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年間,為何朱祁鈺選了大明的皇親國戚唐興作為番都指揮,帶領船隊南下西洋,而不是和永樂年間一樣選擇宦官呢?南下西洋的太監不僅僅有鄭和,還有王景弘、侯顯、亦失哈等等,這些能辦實事的太監,大部分都是靠靖難之役的考驗篩選出來的。

而在和平年代篩選太監,最後一定會變成誰會拍馬屁誰就受重用。

大明泰安宮有三個老祖宗,大祖宗是興安,二祖宗是成敬,三祖宗是李永昌。

這三位一個是司禮監的提督太監,一個是東廠督主,一個是講武堂的提督內臣,都是極為重要的崗位,無論是哪一個,都沒辦法調動。

番都指揮這個位置,可不是誰都能做的,官船官貿,不僅僅具有經濟意義,還有很強的外交和軍事意義,還要深受皇帝信任,不是到了遼闊無比的海上,便忘記了京城那位皇帝,忘記了自己身上揹負的使命。

所以,這個選擇,最後就變成了唐興作為番都指揮南下西洋,這是經過了慎重考量後的結果。

“說起宣德末年、正統初年的官船官貿,唐指揮以為,為何大明這官船官貿就這麼停了呢?”

李賓言和唐興碰了一杯,今天是送別,淺酌一二,再見面,不知是何時了。

唐興要去的是天邊,究竟能不能回來,都尚未可知。

唐興看著一望無垠的海面,頗為鄭重的說道:“也不僅僅是因為這南衙地面勢要豪右們的狗腿子在朝中鼓譟聲勢所至,也因為哪怕是宣德九年的最後一次下西洋,就是連內帑都弄了個不虧不賺,再繼續下去,不過是賠本賺吆喝,官船官貿可是要花不少銀子,一趟少說就得百萬兩銀子,內帑就是再闊,也不能這麼賠.”

“賠錢,所以辦不下去了,就是這麼簡單.”

“如此.”

李賓言露出了幾分笑意,滿是笑容的說道:“唐指揮被這皇親國戚的身份給耽誤了.”

唐興沒有把停罷下西洋的事兒簡單的歸因到勢要豪右為了一己之私阻礙大明發展,而是綜合考慮,就這一份眼光,就說明唐興是足夠勝任番都指揮,提督大明水師,前往南洋的。

朝廷的效率要比民間效率低的多,這是科層制官僚制度下的必然弊病。

若是外朝的文武官員也一起參與到了這官船官貿事兒上,文官、武將、宦官三方扯皮,這樣的效率,又如何跟大明漫山遍野的走私販子爭利呢?現在不應該叫走私販子,應該叫商舶了。

大明的走私販私的現象有多嚴重?到了弘治年間,甚至連世侯們都參與其中,比如兩廣總兵官、安遠侯柳景,在廣州電白港和兩廣總督秦紘文武勾結,將倭寇來的硫磺、硝石等物運往安南,再從安南將糧食運到倭國換取倭銀,賺的盆滿缽滿。

最後這件事怎麼鬧到了朝廷?分贓不均。

秦紘檢舉揭發柳景貪汙軍餉,屠殺良民,而柳景說秦紘殘暴**,最後孝宗皇帝和稀泥,柳景雖然被削爵閒住,但是柳景的兒子柳文繼續出鎮兩廣,秦紘被罷了官,但很快就去了南京做戶部尚書,沒過多久就再次被啟用。

大明的勳貴、太監、文官、武將、縉紳、胥吏、商賈,全都是東南走私的參與者,朝廷用他們對他們的查禁,完全是隔靴搔癢。

大明七下西洋開海路,將元末因為胡元失道導致封閉的海路再次開放,經過了數次下西洋的經營,終於貫通了南洋和西洋的海路,大明的走私販子們,面對海貿的厚利,當然會鋌而走險,在永樂年間,連駙馬都尉都要私自造船跑這份買賣賺錢。

商路暢通,之前的暴利正在趨於正常,大明朝廷的靡費鉅萬的下西洋,數百艘寶船的官船官貿,卻只能弄一個不虧不賺的地步,便顯得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了。

朝廷的官船官貿,成本一定是要高於民間商貿。

民間的商貿僅僅只是商業活動,而大明的官船還有外交、軍事的職能,並且朝廷的官船還有冗費,極高的行政支出,讓大明內帑也顯得入不敷出,再加上宣德末年和正統初年的政治格局,無數原因綜合在一起,就導致了大明的南下西洋的停罷。

官船官貿自唐中期便有了,無論是唐宋元明,這等官船官貿到最後都是一地的雞毛,狼狽收場。

李賓言之所以問唐興這些舊事,就是興知不知道這次官船官貿再次南下的目的之一,那便是錨定價格,官船官貿不用再追求利益,也追求不了。

唐興叉著腰,頗為得意的說道:“就你李巡撫是簡在帝心的人物,我唐興難道就不是了嗎?我告訴你,陛下可是連我那個兒子的事兒都解決了!”

