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不是文言如此認為,而是大人您內心的是怎麼想的,這才是關鍵.”

汪文言並沒有諱言,“您就算是十年後入閣,四十歲做到首輔,但在首輔位置上又能幹多久?二十年?我琢磨著這恐怕都有點兒難,十年首輔算是一個比較合理的情形,或者再長一點兒,十五年吧,不說士人們會不會一直支援,怕是天家都不會允許.”

“就算是我當了首輔,難道我就必須要老死在首輔位置上,我就那麼戀棧權位?”

馮紫英看著汪文言,頗為玩味地笑了起來、

“戀棧權位這個詞語聽起來是貶義詞,但是我覺得要怎麼來看,若是隻顧著謀求一己私利,那當然不可取,但若是想要成就心目中的大事,做出名垂青史的創舉而必須要在首輔位置上幹下去,那麼我覺得並無不可,只要於天下百姓有益,於朝廷江山有利,這又有什麼不可以呢?所以這不是事兒.”

汪文言說得很坦然。

“文言,你這麼確定我有此宏願?我就能做到那等名垂青史的宏圖大業?”

馮紫英語氣裡帶著幾分自我揶揄和調侃,“我可才二十出頭呢,在很多人看來我就是倖進之徒,不過是運氣好趕上了幾次好機會,加上朝裡有人罷了.”

“大人是否倖進,是否有此能耐,自有公論,如果做一件事情成功可以說運氣好,做成兩件也勉強可以說是僥倖,三件四件,那誰還敢說這是運氣僥倖,那就是侮辱朝中一干人的智慧了.”

汪文言的話讓馮紫英哈哈大笑,“文言,你對我如此看好,讓我真的有點兒承受不起啊.”

“大人,我還是那句話,如果您只是想做官,那您可以走第一條路,而且一樣可以十分風光,到時候馮家起碼在三代之內都能十分顯耀,倒時候你也可以得相當尊榮退下來,但如果您選擇做事,而且是做前人未有的大事,吐故納新,讓朝廷重現漢唐榮光,那您就不能走我方才說的第一條路.”

汪文言目光清澈銳利,面對馮紫英,而馮紫英也沒有迴避,只是微微皺了皺眉,似乎有所思,最後還是點了點頭:“嗯,那第二條路看來是波瀾險阻荊棘無限了吧?”

“當然。

歷來成就大事者,誰不是歷經艱難險阻,百折不撓,方能成功,而大人已經具備了天時地利人和,若是真有此願,自當砥礪前行,無懼風雨.”

汪文言話語十分中肯。

“文言,你從哪些地方看出我會選擇第二條路呢?我是對當下一些情況不太滿意,也的確有意要改變一些現狀,但是距離你說的那等大事,似乎也還有些遠吧.”

馮紫英無可無不可地道。

這一次輪到汪文言笑了起來,他已經可以確定,馮紫英根本就沒有考慮自己所說的第一條路,而是極為決絕的選擇了第二條路,甚至沒有等自己把第二條路的具體情形說出來,這說明此子早就心存宏願。

這也正是他樂於見到的。

他不過是一介牢吏出身,哪怕心中再有抱負才華,但是非科舉出身決定了他若沒有特殊的際遇,他不可能讓自己命運得到根本性改變,能夠跟隨馮紫英一路上行就頂天了,但是在士人掌控朝局的情形下,他這種人永遠不會真正被重用。

所以他更希望馮紫英,馮家能有更大的想法,但這一點他不能說透。

“大人,您太謙虛客氣了,單單是您這幾年隨意為之的幾件事情,就足以讓人感覺得出來的心胸抱負了.”

汪文言沒有觸及馮紫英更深層次考量,而只是單純從馮紫英做的具體事情來探討。

“開海之略論理作為北地士人是不該提出來的,以前不是沒有提過,但是都是江南那邊在提,而且大多都是泛泛而談,缺乏具體的操作方案,還是在您手裡才從一個虛化的構想變成現實舉措,而且當初北地士人都無比擔心會對北方造成巨大損害,但實際上大家現在才發現,如果沒有你當初的明智決策,榆關和大沽沒有能在這幾年迅速開埠發展起來,那這一次江南之變就會讓朝廷陷入絕境.”

“漕運中斷這樣大的事情,換了前幾年,只怕京師早就民心浮動,甚至不可收拾了,但現在看到源源不斷的海船從大沽和榆關將南方的糧食乃至各類物產輸送進來,京師民眾根本就沒有太擔心,甚至連遼東和東蒙古草原上的物資現在都是透過海運再走陸運,不再依靠漕運,這種變化,大家有目共睹,而且市舶司各種收入給朝廷財政帶來的巨大彌補,戶部和商部都心裡有數,……”

“文言,一樁事兒翻來覆去說,倒是顯得我這個人似乎一輩子都只能坐在功勞簿上不能翻書了,……”馮紫英不以為然擺擺手。

“大人,我只不過擇其一而言罷了,要說您在永平府和順天府做的事情,其他的我都不提了,但是您大力推動工礦業的開發這個理念我覺得也是本朝第一人,要知道本朝沿襲前代,都是以農為本,對工礦業素來歧視,認為是小道,唯有您能看到工礦業對生產力帶來的巨大發展,……”

汪文言笑著又補了一句,“這生產力一詞兒我也是跟著您學的,越品越覺得意義不凡,……”

馮紫英微笑著沒有在言語,只是靜聽。

“您要想把這個理念徹底貫徹南北,不那麼容易,還有,在對新式農作物的推廣上,雖然徐大人先行一步,但是您也看到了,徐大人算是在朝中名望不淺了,但是卻始終無法真正推廣開來,可是您呢,來了陝西,一年之間就把種植面積從天津衛那邊不過幾百畝擴大到幾萬畝,這就是手中握有權力的區別,你可以把你認定的事情迅速執行下去,這一點上,我相信大人您心裡應該有更多的感觸,……”

汪文言越說越胸有成竹,語氣更加緩慢而懇切。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從嬴政開始盤點

公之安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