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錯,還有嗎?”

盛太祖看向遠方,他的臉上雖然也有幾分讚許,但似乎,對孟原的這番回答還是未見得十分滿意。

這一問,讓所有熒幕前的觀眾們也都愣住了。

還有嗎?應該……沒有了吧?驅除胡虜、再造華夏,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這已經是目前公認的盛太祖最大的功績了,難道還能硬湊出第三點?其實大部分人都能看出來,盛太祖並不是那種過分自滿於自身功績的人。

甚至恰恰相反,他對於自己眾所周知的那些功績,興致不高,反而是更希望自己做的另外一些事情被人所看到。

孟原並沒有被難住,他稍微頓了頓,繼續說道:“晚輩最佩服前輩的第三點是:初心不改、百折不撓!”

此言一出,熒幕前的觀眾們都有點迷茫。

因為這第三點跟前面兩點,實在是差距太大,完全不是一個檔次的,甚至談不上是什麼功績。

這有什麼好說的?“還以為第三點會有什麼驚世駭俗之詞呢,就這啊?”

“初心不改、百折不撓?這算什麼?這應該算是成功人士所必備的條件吧?”

“是啊,相比於前兩點來說,這第三點是有點不夠分量了,有濫竽充數的嫌疑.”

“我也覺得,沒必要非得強行湊三點啊!”

盛太祖倒是有些意外,帶著讚許的表情問道:“這一點,為何讓你最為敬佩?”

孟原抬頭看向遠處,所有觀眾的思緒似乎也隨著時間的長河,奔流向遠方。

“太祖時年十七,旱蝗,大飢疫。

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

“初,後從帝軍中,值歲大歉,帝又為彭氏所疑,嘗乏食。

後竊炊餅,懷以進,肉為焦。

“後寢疾。

群臣請禱祀,求良醫。

後謂帝曰:‘死生,命也,禱祀何益!且醫何能活人!使服藥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諸醫乎?’疾亟,帝問所欲言。

曰:‘願陛下求賢納諫,慎終如始,子孫皆賢,臣民得所而已。

’是月丙戌崩,年五十一。

帝慟哭,遂不復立後。

“閏月癸未,帝疾大漸。

乙酉,崩於西宮,年七十有一。

遺詔曰:‘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

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

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

……喪祭儀物,毋用金玉。

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

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

’”孟原在說這四段話的時候,每一段都稍微停頓了一下。

而這番話說完後,熒幕前中的大部分觀眾都聽得一頭霧水。

許多影片網站的彈幕上,也飄過了許多的疑問。

“什麼意思?”

“沒聽懂啊,能不能說白話?”

“好像是史書裡的原文?”

聽不懂是正常的,畢竟孟原說的是史書裡的原文,是古文,沒看過的很難猜到意思。

而即使讀過原文的,也一時間沒有反應過來,因為這是四個不同時期的記載。

不過,觀眾裡面畢竟是人才眾多,很快就有人查到了這四段史書上的原文,也猜到了孟原這番話的意圖。

“明白了,這四段話好像是講了四個事情,分別是盛太祖少年時的慘劇、盛太祖年輕時皇后給他送炊餅、皇后病逝、盛太祖死時的遺詔!”

“那這些跟之前說的‘不忘初心’又有什麼關係呢?”

盛太祖並沒有作出回應,但他的表情卻變得更為複雜。

顯然對於盛太祖而言,在聽到孟原的這番話時,他的內心也起到了一些變化。

因為孟原的這番話資訊量太大!盛太祖不可能知道後世的史書上對自己的記載。

可孟原的這番話,明明就是出自於史書!有句話叫做“蓋棺定論”,一位帝王最終在史書上留下了什麼樣的記載,總是一件最讓人在意的事情。

皇后死前曾經對他說的那些話還言猶在耳,雖然到了史書上,一些措辭有所變化,但仍舊讓盛太祖感覺如此真切;至於遺詔,此時的盛太祖還從未考慮過具體的措辭,但在聽到孟原的這番話之後盛太祖就確定了,這確實是自己會下的遺詔。

這種複雜的情緒,讓盛太祖愣住了,以至於暫時地失去了表情。

孟原平復了一下自己的情緒,繼續說道:“她是皇后,但也曾是一位生而平凡的女子,哪怕在自己的丈夫被關在牢裡、隨時會被殺的極端情況,仍舊不離不棄、不惜被燙傷也要送餅給自己的丈夫。

