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英描述的藍圖,讓朱元璋的精神都變得振奮了起來。

這是一條新的路子,尤其是對於現在的大明來說。

熟讀歷史的朱元璋也清楚,無法繼續開擴的王朝,終將會慢慢變成一潭死水,逐漸的腐朽。

到了那個時候,就是王朝滅亡。

朱元璋設立了大量的制度來規範官員,百姓,也是為了讓大明能夠有更長遠的國祚。

在聽到大孫對於東勝神洲的猜想和決定後,格局一下子就開啟了。

“看來咱們需要在這條航線上,投入更多的錢財。”

朱元璋忍不住開口道。

在想明白了這些事情後,他反而比大孫更為著急了。

現在大明有了蒸汽鐵甲船,除了在石炭這塊比較麻煩外,應對海上風險能力提高了太多。

況且沿著海岸北上,相對來說也比較安全。

石炭這些,在大明正得到大力開發,蒸汽機的應用使得開礦要比之前更加高效了。

火藥對於開礦也起到很大作用。

其他礦藏或許在中原因為被不斷開發導致存量不多,但石炭的應用不算長,儲量還是很足夠。

草原那邊,本雅失裡被活捉,阿魯臺逃進了大森林。

大明一下子就能抽出手來對付高麗了。

李成桂的壓力頓時拔高。

“這些該死的韃子,當初的威風去到哪裡了,怎麼就能如此簡單被大明滅掉。”

“殘元太子是豬嗎,這都能被活捉。”

“該死,該死,該死,現在大明一定在集結軍隊要對付我了。”

李成桂在宮裡發飆,昂貴的瓷器被不斷砸碎,依然解不了李成桂的怒氣。

甚至看到跪著的宮女,李成桂都直接一腳就踹了上去。

唯一可以巍然不動的,也就只有穿戴甲冑站在後邊的禁衛軍統領王虎了。

“王虎,我現在該怎麼辦。”

發洩一通的李成桂坐在了地上,他現在精神都已經有些崩潰了。

大明的壓力太大,尤其是探查到的訊息,數十萬的軍隊這根本不是高麗可以抗衡的。

更別說大明在攻城這塊尤為擅長,況且高麗城牆規模不算大,想要阻擋明軍顯然不足。

“或許大王可以先躲避一下。”王虎提出了一個還算中肯的建議。

高麗最初仿照當時遼朝、宋朝,建立四京體制。

除了開京外,還有西京,東京,南京。

整個高麗也就是這四個城池可以阻擋明軍,其他小城不值一提。

西京也就是後世的平壤,現在掌控在大明寧王朱權手裡,自然是去不成了。

李成桂的選擇也就只有南京漢城和東京慶州。

這個時候的李成桂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當即決定跑路。

其實開京的位置還是很好的,可面對明軍首當其衝。

後邊一點的南京漢城,或者說臨海的東京慶州才是李成桂決定去的地方。

哪怕是戰敗,李成桂也能乘船從東京慶州去倭國避難,雖說是寄人籬下,但至少性命保住了。

高麗的戰爭很快就打響。

明軍做了充足的準備,以朱樉為正軍的數十萬明軍堂而皇之的就進入到了高麗地區。

寧王朱權在這裡掌控的軍隊,很快就加入到了明軍之中。

許多高麗士兵其實對於明軍並沒有反感,因為高麗一直都是屬於大明的藩屬國,那麼宗主國的人來了,這難道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

面對明軍的大舉進攻,多數城池連一點反抗的意思都沒有。

大多數高麗的小城,總共士兵就那麼幾千人,拿什麼來阻擋數十萬的明軍,這跟用雞蛋去撞石頭有什麼區別。

大軍一直抵達開京都沒有遭遇過任何抵抗。

到了開京城下時,朱樉還以為要打一打。

然而開京城門大開,裡面的大臣直接就出來跪降了。

這讓朱樉和朱棣有些無語。

尤其是朱棣。

因為朱棡活捉了本雅失裡的關係,這導致他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很大打擊。

雖然明面上朱棣沒有要跟朱棡競爭的意思,但誰心裡能好受呢。

還想著大幹一場,結果就這?