“陛下可是就海貿事耳提面命的教了我很久,這其中的道理,陛下說的很明白咧.”

“陛下說,咱們官船官貿,不求厚利,只是做裁判,對於番夷諸國爭端、對於番夷諸國的王位更替、對於番夷商舶往來、對於大明商舶等諸事,大明就是裁判的那個角色,也省了京官清流們那張嘴,開口閉口與民爭利.”

“裁判.”

李賓言重重的點了點頭說道:“陛下英明.”

裁判,其實就是秩序,大明的南下西洋,將會給南洋和西洋帶來新的秩序,有了秩序,才能談到發展這種奢侈的事兒。

“對了,你那個御令也要跟你一道下西洋,而且還要再往西走?”

李賓言說起了今參局,這次今參局要一起下西洋。

唐興點頭說道:“嗯,那婆娘死活要鬧著一起去,說什麼怕我在西洋搞一堆的婆娘和孩子回來,她失了寵,便吵著鬧著要去,她哪裡是怕我往家裡領人,分明是怕我死在外面.”

“她不能留在大明,孩子留在京師,她若是留在大明,大明的文官們對付不了我,還對付不了一個婦道人家?”

唐興真的要弄一堆妾室回去,今參局沒有一點辦法,看似是個妒婦模樣,不過是生死契闊,死亦同穴罷了。

今參局留在京師照顧孩子,必死無疑,哪怕是皇帝格外開恩,但她一個倭人,只要鬧起來,最後下場只能是一死以謝天恩了,這和手腕沒有任何的關係,今參局做過倭國的御令,這個身份就註定不能陷入任何的政治漩渦之中。

李賓言猶豫了片刻,還是以一種開玩笑的口氣說道:“這次陛下恩准,讓細川勝元這些倭商以山野袁公方的名義扈從船隊南下,倭人擅操船,在海上更是豪勇,的確是下西洋的助力,你這婆娘你可欺負不得了,這御令大手一揮,倭國武士應聲而動,你待如何?”

李賓言在開玩笑嗎?他在擔憂唐興的安危。

李賓言是很傳統計程車大夫,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執念根深蒂固,讓他相信蠻夷,還如殺了他簡單。

“她敢!連個婆娘都制不住,我還跑到海上做甚平波大將軍?”

唐興挺著腰板頗有底氣的說道。

“那倒也是.”

李賓言想了想,也確實是這樣,今參局都拋棄了自己御令的身份,跟著老唐跑了,再到海上折騰什麼么蛾子,那今參局到底在折騰什麼?唐興和李賓言聊了很久,這趟之後,若是順利還能再見,若是不順利,就是天人永隔的最後一次深談了。

唐興回到家中的時候,已經是月上柳梢頭的時候,他並沒有喝醉,只是淺酌,自然不會顛三倒四。

“回來了?”

今參局看到了唐興咬了咬嘴唇,伺候著唐興更衣洗漱。

今參局的臉頰有些羞紅,端著一個藥丸說道:“官人,吃藥了,這可是我在京師四處求告得來的方子,是冉寧妃開的.”

“這是什麼?”

唐興一愣,奇怪的問道。

今參局低聲說道:“君為熟地黃,臣山萸肉、山藥,君臣三補;配伍澤瀉、牡丹皮、茯苓為佐,利溼洩濁三瀉;三補三瀉,補重於瀉,肝脾腎三陰並補.”

“夫君固然能征善戰,但是來日方長,還是調養一二為好,長長久久,和和美美.”

這六味藥組合在一起,唐興焉能不知這藥何用?正如今參局所言,他唐興固然在床笫之事上,還是寶刀未老,可是這年紀終究是到了,萬事都講究一個細水長流才是,畢竟他的對手可是妖婦。

次日的清晨陽光明媚,而松江府的新港里人聲鼎沸,四處都是喧囂之聲,這碼頭之上除了舟師和水手之外,就是看熱鬧的人。

前幾日東南的暖風吹拂,所有人都知道,大明的官船官貿終於在醞釀了一年之後,要揚帆起航了。

李賓言帶著松江府大小官員,在萬國城首先祭祀了英烈祠,而後才開始祭祀山川,祈求上天庇佑此行順暢。

李賓言趕到了新港之時,唐興已經帶領一眾大明水師將校,等待著祭祀天妃之神,也就是海神媽祖。

李賓言站在三尺月臺之上,大聲喊道:“起碑.”