“而在大富大貴後,她也始終保持著簡樸的作風,不驕不奢,努力救下每一個她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

“在病重之後卻不要請太醫,因為知道醫者只能醫病,不能醫命,不想因為自己的死而牽連無辜的人。

“而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只是叮囑自己的丈夫,要求賢納諫、慎終如始,而後,便含笑而逝。

“而她的丈夫,在經歷過無數的苦難之後,心腸早已如同鐵石一般堅硬,可此時,也只能慟哭不已!“因為回首自己的一生,皇后就是他心中的錨,是能收起這把利劍的劍鞘,自那之後,他就不再為任何人而活,只為天下蒼生而活!“鰥、寡、孤、獨,早年喪父,中年喪妻,晚年喪子,即便做了皇帝,他的一生也充滿了憤怒、悲傷和懷疑。

“童年的‘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只不過是他人生苦難的一個縮影,命運給他的從來只有痛楚,根本沒有多少溫情。

“他少年時,用一隻破碗,接下了千瘡百孔、風雨飄搖的華夏;而在他駕崩時,拓土千里、留下了一個人民安居、四夷賓服的強大王朝!“然而,在他的遺詔中,卻並沒有再談及自己的功績,而是僅剩一腔赤誠之心。

“他說:朕日夜勤政不輟,只為有益於民;“他說:朕出身微寒,才華學識遠不及先賢;“他說:死亡乃萬物之理,不要因我的死亡而擾亂百姓,喪禮祭祀所需的東西,不要用金銀器皿。

孝陵的山水保持原貌,不要改變。

天下臣民,哀悼三天之後,全部脫去孝服,以免影響嫁娶之事。

“他與皇后相識於風雨飄搖的亂世,攜手走過無數風風雨雨,一直相守到親手締造的煌煌盛世。

“而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忘記自己是農民的兒子,沒有忘記作為一名皇帝的職責,他像勞模一樣的勤政,恨不得在自己有生之年就一勞永逸地解決所有問題。

“也許他做的很多事情是徒勞的,甚至犯過一些錯誤,可誰也不能否認,他僅憑自己的雙手,完成了幾乎不可能的偉業,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從未忘卻初心、從未有任何一絲鬆懈!“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憂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

豈其取之易而守之難乎?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奔車朽索,其可忽乎?“不論遭受什麼樣的挫折都不被打垮,不論有了多少財富都始終躬行節儉,就算成了皇帝也始終不忘百姓疾苦!“能夠咬牙承受苦難的人很多,可在富貴後能夠記住苦難的人,卻少之又少。

“所以,晚輩認為,‘驅逐胡虜,恢復華夏;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固然是能夠流傳百世的功績,可在晚輩看來,一個人能真正做到‘初心不改、百折不撓’,也同樣是最值得敬佩的事情!”

不同於前兩點的慷慨激昂,孟原在說最後一點的時候,刻意地降低了自己的語調和情緒,但是感染力卻絲毫不減。

因為這種誠懇,反而更加引發了觀眾們的共鳴!影片網站上,許多觀眾的彈幕快速刷屏。

“說的太好了!有點想哭!”

“哎,盛太祖的一生確實太不容易了,如果只看功績,大多數人會把他的一生看成爽文,可若是一個普通人,苦難早就把他壓垮了,還談什麼再造華夏?”

“確實,華夏曆史上的英雄人物很多,可像陛下這樣能夠自始至終都不忘初心的人,也確實很少見!”

“盛太祖的皇后在千古賢后裡面也毫無疑問能排進前三了,簡直是360度無死角的真善美,哎,伉儷情深,真是一段佳話,只可惜,她死得太早了,否則整個大盛朝的歷史,恐怕都會改寫了.”

“其實,盛太祖後來瘋狂地殺貪官,也是不忘初心的一種表現吧,畢竟他從未忘記自己兒時的痛苦,自然也就永遠忘不掉對貪官汙吏的仇恨!”

“驅逐胡虜,恢復華夏;立綱陳紀,救濟斯民;初心不改,百折不撓!這個評價,確實是恰如其分!”

