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對劇本諳熟於心,幾句話就能把腦海中的印象,和方沂描述的結構對上。

因此方沂在板子上畫了些抽象的線條,眾人也能腦補出他要表達的意思。

“兩場戰鬥是長津湖之戰和鐵原阻擊戰,這不用多說,分別構成我們電影的兩個高朝。

三個長鏡頭,第一個是跨過鴨綠江的隊伍俯瞰鏡頭,片中的地點就在我們昨天去看的下河口斷橋那……但是拍的時候在帳篷裡面,而且也不需要那麼多人,只需要七到八個人……”

宋佚眼冒星星,她不太聽得懂,但是手忙腳亂在筆記本上記。

這時候她同學白羽好奇問道:

“導演,七到八個人,怎麼演出雄赳赳,氣昂昂?”

郭凡替方沂答了:“電腦可以複製貼上出來,鏡頭一拉遠,觀眾看不出來……其實你提的很好,最好還是真人來演,電腦人效果不夠好。

但是我們要節省成本,招足夠多的群眾演員在這麼個地方,就演這麼一場戲,然後又送他們回去——划不來是不是?錢要用在刀刃上.”

陳建彬插話:“什麼是我們的刀刃?是什麼樣的戲?”

方沂道:“這就是我要說的了,那兩個剩下的長鏡頭.”

“這個戲從表演上來講,沒有很多難度,感受到難度的是我們製作團隊。

前中後期,方方面面都是這樣.”

“剩下的兩個長鏡頭就存在一定難度了。

需要軍隊一樣的組織力,任何一個人,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錯.”

方沂開始描述要達到的效果。

首先是一個戰場上的鏡頭,該鏡頭髮生在長津湖之戰,重點是要體現出志願軍“三三制”戰術。

當時志願軍在這個區域投入兩個軍約10萬人,而包圍圈內的美軍加韓軍參戰部隊約8萬人,兵力比為10:8。

雙方的兵力旗鼓相當,志願軍並不佔據絕對優勢,甚至連相對優勢都有點勉強,顯然不具備打“人海戰術”的條件。

什麼是“三三制”?

大概意思是,一個班分為3個戰鬥小組,每個戰鬥小組為3人。

在戰鬥中,戰鬥小組呈三角進攻隊形,前面1人為主攻,身後兩人負責掩護和支援。

在戰場上,他們彼此之間以“口語”和“手語”進行聯絡。

如果有人員傷亡,那麼有替補隊員自動填上,繼續以三角隊形,向敵人發起進攻。

戰術一旦施展開,所有的戰鬥小組都會在戰場上展開,覆蓋一大片區域,這種戰術彌補了志願軍火力的不足,提高其覆蓋範圍,且因為有後備役,在人沒有打光之前,進攻連綿不絕。

很多人不知道十萬人參與作戰是什麼概念,可以覆蓋多麼大的地區。

一張八達嶺長城的“人山人海”自拍照,取景框裡面所有人加起來不過三四百人,而十萬人是這個數字的幾十倍。

因此,在觀感上會覺得無論是山巒還是平原,在夜色裡,似乎全都是中國人的身影,防守方頓時壓力爆表。

而實際上單位面積計程車兵密度並不高,甚至於相反,相當稀疏。

當時在長津湖正採用了這種戰術,雙方的媒體資料都有印證。

紀錄片《冰雪長津湖》採訪了不少老兵,採訪者問:“你們怎麼行動的,聽那個(衝鋒號)一起上嗎?”

“我們不是那麼打的,是看旗幟看手勢,這個人死了那個人又上,始終在看……說來很複雜,你不會曉得我在說什麼的,但是(我們)練了好多年,曉得怎麼做。

我們很少發出聲音的,靜悄悄的,摸到(敵人)跟前幾米了,才發現我們……”

美國戰地記者事後寫回憶錄,談到“報紙裡充斥著關於中國人浪攻擊的誇張報道時,在前線的事實卻完全是另一回事.”

那麼,今天國產戰爭片為什麼總是拍“人海戰術”?

一方面可能是不懷好意,另一面也是出於“商業性”表達。

因為觀眾在各種神劇的馴化下,已經以為打仗就是那麼一回事,你不一齊衝鋒還覺得氣勢不夠。

但是究其根本,還是因為導演不願意花苦功夫還原這個戰術,而是將錯就錯,反過來加強這種印象,卻推脫為“商業性”表達。

方沂說:“這個戲我放在京城拍,那裡有我們建設的五千平方米室內‘長津湖’,中影藉助了一些退役計程車兵來演練戰術,充當衝鋒的背景板,他們才是更專業的——我們雖然是長鏡頭,卻是中景,視角受限,不容易看出來我們這些主角不熟練。

但是我們要排練出個基本樣子來,不要穿幫.”

“所以平時你們有空,就開始練起,不要到時候回了京城一開拍,跟不上進度?那我要生氣的.”

方沂說到這故意停下,等了幾秒鐘,抿著嘴,讓所有人知道他認真的。

“陳建彬老師在劇組,有個口頭禪:他(她)是演員,他(她)是演員啊!我認為他的意思是,我們都是專業演員,這是我們的基本專業素養,不需要導演反覆提醒,那反而是看輕了這些演員們.”

“你們是演員吧,不是什麼奇奇怪怪的人.”

陳建彬被點到,微微挪動他的屁股。

有點高興方沂記得住他的話,又覺得方沂是否在罵他呢。

——這個鏡頭方沂已經準備很久,非要說的話,從去年還在拍《十二生肖》時就計劃了,只要演員們能完成訓練,跑位不要亂,在演出的時候不會很麻煩。

實在一次性搞不定,還可以重來啊。

第三個長鏡頭方沂卻沒有細講,而是提了一下:“這個是描述伍千里蛻變為戰士的過程,有點意象化,又是一個商業片的大場面。

看得透或者是看不透的觀眾,都能欣賞.”

口氣說的很大,眾人當然有興趣瞭解是怎麼樣一個鏡頭。

不過可能說起來太麻煩,方沂認為和其他演員關係不大,他喝了幾口水宣佈散會,自由討論。

今天主要目的,是統一全劇組的意見,以後不要再想東想西,安心打卡上班。

但是人的好奇心被勾起來了,就止不住。

方沂懶得講,郭凡就被纏住了,問他到底怎麼一回事。

郭凡是個膠佬,模型玩家。

他自己準備了一個四十公分寬,六十公分長的沙盤模型,上面有稀稀落落的村莊,以及一條虛線畫的小道。

他還準備了打火機和手電筒。

打火機靠近村莊,假裝點燃了這些地方,冒起了熊熊大火,隨後郭凡用手電筒在模型上懸著照,一邊扭旋鈕,手電筒燈光於是越來越暗,“這是照明彈”,他說:“火光和照明彈,是整個鏡頭唯二的兩個光源,伍千里就在這種地方奔跑,而且都是自然光啊……太酷了,我覺得太酷了.”

按照郭凡自信十足的表情,顯然這是個很牛逼,很前無古人的長鏡頭,搞不好這才是方沂悶了幾天憋的大招。

但是他這個模型過於簡陋,並沒有太多說服力。

都市小說相關閱讀More+

婚婚欲醉:霍少老婆有點皮

蘇小焰

系統,勇闖詐騙窩

薛貓

美女總裁的近身狂少

臉紅心跳

都市大至尊

夢裡戰天

半夏與南星

一楊的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