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州確實出土了形似樹枝的青銅碎片,有人猜想那地底下一定有大件鑄造成樹木模樣的青銅器,這碎片只是其中一角。

傅懷音見過真正的碎片,便將那碎片的模樣改變一些,又用她當初偽造給陳哲的青銅器的相同手法,製造出如今這枚碎片,加以做舊造贗。

她的目的,便是想讓陳哲以為漢州的墓葬品大概與他獲得的那件青銅器同出同源。

傅懷音聽他這般說,也不退步:“陳先生所言極是,巧得很,在下也不做虧本買賣。

陳先生說手上有《張勝溫畫卷》殘卷的線索,可據我所知,當年乾隆帝下江南時得了此畫卷,帶回清宮,此後一直放在身邊,愛不釋手。

滿清政府被推翻後,畫卷成為故宮博物院的東西,後又被帶到重慶,卻不曾聽說有什麼殘卷遺落民間.”

《張勝溫畫卷》由大理國白族宮廷畫師張勝溫所繪。

大理國是雲南之地繼南詔後又一個地方政權,其皇室成員與佛教淵源頗深,大理國曆世二十三位皇帝便有十位出家為僧,因此大理國佛教文化盛行,佛教藝術亦是輝煌璀璨。

史書上並無關於張勝溫的詳細記載,但從其所繪《張勝溫畫卷》來看,他熟知宮廷禮儀與佛教文化,且畫技高超。

這一畫卷極為壯觀,傅懷音聽傅渠月講起過,畫卷長達十幾米,畫上有“盛德五年庚子”題字,“盛德”為大理國王段智興的年號,因此猜測此畫卷應是成畫於宋代大理國王段智興年間。

傅渠月年輕時曾有幸跟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八大怪”之一的於大師學習過古銅器修復,一次機緣巧合之下看過那幅《張勝溫畫卷》。

畫卷以大理國佛教興盛之景為內容,大致可分為過往禮佛、法界源流、以及大眾圖。

其所繪人物形象生動,場面逼真精細,栩栩如生。

這《張勝溫畫卷》乃是與《清明上河圖》齊名的美術瑰寶,兩幅畫卷一起被稱為“南北雙嬌”。

然從藝術造詣上來說,《張勝溫畫卷》更勝一籌,或其所繪內容為邊疆文化風情,便不及《清明上河圖》有名氣,較少得到人們的關注。

傅懷音曾嚮往於此畫卷,原本畫卷計劃於故宮展出,哪裡知道逢了戰爭,她也不知此生是否還有機會,親眼目睹這一壯麗之景。

只是她聽聞過諸多關於此畫卷的說法,卻從未聽說過乾隆拿走的《張勝溫畫卷》並非完本,更未聽說過有殘卷遺落民間。

陳哲聽見傅懷音質疑,便笑道:“乾隆帝向來喜歡收藏各樣古董字畫,中華諸多文化瑰寶也因此被藏於紫禁城中。

只是我聽聞乾隆晚年好大喜功,又有些狂傲,想來他不願旁人知道他所得畫卷並非完本,這也不是不可能。

再者,《張勝溫畫卷》所繪內容為大理國佛教之景,這邊陲文化風情,中原不一定了解,不能肯定那畫卷是否完整,也不足為怪?”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第三次世界大戰爭

一道蒼老的太公望

拉妮的王

第七號修復者

嗯?怎麼變成了貓娘?!

容與愉於

神明誕生之時

錦衣夜行燕貳

穿書:瀟瀟暮雨子規啼

出雲hanna

半妖公主太無情

酒酒恦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