之前在孟原說出第三點是“初心不改、百折不撓”的時候,很多觀眾都不解,認為這談不上什麼功績,有湊數的嫌疑,可直到現在他們才意識到,這並不是湊數。

“驅逐胡虜、恢復華夏”的盛太祖,更像是一尊冰冷的神像,高高在上,但卻難以觸控;“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盛太祖,從神像變成了一位明君,處廟堂之高,仍能不忘民間疾苦;而“初心不改、百折不撓”的盛太祖,才真正的從一尊神像,變成了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如果只看盛太祖所取得的功績,對他的評價其實很容易走向兩個極端。

盛太祖確實做出了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偉大功績,但也不是完全沒有任何的錯誤。

刻意誇大他的錯誤、扭曲他的意圖當然不對,但刻意神化他,自然也有失偏頗。

而孟原在評價盛太祖的兩大功績之後,這第三點卻落在了他作為人的特質上,而這個特質,既涵蓋了盛太祖的功績,也涵蓋了盛太祖性格上的一些弱點。

有人說,盛太祖定下的一些制度脫離了時代,所以並不成功;也有人說,盛太祖嗜殺殘暴,對官員制定的規則過於嚴苛、不切實際。

以至於有人問:“天下貪墨之吏甚多,盡殺乎?”

而盛太祖的回答是:焉知殺不盡?他就像是拉滿的弓弦,一旦開弓,就再也沒有回頭箭!如果從超脫時代的眼光來看,盛太祖的一些制度確實失敗了,因為沒有達到他的目標,可這世界上,本來也從未有人能真正的超越古往今來的所有歷史。

所以,是非功過,難以論說。

唯獨有一點毫無疑問,那就是盛太祖始終是那個盛太祖,他從來沒有變過!他是一個固執的人,固執地守著自己的道,不論遇到什麼樣的阻力,都會披荊斬棘、一往無前!不論對或是錯,不論易或是難,都只有死而後已!……在孟原說出這第三點後,鏡頭一轉,再度銜接了新的遊戲畫面。

在“乞丐身份”的扮演中,陸恆顛沛流離,受盡苦難。

尤其是其中一幕,他在一處破廟中與其他乞丐說,如果有皇帝能夠制訂一種法律,允許義士將貪官汙吏、土豪劣紳扭送京城,任何人敢阻擋都要夷三族,該多好。

那時候,破廟中的其他乞丐哈哈大笑,只把這當成是一個笑話。

但鏡頭一轉,數十年後,一位姓陳的老農真的頭頂律書,去皇宮找盛太祖鳴冤告狀。

而盛太祖在查明實情後,給他的答覆是:相關官吏,盡斬不赦!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遊戲中沒有出現過的畫面。

比如,皇后和太子的死亡,讓這位心如鐵石的老人痛哭流涕,悲慟不已。

乞丐,皇帝,兩種身份不斷地來回交錯,讓所有觀眾都明白了一點。

即便數十年後,盛太祖已經垂垂老矣,但他也仍舊是那個吃不飽飯、給地主放牛的佃農的兒子,從未改變!……盛太祖臉上,露出了欣慰的表情。

很顯然,孟原的這三點評價,讓他非常滿意!如果孟原只是在吹捧盛太祖再造華夏的功績,那麼盛太祖也只是會認為他與一些只會歌功頌德的庸臣沒有什麼區別,談不上動容。

哪怕是在史書中,對盛太祖的評價也是“帝天授智勇,統一方夏,緯武經文,為歷朝明君所未及”,主要是在提及他的功績。

而孟原卻並未侷限於此,他最後的這番話,真的說到了盛太祖的內心之中。

皇后就是他心中的錨,也是這把利劍的鞘。

他一生披荊斬棘、一往無前,有過功績,也犯過錯誤,但這一切都只是因為他是盛太祖,因為他的初心不改、百折不撓!得到了這樣的答案,盛太祖也已經心滿意足。

他再度看向孟原:“沒想到數百年後,還能有許多和你一樣的知己,真是人生之大幸!“咱,算是心滿意足了。

人活一世、一番辛苦,總算也沒有白費。

“咱還有最後一個願望,可否帶咱看看,華夏數百年後的樣子?“有人說,按照以往歷朝歷代的標準,那是了不起的盛世,甚至連吃不飽飯都會變成值得一提的新鮮事,可有此事?“咱知道天機不可洩,也不奢求,只想瞥上一眼,也就夠了.”

