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者伯夷國非常的強大,可以說是東南亞海島之王。

幾乎所有的海島國,都要向滿者伯夷入貢。

入貢跟大明的朝貢是兩碼事,大明的朝貢貿易更多的是對小國的扶持,幫助。

而入貢則是如同收取賦稅一般。

比如滿剌加,每年都要入貢一定的貨物,還有黃金四十兩給阿瑜陀耶王朝。

同時也要向滿者伯夷國入貢。

現在馬六甲海峽的利益,也被大明吞併,本身的發展已經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拜裡迷蘇剌自然不想同時臣服三家,所以他希望臣服大明,而擺脫滿者伯夷國,阿瑜陀耶王朝入貢。

只是這些事情,對於在大明的朱英來說,確實算不得太大。

因為大明的水師,海軍部隊,太強大了。

已經遠遠不是蒙元初期可以比擬了。

其實說起來,大明的水師的強大,很蒙元有著不可忽視的關係。

蒙元未佔領南宋時,就因為沒有水軍而吃了很多虧。

南宋嘉熙二年,蒙元至湖北作戰,擅長水戰的蒙將解誠設計,繳獲了宋軍千艘戰艦。

蒙軍隨即以這千艘戰艦為核心,構築了自己的第一支水軍。

這是蒙元水軍初始。

前宋雖然腐朽。

但是在水軍上的實力還是不容忽視,蒙古這才剛開始玩水軍,怎麼能跟宋朝比。

此時尚未登上大汗之位的忽必烈正親自參與著對宋戰爭。

宋軍孱弱,天下聞名,本以為能很快結束戰鬥的忽必烈卻在宋軍的水軍、火炮、堅城之下吃盡了苦頭。

親歷戰爭的忽必烈對於南宋為何難以拿下的原因非常清楚。

於是,忽必烈登上大汗之位之後,更加重視水軍的建設,原本就發展較快的蒙古水軍,從此更是進入了快車道。

開始了蒙古水軍開始了喪心病狂,壕無人性的瘋狂建設階段。

先是長於水軍的降將劉整奉命建設水軍,要求建設戰船五千艘,精通水戰的水兵七萬人。

過了兩年忽必烈又召集人手在漢水流域修建戰船兩千艘,訓練水軍五萬人。

就這忽必烈還是感覺不夠,繼續瘋狂造船。

此時,聚集在襄陽前線的蒙古水軍已經高達十六萬人,戰船數量更是過萬。

吞併南宋的蒙古大軍,又俘獲了大量的戰船。

到這個時候,蒙元海軍已經是天下無敵了。

這就有了打倭國,安南,占城,爪哇等一一系列沿海,海島國家的後續。

最有意思的是,忽必烈海軍這麼強大,最後卻一個都沒能打下來,反而是讓大量的蒙古精銳死傷慘重,為蒙元的衰弱下了亡國的根基。

打倭國吧,運氣不好,打東南亞這些陸地,海島國家吧,水土不服。

倭國確實沒辦法,兩次神風讓蒙古損失慘重,都不敢來第三次了。

比起東南亞的這些小國,倭國顯然也要強大許多,畢竟他們從唐朝開始,一直就在向中原學習,也有統一完善的政權體系。

可為什麼連東南亞這些小國,紙面資料這般強大的蒙古軍,怎麼還是連線失敗呢。

這最大的原因,自然是蒙古軍並不擅長在熱帶作戰。

蒙古族是一個遊牧民族,他們來自亞洲東北部的蒙古高原。

後世蒙古高原的氣候型別主要是溫帶沙漠氣候、溫帶草原氣候和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但蒙古帝國時期地球正處於一個寒冷期。

蒙古高原大部分地區都是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來自亞寒帶地區的蒙古人可以依靠騎兵的優勢征服同樣氣候寒冷的西伯利亞地區,但無法適應熱帶地區酷熱的氣候。

成吉思汗西征印度到印度河流域就因為無法忍受酷熱而班師,蒙哥汗在四川遭受失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夏季四川盆地氣候酷熱導致蒙古騎兵戰鬥力嚴重下降。

