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軍師長馮天魁的地盤有飛機,和飛行部隊,也有炮兵部隊,和輕重機槍部隊,也有小型兵工廠,但是卻是沒有辦法足夠自產自銷的技術和裝置,所以劉飛洋打算找一個時間回去,找自己這個大伯父要一個地方在後方川地那裡,進行小型兵工廠的自制武器裝備,和彈藥,以備日後的抗擊日寇作戰使用。

至於在淞滬這裡建立兵工廠之類的,他就不打算了,因為第一次淞滬會戰,和第二次淞滬會戰,都是能夠隨時被鬼子的飛機群給炸掉的,或者是佔領下來的。

他可不想像東北軍那樣,白送一個兵工廠給鬼子部隊,來殺戮自己人。

在想通了這個日後的打算之後,劉飛洋也是準備日後,先考復旦大學,其實對於他來說,考那一所大學都是沒有所謂的,因為他不靠這些吃飯,而且日後隨著戰爭的爆發,讀大學也是不容易的。

而且在戰火紛飛的年代裡面,也不會學習到什麼有用的知識。

不過現在還有六年時間左右,才爆發第二次淞滬會戰,他感覺自己還是有不少的時間,來進行兵工廠的研製任務,還有就是賺錢過日子,以及培養屬於自己的部隊的任務。

時間還是比較充足的,至於第一次的淞滬會戰,那就不用太擔心,因為最後會停戰下來的,不會像第二次淞滬會戰那樣,爆發全國的戰鬥。

在想通了這些之後,劉飛洋也是心情愉悅的吃了一點夜宵,就去沖涼睡覺了。

到了第二天,他一起床,就是準備讓人去找洋人購買更加好的麵粉加工裝置回來,進行換掉原來麵粉工廠的舊裝置,以此來提升自己的麵粉製造的質量。

不過很快,他就獲得了答覆,洋人不願意把最新式的麵粉機械賣給劉飛洋,甚至快要淘汰的麵粉機械,都是賣的特別貴。

一聽到這些不好的訊息之後,劉飛洋也是立即打算自己來製造後世的麵粉機械了。

麵粉生產的主要工作,分為4個工段:初清工段、清理工段、制粉工段、配粉包裝。

一般的過程就是把小麥→進行清理(篩選,去石,磁選等)→然後進行水分調節潤麥,和配麥→接著就是使用磨粉機,松粉機,和清粉機來進行研磨,最後就是平篩,和高方篩理麵粉,之後就能夠獲得成品小麥粉了。

當然如果是採取玉米來進行製造,那麼最後的成品就是玉米粉了。

而後世的麵粉機械,是由四大系統組成,即皮磨、心磨、渣磨及清粉。

麵粉機皮磨系統,麵粉機心磨系統,麵粉機渣磨系統,麵粉機清粉系統,和麵粉機配粉系統。

所以劉飛洋要製造後世的麵粉機械系統,那麼就必須要把這四個系統給製造出來,這樣的工作效率,絕對會比民國時期的所有國度的麵粉製造工廠,要來的新式和先進。

也就是能夠製造出更加好的優質麵粉,以及更加省人力物力財力,和生產效率高而快。

所以一想到這裡之後,劉飛洋就立即發散工廠裡面的所有人,去給他購買製造麵粉機械系統的了零配件,和原材料。

至於要買什麼零配件,劉飛洋也是已經全部寫好在紙張上,分配給麵粉工廠裡面的員工,分別去進行採購。

等買好了這些零配件和原材料之後,他就把這些東西放在麵粉工廠那裡,進行著組裝了。

一個星期之後,新的麵粉機械裝置,就被劉飛洋給組裝了出來,雖然沒有後世的麵粉師裝置來的新式,和完善,但是勉強還是屬於合格產品,可以進行使用,以及比起這個民國時代的麵粉機械要來的先進和效率高。

面對著自己能夠製造出這麼一臺新式的麵粉機械,劉飛洋也是露出了燦爛的笑容。

因為他也是意想不到,自己腦海裡面的記憶居然會有後世的麵粉機械系統的製造資料和技術的。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昭武王朝

蘭陵明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