孟原點了點頭,一抬手:“前輩,請看!”

……周圍的一切,瞬間變幻。

數百年後的場景出現在盛太祖的面前。

波瀾壯闊的江面上,一道跨海大橋橫亙南北,無數車輛在其上飛馳而過。

那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巨大的水壩拔地而起,江水奔流,轟然如同驚雷。

那是高峽出平湖。

摩天樓宇,尋常巷陌,龐大的都市中,許多現代的年輕人或是展演歡笑,或是行色匆匆,只是每個人臉上都洋溢著一種特別的自信。

那是在華夏之前數千年的歷史中,只有極少數時候才會洋溢在一些特殊人群臉上的表情。

人人如龍。

……這段內容並不算很長,也談不上什麼珍貴的影像資料。

對於此時坐在熒幕前的觀眾們而言,這早就是他們已經司空見慣的場面。

如果在其他的影片中看到,可能立刻就會點叉關掉。

但此時放在電影中,放在盛太祖面前,卻讓這些鏡頭多了許多難以言說的特殊含義。

盛太祖愣愣地看著前方的畫面,似乎是心馳神往。

許多觀眾不禁猜測,如果讓盛太祖用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去換一個現代社會中普通人安穩快樂的生活,他會不會換?當然,這個答案,也只有盛太祖本人知道了。

周圍的景象消失了,鏡頭的視角再度回到兀蘭土喇山的那個小山坡。

盛太祖微微閉上雙眼,良久之後,感慨道:“多謝你。

咱終於……無憾了.”

等他再度睜開雙眼時,眼神中已經僅剩氣衝雲霄的豪邁。

遠方,北蠻大軍蠢蠢欲動。

而大盛朝的遠征軍,也在向著兀蘭土喇山移動。

盛太祖看向孟原:“後生仔,咱要去跟這些蠻子,打最後一仗了.”

顯然,他的心中已經了無遺憾。

策馬揚鞭,在殘陽下,盛太祖單人獨騎,匯入大盛朝的遠征大軍中。

只剩他的聲音作為畫外音,在所有的觀眾耳畔響起。

“朕,本淮右布衣!“奈何,天下兵起,人心離叛,使華夏之民,死者肝腦塗地、生者骨肉相離!“乃恭承天命,罔敢自安,故率群雄北逐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華夏之威儀!“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竄於塞外!”

說到這裡,盛太祖的聲音稍微頓了頓:“這一生……“無愧於心.”

盛太祖漸漸遠去。

他就像是一個孤獨的老人,只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身影。

而在他的背後,卻是一個蒸蒸日上的王朝!許多熒幕前的觀眾都陷入了沉默。

像楚歌這樣對歷史有所瞭解的人都很清楚地知道,在他最愛的皇后死後,盛太祖還要孤獨地度過十幾年幾乎沒有休息的歲月。

八天之內,盛太祖審批閱內外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處理國事計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閱奏札二百多件,處理國事四百多件。

勤政至極,可見一斑。

而在他生命的最後幾年,最鍾愛的太子因風寒病逝,命運還要給這位垂暮之年的老人最後的沉痛一擊。

可是,這位老人依舊如他所說的一樣,倔強而固執地,對抗著殘酷的命運,始終未曾改變!……電影的末尾,是趙海平扮演的盛太祖御駕親征,與北蠻最終決戰與兀蘭土喇山的場景。

長途跋涉來到漠北,對於最後是否要闖入北蠻的伏擊圈,盛太祖顯然也和趙海平一樣,曾經有過遲疑。

但,不同身份的他站在背後,讓他最終下定決心。

一場酣暢淋漓的戰鬥,為電影最終收尾。

盛軍的精銳騎兵在盛太祖的身旁飛奔而過,如同風捲殘雲般繼續追殺殘存的北蠻騎兵。

日已西斜,殘陽如血。

在混亂無比的戰場中,盛太祖看向遠方天邊的殘陽。

所有熒幕前的觀眾,彷彿也跨越了數百年的時間,透過一個民族、一個文明的文化與傳承,讓遙遠的靈魂凝聚在了一起!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網遊:投降吧,那個毒肉盾又來了

我要火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