對於開京城的守將還有大臣來說,他們的大王都已經跑路了,為什麼他們要送死呢。

對抗明軍對於許多人來說,都有一種叛亂的感覺。

最主要的是,他們並不覺得明軍會影響到他們的利益,背鍋的是李成桂,哪怕是被大明統治,頂多是換個大王罷了。

這邊剛剛抵達漢城的李成桂,就收到了開京城投降的訊息,氣得直罵娘。

“這些叛逆,枉我還那麼信任他們,卻連一點的抵抗都沒有,見到明軍就直接投降,簡直是高麗的恥辱。”

“不要落在我的手裡,總有一天,我要將他們全部處死。”

李成桂氣呼呼的罵道,不過冷靜下來後,又開始準備逃跑計劃了。

漢城顯然是守不住的,如果被圍城,那麼他連逃跑的機會都沒有了。

而東京慶州,才是李成桂的目標。

他準備把所有的兵力都集中起來,在東京慶州對明軍進行頑強的抵抗。

在這一點上,李成桂的思維還是很清晰的。

因為他不需要去守住大片的疆域,只需要守住一座城池,拖住明軍就好了。

他相信明軍不可能在高麗逗留太久的時間。

同時他盼望著,阿魯臺能夠趁著這個機會從大森林裡跑出來,這樣明軍就不得不去追捕阿魯臺了。

只要明軍離開,那麼高麗還是他的。

聚集了兵力,李成桂再次攜帶了大量的糧草後勤,向著東京慶州趕去。

這次留守漢城的將領,他換成了自己的心腹。

為了保守起見,他帶走了這名心腹的妻兒。

當然,不只是他,包括許多大臣和將領的妻兒,基本上都帶走了。

從漢城到海邊的東京慶州,需要跨越大半個高麗地區,有六百多里地。

李成桂帶著太多人和糧草金銀了,每天大概只能走五十里,已經是極限了。

這也就意味著這也就意味著他至少需要十天以上的時間,才能夠抵達東京慶州。

這也就意味著漢城要堅守十日以上才行。

李成桂給他們的交代也沒讓他們死守,但至少要守住十五天。

如果他聽到訊息,漢城沒有守住十二天,那麼他們的妻兒將會全部被處死。

李成桂留下的兵力只有兩萬人,不過在守城這塊已經大差不差了,畢竟城裡還有許多百姓可以幫忙。

古語云:十倍攻之,五倍圍之。

也就是說攻城需要守城十倍的兵力才行。

朱樉的軍隊,主要還是以騎兵為主,其中步兵加上先前寧王的兵馬,總共十二萬人。

在攻城這塊是足夠了。

但是時間上就不會很快。

漢城的城牆還算是不錯的,李成桂讓他們守城半月才能投降,這確實沒有為難。

理論上來說死守的話,兩三個月都不是問題。

明軍單單打造攻城器械都不止半個月。

漢城城下。

城門緊閉,城頭士兵把守,這意思很明顯了。

“看來李成桂這傢伙又跑了。”朱棣瞧了瞧城頭的情況,開口說道。

朱樉不由問道:“何以見得。”

朱棣道:“李成桂的手裡有十萬左右的兵馬,但是城牆上的守兵顯得密集,實則有些稀缺。”

“他們故意掛上了李成桂的王旗,想要營造李成桂在此的感覺。”

“但如果李成桂真的在此,我等大軍襲來,他必定登城而望。”

“開京那般城池說丟就丟了,他又怎麼會死守不過幾日路程的漢城,顯然是個障眼法罷了。”

朱樉點點頭,隨手向旁邊問道:“老十七,你在高麗也呆了不少時日,這李成桂的性子也大致瞭解,是跑了嗎?”