此碑名曰《天妃靈應之記》,乃是當年鄭和最後一次下西洋之前,寄泊福建長樂以等候季風開洋,在長樂南山天妃行宮所立的碑文。

一名大紅袍的宦官一甩拂塵,面色通紅,大聲的喊道:“皇明混一海宇,超三代而軼漢唐,際天極地,罔不臣妾。

其西域之西,迤北之北,固遠矣,而程途可計.”

“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視諸夷域,迥隔於煙霞縹緲之間。

而我之雲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護佑之德也.”

“及臨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蠻寇之侵掠者,剿滅之.”

“由是海道清寧、番人仰賴者,皆神之賜也.”

西域之西、迤北之北雖然真的很遠,但是對於大明而言,也是程途可計,大明船隻臨外邦,若是番夷王侯不恭順便生擒押送回京,若蠻寇侵略,則剿滅,這才有了永樂年間的海道清寧、番人仰賴。

大明此次官船官貿之所以要立這麼一塊碑,就是昭示此行的目的,海道清寧,番人仰賴。

“奉天承運皇帝祈:萬事泰平.”

宦官劉永誠讀完了碑文,說出了皇帝的禱文,便再甩拂塵,大聲的喊道:“揚帆,啟航!”

這宦官劉永誠何許人也?劉永誠洪武二十四年生,十二歲入侍大內,永樂年間五次扈從大明文皇帝朱棣征伐漠北,在軍中的身份並不是內臣,而是參將。

宣德年間,劉永誠更是扈從宣宗平定漢王之亂,而後又率軍北伐,三破兀良哈部,最終將反反覆覆,在宣德年間又犯了騎牆病的兀良哈諸部打的老老實實,俯首稱臣。

而後劉永誠履任陝西行都司甘肅鎮,屢破西番,上奏請重開西域,並且奉皇命出使西域諸國。

正統土木天變,劉永誠人在甘肅,景泰元年方才回京,在當時,劉永誠和李永昌是講武堂提督內臣的有力爭奪者,但終歸是李永昌更勝一籌,因為提督內臣講的是和皇帝的親疏,而不是功勞,顯然李永昌作為潛邸舊膺,和皇帝更為親近。

劉永誠如此顯赫履歷,之所以未被任命差遣,這些年一直閒住,大抵和徐有貞一個原因,劉永誠乃是正統的堅實擁躉,對正統二字的執念,不亞於徐有貞,徐有貞是外臣,可以外放,這劉永誠是內臣,如此顯赫功勳,殺又殺不得,只能閒住了。

在景泰元年皇帝廢朱見深太子位的時候,仍在甘肅鎮的劉永誠聽聞訊息,上奏言太子位之事,反對廢朱見深太子位,但是木已成舟,回京的劉永誠大為不滿,甚至曾經公開仍稱朱見深為太子,而非稽王。

在皇帝太廟殺人之時,劉永誠作為正統鐵桿擁躉,被錦衣衛和番子看管於東廠,不得出入。

從景泰元年起,這劉永誠閒住,那也是看皇帝哪哪兒都不順眼,過年也不寫賀表,皇帝派送的百事大吉盒堅決不收,擺出一副等著皇帝砍他的腦袋的樣子,這一等就是十多年。

暴戾的大明皇帝到底是沒有砍了劉永誠的腦袋,也沒有把劉永誠沉井,在朝廷要官船官貿的時候,興安舉薦了這位自永樂起,就已經為大明盡心竭力的劉永誠。

劉永誠雖然仍堅稱為大明效犬馬之力方才出仕,接受了差遣,和國丈唐興一道再下西洋,再復永樂盛舉。

大抵就是和鐵鉉的面北而跪一個道理,當初太宗文皇帝給鐵鉉開出的條件是鐵鉉跪北不跪他這個天子,朱祁鈺啟用了劉永誠,劉永誠是為大明效力,不是給他朱祁鈺效力,雖然最後結果都一樣,但大家都有個臺階可以下。

永樂盛世何等煌煌如日,正統年間的大明又是何等模樣?劉永誠作為過來人,看得清楚,這些年也早就別過了那個勁兒,稽戾王都被皇帝親手給殺了,天公地道,劉永誠再爭,也無處爭了,不過是要個臺階下而已。

劉永誠和三寶太監鄭和,那算是明太宗文皇帝內臣中的左膀右臂,只不過劉永誠是在北伐的路上建功立業,而鄭和是七下西洋。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開局:大唐萬里一孤城

長腿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