必多麼強,但是橫行在江淮之間很少有人來啃這一塊骨頭。

如今他們面臨兩個選擇,一個是揚州刺史劉馥的招攬,一個是衛將軍劉備劉玄德的招攬。

最終在孫乾的三寸不爛之舌下,他們決定,前往豫章,投奔劉備。

這廬江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可以說是風雲變幻,令人目不暇接。

原來的揚州刺史是嚴象。

建安初年,因為才華很高擢拜尚書郎。

兼有文武,荀彧作為督軍、御史中丞,與嚴象一起討伐袁術。

袁術病死,拜揚州刺史,舉孫權為茂才。

看起來是曹操的人,還舉薦了孫權,結果他被孫策任命的廬江太守李術殺了。

然後曹操忙於官渡之戰,沒有功夫收拾這邊的殘局,於是就派了劉馥前來。

劉馥是個能人,受命後,單槍匹馬來到合肥空城,在那裡建立了揚州的新治所。

幾乎和劉表年輕的時候差不多。

更關鍵的是雖然沒有宗賊掣肘,但是合肥幾乎是個空城,他一手建起來的。

按照原程序,他應該在這裡耕耘七八年去世。

把合肥乃至周圍江淮之間,治理的很好,合肥也成了孫權噩夢的開始。

正是公元208年他去世,合肥從一個空城起步,也沒有張遼等名將。

孫權第一次大舉進攻合肥,曹操在荊州,救兵遲遲不至,孫權圍合肥百餘日,連日的大雨令到城牆快要崩塌,守軍於是用草苫蓋著城牆,而夜晚則點燃魚膏照明,觀看孫軍有何行動以作防備。

孫權無法攻陷,同時揚州別駕蔣濟設計迷惑孫權,使其以為張喜援軍快到,最終孫權不得不退軍。

揚州士民因而更加追念劉馥,劉馥被陳壽載入三國志,讚頌其是當時所有州刺史中“精達事機,威恩兼著,故能肅齊萬里”的典範。

正是劉馥這樣的能人招攬雷緒、陳蘭等人,如果沒有劉備的招攬,他們自然是願意的。

但是現在,他們還是想離開這是非之地。

只因為這廬江郡太亂,太窮了!原本袁術在九江郡壽春,與廬江接壤,拼命的搜刮享樂。

好好的地方被袁術敗壞乾淨。

廬江太守李術建安五年剛開頭,剛被孫策任命就殺了原來的揚州刺史嚴象,結果沒多久,孫策又死了。

李術又叛亂起來。

周瑜等又幫孫權平叛,幹掉了李術。

一年不到,本來就不怎麼健康的廬江又連番征戰。

如今周瑜與劉備大戰又將廬江南作為主要戰場。

這一仗無論勝負,將來曹操和孫權或者劉備必然還要繼續打仗,淮南地必然又是戰場,這樣的地方,哪裡有雷緒的生存空間。

而劉馥能給他們三個的又太少,因為劉馥不過是一個沒有揚州的揚州刺史。

而劉備是一方諸侯,如今已經有半個揚州,整個交州。

再加上劉備那裡,個個都是人才,孫乾說話又好聽,雷緒他們就做出了這個決定,南下投靠劉備。

要投靠劉備就要好好準備,畢竟千里之遙,中間還要廬江兵馬堵在長江之上。

不過如今廬江雖然是屬於孫權的,但是他並沒有在廬江有多少掌控力,本來三萬兵馬都是李術的,如今又調遣到了長江與劉備對峙。

所以按理來講,廬江北部,本來郡縣殘破,沒有什麼城池和駐軍,如今所有力量又都集中於南邊。

只要不從正南方向過去都好說。

如今雨季剛過,實話說,行路是非常困難的,道路上處處積水。

一腳下去就是一腳泥。

為什麼選擇這個時候而不提前出發,就是因為這個時候,人難走,馬也難走,遇到精銳騎兵還有機會逃。

誰也不會知道曹操會不會閒著沒事來剿個匪。

畢竟去年派劉馥過來,就連個隨從都沒給,讓人家匹馬入城,白手起家。

如今不管怎麼說,官渡之戰也打完了,不幫把手說不過去。

而且如果提前出發,那麼半路上就會碰到雨季。

連綿陰雨中趕路,就怕出現疾病。

如今雖然道路難走,那也只是對於董良這樣的矯情人才會考慮的問題。

哪怕是後世的董良也不富裕,平原的農村,處處耕地,連窮地方的旅遊都幹不了,處處千篇一律,百無聊賴。

因此常常抱怨少雨,來了雨水又嫌棄土路難行。

可說到底不還是比那些懸崖村和天梯村要幸福的多嗎。

只是想要更好而已。

對於這些百姓來說,更是無所謂了,有人為了生存可以與野獸為伍,可以深入危險的礦洞,或者波濤之中捕魚。

即便是艱難的生存對於他們都是難以得到的處境。

更多的還是死於戰場的刀鋒之下。

因此誰又會嫌棄道路難行?都是為了生存的行屍走肉罷了。

爛泥扒掉了草鞋那就赤腳。

汙水泡爛了腳趾那就忍著,忍過了就活,忍不過就死。

他們的要求實在太低了。

“往西行吧!”

