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目前首要的任務是先統一中原。

但是董良難得來這裡走一遭,不可能不對後世人耿耿於懷的海洋動手。

即便是做不到大航海時代的來臨,小航海還是可以試一試的。

最起碼現在的亞洲,應該沒有哪個國度的航海技術是超過大漢的。

董良以前也以為農耕文明不擅長航海,所以這裡的人民逆來順受,不似海的那邊男兒心胸寬廣又浪漫。

狗屁!歷來享有聲譽的絲綢之路是在玉門關外的荒漠。

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同樣非常重要甚至更加繁榮的海上絲綢之路不受關注。

其實論起來諸葛亮對於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解甚至比董良更深刻,這是很不可思議的。

因為海上絲綢之路在漢書裡就被記載下了,諸葛亮等知識分子自然是對於史記與漢書的研究遠深於董良的。

漢書裡記載了東南亞一帶與大漢的海上貿易交往,甚至更西方的蹤跡都能被發現。

而董良也知道如果按照歷史的程序,將會派遣航隊航行到寶島之上,將當地的土著帶一些回到大陸。

這個知識一般是比較生僻的,即便董良對於三國十分喜愛也是不知道。

如今尚且處於彌生原始時代的四個島當然不會留著長野狼。

對於外圍的土著是這樣,對於百越和南蠻董良其實實在是沒有什麼歧視的意思的。

希望他們可以儘快的融合到大家庭裡。

畢竟這裡日後都是我們的南方人。

將來大家要是不抱著傳統不放,那大家都是漢,融合個幾百年哪裡還分的清楚呢。

要是還抱有傳統,那就成為石榴子的一員緊緊抱在一起。

大漢和大唐這樣的,應該不是簡單的用血緣來界定的吧,重要的是文化。

當然黑兄弟除外,這個太難同化了,大家還是做朋友吧,就不要做一家人了。

董良又接著道:“即便是漢家百姓,對於耕種技術也十分原始,往往刀耕火種,再以撒播的手段,每畝收成不一,多著不過二三鬥,少著甚至半鬥.”

“雖然能不誤農時,但是實在太浪費耕地。

起初曾在三輔推廣牛耕與代田法,可收一斛。

後來區田法能有百斛。

故耕作之法不僅應該推廣,還要因地制宜,再研究新的農耕技術,以盡地力.”

諸葛亮自然不是抱殘守缺的人。

改變種田方法沒有什麼忌諱的,而且當初代田法、區田法主要是用於乾旱的地區。

來了南方自然要因地制宜。

所謂代田法,就是在地裡起壟開溝,農作物種在溝裡,農作物長起來再除草,將壟上的土推倒在苗的根部。

第二年再輪換,可以保苗保墒。

區田法則是一畝地分為3840區,每區播種粟20顆,配一升糞,秋收一區能收三升,一畝約百斛,壯勞力一年能種十畝,約收千斛。

而一斛約27斤,民間也用石作為口頭用於,當石用於民間口頭使用則作為容量單位,一石就等於一斛。

所以正常的區田法一畝大概兩三百斤,一個壯勞力,一年能生產兩三千斤粟。

這些都是旱作法,如今來了長江以南,自然要種植水稻。

而董良要推廣的就是水稻種植法。

諸葛亮道:“此地水網密,多拉溝渠可以為稻,可以推廣別稻法.”

董良點頭同意。

董良雖然沒種過水稻,但是經過這次在南昌縣周邊的農業調查,瞭解到中原區域的別稻法很先進。

只不過現在這技術只存在一些大地主的莊園之中還沒有推廣開來。

別稻法就是出現於東漢的育秧移植技術不但對稻株分櫱具有有效的促進作用,而且還可以節省農田,在相同水田中讓種植數量得到增加,從而提高稻穀產量。

董良道:“此地水網雖密,卻仍然旱澇頻發。

丘陵溝壑佈滿全境,一要放災而要利農,水利不得不修.”

“另外山地多平地少,可開梯田于山間,繞丘陵而下,圈圈層層,可固水留淤,也增加耕地.”

“不過梯田的開墾倒是不急於一時,只在山地太密的地方實施。

尋常地方固然地面高低不平,但畢竟四郡人口有限,耕地尚且夠用.”

“分地開墾時也要注意不好大喜功,量力而行,能精心種植多少土地就開墾分劃多少,二不盲目求多.”

董良和諸葛亮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

在場的人裡就他們兩個對農業技術最為擅長。

雖然董良對於這個時代的農業知識有些匱乏,但是無論什麼時代種植道理都是相近的。

何況董良還特意去進行了調查。

而馬良則在一旁將二人的對話記錄下來,形成正式的公文和方略,按照這個實施方案。

董良道:“修水利為工,勸耕為農,還需分工治之.”

諸葛亮下巴輕點,美須輕飄,道:“我看不如你一肩挑,如今並無他人能擔此重任.”

董良卻搖頭,“勸農我尚且能做,修水利卻是一竅不通。

還需另選賢能.”

說罷環視一圈,簡雍孫乾撓撓臉,他倆外交型人才,這也不會幹啊。

糜竺笑眯眯的不動彈,看他也沒有用,他是搞金融的。

董良看了一圈,居然還是回到了諸葛亮身上。

木木的看著諸葛亮,很無奈。

劉備的人才儲備還是不夠啊!修一修小溝渠還能讓普通文人頂一頂,但是這次涉及數個郡的大工程,必須得找一個懂工程的人把關啊!諸葛亮也哭笑不得:“既然無人能做,就我來兼之,多年前曾經跟隨叔父到了豫章,知道這裡的地理,也看了些水利的典籍.”

董良卻不能完全答應。

“孔明既然要修水利,四郡之尋常公務,一半還是分到簡,孫二位手中,暫為處理,臨川交給鄧芝,廬陵歸元直先生吧.”

諸葛亮無奈的搖著扇子,董良總是想方設法的讓自己休息,每天只允許自己工作四個時辰,還偏偏說服了身邊人都一起監督他,他也很無奈。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戰逆九川

落雨塵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