四川的夏天,那就是個火爐子啊,蒙古軍都熱得吐舌頭了,那時候又沒空調,就這還打個錘子。

在蒙古汗國時期,作為遊牧民族政權的蒙古汗國戰爭成本很低,騎兵靠攜帶乾糧作戰,補給基本上依靠掠奪。

但在逐漸完成對中原的統一後,蒙元帝國統治者忽必烈不得不考慮中原人民承受能力,而蒙古人在當時是一個人口極少的少數民族,進入中原的蒙古人甚至有可能不到百萬人。

他們所面對的是七千多萬人口的漢族,曾經在草原搞的那一套,肯定是行不通了。

其實就蒙元統治時期,真正負責管轄的,大多數都是漢人。

哪怕是蒙元朝廷,漢臣的數目也是非常之多。

忽必烈在海上四處征戰,四處失敗,這就讓忽必烈痛定思痛,想起當初打南宋的時候,這就越發瘋狂的對海軍產生執著。

在哪裡跌倒,就在哪裡爬起來。

哪怕是忽必烈最後去世了,蒙元一直沿襲忽必烈的政策,在對海軍上扶持力度向來很大。

大明能夠擁有如今世界第一水師,這跟蒙元近百年大力發展海軍有著很大的關係。

只不過在忽必烈去世後,蒙元內部腐朽,各地起義軍紛紛攘攘,整個中原地區亂成一團,哪怕一直在發展海軍,卻也沒有再次對外進行征伐。

但百年的發展,水師的強大是毋容置疑的。

當然,這對於東南亞國家來說,並沒有太大的意義。

不管是在蒙元初期,還是在如今的大明時期,海面上的戰爭,他們就從來沒贏過,一直都是被碾壓的狀態。

大明皇宮裡。

黃觀正在向朱英彙報。

“殿下,現在臣已經選出了名單總計一百零八人,這些學子們往往在學院裡,是經常犯事的刺頭.”

“各地學院已經在明令上將他們進行開除通報,訊息我們控制在小的範圍內,學子們對於這個事情,都比較看得開,大部分原本就是家中次子.”

朱英點頭道:“讓學院和官府幫他們宣揚一下名聲,不要直接送到占城去,最好是在大明加入,然後由幫派送過去.”

黃觀微微躬身:“臣明白.”

占城幫派林立,已經有了後世古惑仔的既視感。

而未來的占城,勢必要納入到大明的直接統治範圍內,成為大明的糧倉。

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應對小冰河時期帶來的災害,讓更多的大明百姓從而活下來。

雖說這跟現在的朱英關係不大,可也要為未來的大明考慮。

臥底計劃,由此出爐。

“看來黃愛卿對於水滸傳,還是非常喜歡的呀.”

正事聊完,朱英笑著說道。

如今大明的經濟繁榮了,因此百姓們的精神娛樂文化也隨之提高,水滸在市面上非常受到歡迎,基本上大多數的茶館都會請說書先生來講這個話本。

黃觀回道:“不僅是臣喜歡,那些學子們也非常喜歡.”

對於臥底來說,信念也是非常關鍵的一環。

接下來朱英跟黃觀就聊一些關於六部的事情。

黃觀很是聰慧,而且品性也相當過關,朱英會時常拉著黃觀聊天,傳輸來自於後世的政策,方法,策略。

對比朱英來,其實黃觀更加熟悉大明的官場情況,朱英的位置太高了,很多東西很難親眼看到,前世也沒混過官場,這就需要一個人來幫忙把一些細節上的制度規矩進行完善。

詹士府的主要職責在於輔佐,這也算是黃觀的本職工作。

並且現在黃觀已經兼任東宮伴讀,也就是小文承的老師。

朱英在演講,洗腦這方面,還是有很多心得,但教書育人的話,就有些差了。

反正黃觀是個六邊形戰士,有什麼麻煩事直接塞給他就行了,基本上都能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聊完六部,又聊到當今的蒸汽機,燧發槍的設計。

燧發槍現在已經能手搓出來,朱英手裡的短管燧發槍,就是最好的樣本。

只是造價昂貴,時間太長,燧石太少且不穩定。

“臣最近觀摩科研司的製造,也設計了一款蒸汽機出來,比之之前的效果上好了許多,可是依舊達不到殿下說的那種.”