雷緒拿著孫乾贈與的路線圖觀看。

往南要經過敵佔區的封鎖,不如往西,繞道荊州。

荊州那邊是孫乾打點好的。

這幾個人隱隱的以雷緒為首,因為孫乾來遊說的時候先找到的就是雷緒。

若說是原來還是陳蘭的地位高一些,後世流傳的故事裡本來袁術部下的上將,曾隨袁術攻打徐州。

袁術稱帝后,以陳蘭為副將,作為討伐呂布的七軍之一,取碣石。

反而是雷緒並沒有很清楚的被記載。

不過如果他們這一次沒有孫乾來遊說,那麼幾年後,陳蘭和梅乾都應該死在曹操的手上,反而是雷緒投奔了劉備,封了偏將軍呢。

看得出來,雷緒雖然沒有具體的事蹟,但是能力和眼光還是到位的。

陳蘭和梅乾也不由自主的靠攏在雷緒的周圍了。

於是這好幾萬婦孺加上一萬出頭的兵馬,就浩浩蕩蕩的在一個個水窪裡跋涉著。

如果他們能順利的到達江夏,在荊州的幫助和策應下,也許可以用船把他們送到豫章郡,那樣就省力很多了。

......大雨剛在洛陽冒頭,大軍就浩浩蕩蕩的出發了。

可見夏侯惇是自打接到了曹操的命令就迫不及待的整軍備戰。

只等雨水一到,說明南方已經出梅,這就是出兵的時機。

建武將軍,高安鄉侯夏侯惇,是西漢太僕夏侯嬰之後,夏侯淵族兄。

勇猛善戰,十四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

曹操舉兵討伐黃巾軍時,夏侯惇隨曹操征討,擔任裨將。

在故事裡流傳的夏侯惇似乎是一個莽夫,比如他眼睛被射瞎,他拔箭帶出來眼球,然後直接啖睛說:“父精母血,不可棄也!”

似乎將此事作為他勇武的標誌,好似傷疤是戰士的勳章的意思。

其實不然,他十分痛恨別人稱呼他為盲夏侯,常常會在照鏡子的時候把鏡子推倒。

他年幼的時候就殺了說他老師不好的人,雖然違法,但是比較受到稱讚。

不過這並不代表他是一個莽撞的匹夫,還有夏侯惇肉票將軍的稱號,似乎都在告訴世人這個一個匹夫的感覺。

但事實上,他是一個很四平八穩的大將。

個人品德高尚,處事公平,很受人尊敬。

有人調侃他打仗沒贏過,升官沒停過,也是對於他莽夫印象的偏見。

雖然他確實失利了很多次,似乎是個人才華不如關羽張飛周瑜那樣的神采飛揚。

但就是那麼普通,打敗了仗常常並不影響他戰略目的的達到。

四平八穩,實力雄厚,放在哪裡都可以獨擋一面。

後世人都知道關羽敗走麥城,所以董良總想給關羽這樣的戰爭天才配個副手彌補一下短板,包括張飛也是如此。

但是夏侯惇不是這樣,也許他更像是樸實無華的趙雲,雖然名聲沒有趙雲明媚,但是像趙雲一樣靠譜。

趙雲遺憾的是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而夏侯惇確是可以擔當曹魏大將軍角色的人。

所以這一次派夏侯惇前來是再合適不過,無論勝負,夏侯惇都可以穩住。

何況打劉表不會有負戰績。

所以暫且忘記夏侯惇被人綁票的黑歷史吧,他同樣意氣風發的渴望建功立業,帶領大軍,穿過風雨,穿過屯田地帶,直接到新野,襄陽城的外邊與劉表對峙。

至於曹操給夏侯惇派的兩員副將,于禁,李典,只有李典還不怎麼有名氣。

于禁的名字真的和他這個人很搭配。

他帶軍嚴肅莊重,戰鬥中所繳獲的財物從不私藏,因此深得曹操器重。

于禁常以軍法處理下屬,不得士卒眾心。

總而言之就是一個鐵面的感覺,鋼鐵將軍,令行禁止一樣的感覺。

他跟隨曹操立下赫赫戰功,如今是益壽亭侯,偏將軍,給夏侯惇做副將剛好合適。

李典則是一派儒將風範,不過他還遠遠不能和夏侯惇,于禁相提並論。

李典年少時好學,不愛好征戰,熟讀各種書籍。

建安五年,曹操認為李典是個可造之材,讓他試著管理百姓。

時值官渡之戰,李典帶領家族的人以及所轄部隊運輸糧食布匹供應軍需。

也就是說,李典初出茅廬,儒將風範,這一次也是因為他有供應軍需的經驗,跟著夏侯惇和于禁負責後勤工作。

如此看來,曹操派兵確實很有一套,這一次夏侯惇出征,有大將風範的夏侯惇為主將,身邊兩個副手,一個是鐵血派將領于禁,一個是儒將風格的李典。

互相取長補短,互相策應,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作用。

如果關羽在荊州負責後勤和守衛的是于禁和李典這樣的人,也許許昌真的要遷都了。

如今大軍出征,並沒有一步一探那樣謹慎。

還沒離開曹操的控制區域,並且也不是說大軍行軍就非得一步一探,那樣會類似人的。

如今不過是于禁為前軍,稍微走的前面一些,夏侯惇和李典在中軍。

糧草物資帶的並不多,一路上也有就食的地方,沿途也有官衙。

至於到了荊州,物資如何調配,自然就需要李典在新野一線屯田的地方徵發,如果這樣還不夠,那自然要在南陽搜刮了。

這也是他們沒有準備那麼多物資的原因。

在曹操的控制區域獲得糧草很容易。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男神系統逆境翻盤爭霸天下

崆峒山裡的赤心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