寧王朱權道:“四哥說得很有道理,李成桂十有八九跑了,瞧他這般模樣,是打算去往海邊。”

“去海邊如若守不住城,就打著逃亡海上的想法。”

“高麗跟倭國勾結,他大致是想去倭國避一避。”

朱樉說道:“這李成桂倒是個聰明人,是想要拖著咱們,好讓那阿魯臺來給他分擔壓力。”

“既是如此,那這城也就沒必要強攻了,平白折損了將士。”

“老四你跟老十七分別領五萬騎兵去追擊李成桂,這城且先圍了。”

漢城不水什麼狹關險道,完全可以繞開。

五萬騎追擊,在平原上也就足夠了。

從目前收到的情報來看,李成桂似乎是打算前往東京慶州。

但也不一定。

如果李成桂打算從海上跑路的話,東京慶州並不是很好的選擇。

誠然那裡城牆也算高大,能夠堅守一段時日,可一旦被圍,就等於是沒了路,哪怕距離海邊只有不到三十里地。

向南,李成桂有數個選擇。

首先是慶州,其次釜山,順天,羅州都有可能。

“或許他跑到歧城島也說不定。”朱權看著地圖思索著道。

歧城島也就是後世的巨濟島。

朱棣瞧著地圖,說道:“還真有這可能。”

比起其他地方,顯然歧城島的位置更好。

首先四面圍海,這就能有效阻擋大明騎兵,而且守不住隨時都可以乘船離開。

不遠處就是對馬島。

明軍則只能以海船擊之。

李成桂還能繼續向倭國逃。

朱權和朱棣越看越覺得可能。

“或許李成桂沒這般聰明,其他地方也不能放過,我等主力向歧城島追擊,其他地方派些探馬即可。”

“要是去了其他地方,也沒這般麻煩了。”

朱棣想了想說道。

這方案得到了朱權的肯定,當即不再猶豫,合兵七萬直奔歧城島而去。

另外三萬兵馬分別向著有可能之地探查。

李成桂還是有幾分本事的。

就像是朱棣他們所猜測的那樣,高喊著去東京慶州只是個幌子,他根本就沒打算守城。

出了漢城行了七日後,李成桂尋了一處埋伏之地安排了兩萬士兵,進行對明軍的埋伏。

而後把人員分成四份,分別去往東京慶州,順天,羅州,他自己則帶著兵力和財寶趕往歧城島。

李成桂沒有打算慢吞吞的趕路,他的手裡還是有一部分騎兵的。

其中不少戰馬來自於草原的捐獻。

不管怎麼說,他都給出了五十萬石糧食,要一些戰馬不過分吧。

而阿魯臺本身已經沒有能力去豢養更多的戰馬了。

李成桂帶著八千騎兵,脫離了慢悠悠的行軍車隊,直接奔著歧城島去。

在歧城島,他還有五萬水師軍。

這就是他跑路的本錢。

哪怕是歧城島守不住,還有對馬島,後邊還有倭國可以退。

李成桂想好了很多的退路。

他勢要跟明軍周旋到底。

主打一個字:拖。

拖到明軍離開,就是他李成桂的勝利。

哪怕高麗明面上落入大明手裡,那也沒多少在乎的了。

在如今的局勢下,能夠活下來,才是大本事。

甚至李成桂都想好了,如果倭國那邊情況不好的話,他乾脆丟了這高麗王的身份,跑路南洋,甚至是西洋。

這個時候的李成桂,並沒有當王的心裡包袱。

高麗王的名頭到手還沒有半年呢,先前的他也只是個將軍,所以看得開。

人啊,要活下去才行,從起事那天起,李成桂就已經想好了退路。

李成桂留下的兩萬伏兵,還是靠著地勢給朱棣跟朱權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也僅僅是麻煩而已。

在七萬騎兵鐵蹄之下,兩萬步兵完全是不夠看的。

更別說是朱棣和朱權帶隊。

李成桂並沒有告訴這些步兵自己的目的,還是秉承著去往東京慶州的說法。

不過審訊得來的訊息,反而讓朱棣和朱權更加堅定了其逃往歧城島的可能。

正常計程車兵怎麼可能知曉自己要往哪裡跑,在明軍審問下,幾乎大多數的高麗兵都說出了李成桂去往東京的事情。

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聽到的訊息就是這樣。

只是連士兵都能知道的訊息,顯然作不得真。

朱棣朱權再次啟程追擊李成桂。

在第三天的時候,就看到了遠方的車隊,還有零星計程車兵護送。

車隊裡的,幾乎都是一些老少,哪怕是士兵都是湊數的。

在得知李成桂已經帶著騎兵先行離開,朱棣和朱權趕忙繼續追擊。

如果能在李成桂進入到歧城島前攔截,那事情就要簡單許多了。<BR />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三國之我是阿斗

七殺七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