“臣計算了一番,目前已經可以作為蒸汽鐵甲船使用,但是航行的距離太短,消耗的石炭太大,如果上海行駛的話,哪怕是滿載石炭,也夠僅僅航行十日不到,實際上可能更短.”

說到科研司,黃觀便講述了一下自己最近的成果。

朱英還沒反應過來,說道:“這是冷凝的問題,如果有”

朱英突然愣住了,轉頭看向黃觀,不由問道:“你是說,你已經把蒸汽機給做出來了?”

“這等重要的事情,為什麼科研司沒有彙報過來.”

黃觀眼神中帶著幾分疑惑:“我是按照殿下講述的方案,而後製作而成啊.”

朱英忽然懂了。

黃觀在科研司,肯定是說那設計圖是自己搞的,然後科研司認為自己已經知道了,所以就沒有上報。

“快,帶我去看看.”

朱英此刻沒了以往的平靜,神色較為激動,起身對黃觀催促道。

黃觀顯然沒意識到,蒸汽機的出現是具有多麼劃時代的意義。

他只是在先前,把殿下說的那些東西理解之後,整合起來,然後對蒸汽機按照殿下說的方式,進行了一番改良。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都是太孫殿下教的呀。

臣子負責把殿下的吩咐,具體實施到位,這難道不是臣子應該做的事情嗎。

朱英也是懵逼了。

他講述了個啥?

他確實是講述了蒸汽機,不過是按照自己後世淺薄的一些理解,七零八碎的說了個似是而非。

什麼熱氣散失,保溫,氣缸的往復式活塞運動。

然後帶動齒輪。

然後說了下氣閥這些。

總而言之就是石炭燃燒後,把水燒開,去對蒸汽保溫,那些管道也要保溫,這樣才能讓蒸汽的力度最大化,減少蒸汽的熱氣散失。

憑藉著這些七零八碎的講述,黃觀就把蒸汽機,給造出來了?

還理論上能夠驅動鐵甲船航行?

還實際上可能不到十天?

朱英此刻都有些不敢相信。

“郭忠,備龍輦,出發科研司!”

朱英這次等不及了,直接龍輦開路。

很快,龍輦直接到了乾清宮的門口,朱英從乾清宮後門直接進去。

這個時候的老爺子,正在華蓋殿批次奏章,從禮制上來說,朱元璋沒在的時候,他這個太孫無法私自進入乾清宮。

只不過爺孫倆,好像從來都沒在乎過這些。

乾清宮的宦官宮女們見到太孫闖入,也沒有絲毫的意外,恭敬行禮。

“走,上來啊.”

朱英幾步上了龍輦,對黃觀催促道。

“這臣不可上.”

這可是龍輦,他黃觀如何能上,上去豈不是僭越嗎。

“廢什麼話,趕緊的.”

朱英沒好氣的說道。

黃觀見此,也只能強著膽子上了。

“你真的把蒸汽機給造出來了?”

上了龍輦,朱英的心情也平復了下來,對黃觀再三確認道。

黃觀也沒想到太孫如此重視,回道:“如果是殿下說的那種,當是已經造出來了.”

朱英轉頭對前面駕車的侍衛吩咐道:“再快點,通知禁衛開道,我要立即到科研司.”

駕車的侍衛當即大喝:“太孫令旨,禁衛開道,前往科研司!”

隨著侍衛的大喊,遠處的侍衛也高聲傳遞。

聲音自然是比馬車快的。

那奉天門的值守,遠遠看到龍輦過來,快速的開啟城門,而後大喊傳遞太孫令旨。

在午門的左右,是隨時都有緹騎準備的。

聽著喊聲,侍衛當即上馬,為龍輦開道。

科研司在城郊軍營旁。

因此朱英要過去的話,最快當然是走正陽大道。

正陽大道發展到現在,跟從前最開始時已經有了很大變化。

三十丈總共被分為三條道。

中間的叫做御道。

顧名思義就是皇帝行走的地方。

其寬度以中線劃分,總計六丈,地面鋪設石磚。

除開六百里,八百里加急,亦或是皇權特許,其他人走上御道,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再就是禁衛道。

這條道只有一丈五尺寬,負責值守的禁衛巡邏行走。

其中關鍵的作用是保護御道。

在禁衛道外側,有著一排排石柱,用大紅色麻繩連線,但凡逾越,就享受一趟牢獄之災。

再外就是車馬道了,各寬三丈,貨物運輸就是走這條道上。

剩下的就是民行道,左右各寬七丈五尺。

民行道內側靠近車馬道的地方,同樣是有石柱連線,這是為了防止百姓被車馬誤撞。

實際上這很難,因為即便是車馬道,入了正陽門,那也是限速行駛,在正陽大道上飆車,可是違法行為,少說牢裡都要待上數月。

所以百姓是不可能越過車馬道,禁衛道,而去到御道上。

如果有這樣的人,那就不是無意,而是故意在挑釁皇權的威嚴。

自從正陽大道建立以來,至目前還未發生過這樣的事情。

當然,這也跟禁衛道上十二個時辰都有人把守的緣故。

南京有不夜城的說法,是以禁衛道上的禁衛同樣是三班倒。

每班四個時辰,也就是後世八小時。

從承天門前的正陽廣場到正陽門下,總計有三里地,自然不可能中間完全斷開。

因此朱英設下十字路口。

每過三百米,由禁衛負責,有兩丈寬的道路留給百姓穿行。

這就跟後世的紅綠燈一個意思,只是這裡由人工充當紅綠燈。

“傳令,禁嚴!”

在朱英還沒有出來前,一聲聲大喝聲不斷響起。

正陽大道實行戒嚴,按照規矩,車馬道上的車輛都要被禁止行駛,原地等待。

傳令官都是大嗓門,嗓門不大,也幹不了這個事情。

原本行走的百姓們也停了下來,下意識的看向承天門的方向。

熱鬧沸騰的正陽大道兩側,此刻突然變得安靜起來,行人們哪怕是說話的時候,都是輕聲附耳,似乎在害怕擔心驚擾。

“這是怎麼回事,怎麼突然就戒嚴了,難道是有什麼大事發生嗎?”

許多外來商人,百姓,有些莫名其妙,完全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只能是向旁邊的人小聲詢問。

畢竟大多數時候,很少會發生戒嚴的情況。

一般的皇室成員也沒有資格走御道,而朱元璋和朱英爺孫倆出宮,正常情況下都是便服出行,而非大張旗鼓。

“噓,禁聲,御道戒嚴,自然只有陛下或太孫出行才會.”

懂的百姓說了一聲,便就對承天門那翹首以盼。

這時,在正陽廣場附近的百姓看到,承天門正門緩緩開啟。

首先出現的是一排排緹騎,這是負責護衛的禁衛騎兵。

而後一輛豪華的馬車出現。

呈現在前方的是雪白的八匹駿馬,馬車上有兩個人影,距離太遠看不真切,而其中一人大紅色長袍,見識過的就知道,這已經是陛下跟太孫的標配了。

不需要百姓們猜測龍輦上的是誰,因為在正陽廣場的所有甲士盡皆單膝跪地,高聲吶喊:“恭迎太孫殿下出行!!!”

從正陽大道的上方可以看見,百姓們一片片的跪倒在地,隨著甲士們共同吶喊:“恭迎太孫殿下出行!!!”

呼聲一陣陣的傳開,形成巨大的迴響。

哦,這該死儀式感。

朱英此刻都有些後悔了,應該便服出行的,這樣每次搞的動靜太大了。

正陽大道行走的百姓,怎麼說都有十數萬起步。

甚至很多店鋪的掌櫃,酒樓的客人,都紛紛的跑出來觀看,然後跟著一起跪拜。

黃觀坐在馬車上,感受到那巨大的聲音,是真正的震耳發聾。

他此刻腦子都有些空白了,五指緊握,隱隱發抖。

要知道,踏上龍輦,感受百姓的歡呼,這可是莫大的殊榮啊。

向來只有那些為國立下潑天大功的,才能享受這般待遇。

上次有這般待遇的臣子,還是藍玉捕魚兒海戰役大捷,得封涼國公之際。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武平止戈

淡雪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