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偽裝成從長安城來的紈絝子弟模樣,交了路引之後,興奮的進入了莘城。

和長安城的繁華相比,莘城顯得有些冷清,雖然街道兩旁也有店鋪與住宿之地,但是生意並不好。

不過楊志看著有別於長安的城池,卻格外的興奮,迫不及待帶著自己的侍衛在城中閒逛起來。

對於第一次離開長安的他來說,看什麼都是新鮮的,而且沒了楊浩與王宮條條框框的約束,楊志展現了他小孩子原本該有的天性。

“楚辛!覺得此物如何?”

楊志那些一個撥浪鼓晃了晃,發出叮叮噹噹的聲響。

“大王子!”

“嗯!”

楊志皺了皺眉。

楚辛反應過來後,連忙改口道:“公子!恕屬下直言,此物乃幼兒之玩物,於公子身份不合.”

楊志聞言有些不悅,自他記事起,就是整天的在學習,更本沒體驗過一天普通的人生活,撥浪鼓這玩意,他在長安城也見過。

只不過他若是敢玩,女嬌非得拔了他一層皮不可。

看了手中的撥浪鼓,楊志氣惱的將其放回到攤位上。

輕哼一聲道:“本公子累了,去找個客棧!”

楚辛苦笑道:“是!”

客棧這東西在齊國廣泛分佈著,一開始的用途是為官員的出行提供休息的地方,後來隨著齊國商業與流動人口的增多,慢慢的演變成民用之地。

不過齊國的客棧是國營企業,客棧的收入歸於戶部管轄。

楊志在莘城的入住的客棧就是如此。

只不過此時的客棧,卻聚集了許多十七八歲的年輕人。

楊志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些人是荊州今年的考生。

楊志算了算時間,距離今年的科舉也就不到兩個月的時間。

隨著造紙術印刷術的普及,齊國的教育有了質的飛躍。

成了每所學堂的必備之物。

而齊國的教育制度,也在這些年中發生了改變。

從原本不分年齡,不分知識掌握程度的混亂模式,演變成了,初等與中等模式。

而只有透過中等考試的學生,才有資格參與到最後的鯉魚躍龍門考試中來。

楊浩如此做是為了防止官員數量過多,畢竟他提倡的是三年義務教育。

而這三年只是起步而已,想要更進一步,剩下的除了學生的天賦,更與毅力和能力分不開。

初等學府的三年,只是為他們打下了一些基礎,做到了知識的普及。

識字算數這些技能,只要不是傻子,三年的時間總不會太差。

能夠考上中等學府便相當於有一半的機率能夠進入到科舉大軍之中。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沒上中等學府的就與科舉無緣了。

齊國的教育並沒有年齡的限制,也沒有出身限制,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自學,能夠透過科舉前的州府考試,也是能夠加入到科舉大軍中來的。

楊浩覺得這很人性化,能夠為齊國最大程度的招攬真正的人才。

只不過就目前的形勢來看,參與科舉的人,還是中等學府出來的考生。

楊浩對這種情況並不意外,齊國剛成了十幾年,想要出現頭懸梁錐刺股,自學成才的牛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客棧的大廳內,年輕的考生們熱烈的交流著學習心得,還有一些讓人頗為頭疼的問題。

尤其是討論到歷年科舉中出現的經典問題,更是眾人討論的物件。

楊志隨便點了吃食,饒有興趣的聽著這些考生們的討論。

楊志雖然年輕,但他從小接受的都是最好的教育,而且楊浩能時不時的輔導一二,這讓他在學識上已經有了很高的成就。

當聽到有人因為某一個問題而吵的臉紅脖子粗的時候,他便會露出自得的笑容。

這些題目,他在宮中已經不知道做過多少遍了,他只是一聽便知道誰對誰錯。

比如,此時難道了大多數考生的題目。

有一水池注滿水需要五個時辰,放光全部水要八個時辰,問!如同時注水和放水,多久水池會滿?這道題是某一年的科舉試題,只不過他們不知道,之所以這道題目會出現在這個世界上,完全是出於楊浩的滿滿的惡趣味。

那一年的科舉,只有極少數的考生能給出正確份答案。

楊志知道這是一道一元一次方程題,這道題有兩種解法。

一種是用方程,一種是不用方程。

聽著他們討論的半天,為說不出個所以然,少年心性的楊志便忍不住站了出來。

“諸位,可否聽我一言!”

堂中的考生見一個小屁孩打斷了自己思路,頓時有些不快。

其中一名長相清秀的考生道:“你這幼童怎的如此無禮?”

一旁的楚辛聞言,眉毛一挑,正準備教訓這人一番。

楊志輕咳咳一聲,看了他一眼。

楚莘見此只得作罷,只不過目光還是有些不善的看著那人。

眾人也不是看不清形勢之人,方才沒注意到楊志身邊的幾個彪形大漢,此時一見,便知道眼前這小鬼身份可能非同小可,頓時少了輕視之心。

因為在齊國頗有身份之家,定然是有著官身的,而大多數官宦人家,在學習上的資源遠比他們這些寒門子弟要好上許多。

“不知這位小兄弟如何稱呼,可是對此題有著自己的看法?”

一名頭帶方巾的黑臉青年,拱了拱手道。

楊志看了看此人,只覺得這傢伙不想個讀書人,到像是軍中廝殺的大漢,即便是軍中大漢,有些也沒眼前這傢伙壯碩。

心中暗道一聲,此人不去當兵有著可惜了。

便拱了拱手道:“小弟姓王名安!剛才聽諸位談論此題,某不才倒是有些想法.”

眾人聞言,都有些意外的看著楊志,露出一副難以置信的模樣。

由於缺少資源的緣故,大多數的考生都很難接觸到歷年來的科舉真題。

只有像莘城這樣的州府大城中才有可能見到一二。

此時的齊國學習氛圍純粹的多,對於大多數考生而言,他們也許回看重一個人的出身,但更讓他們的看重的是對方的學識。

聽到楊志能做出這倒題,考生們更本不在乎對方的年齡,也不在乎楊志可能尊貴的身份。

只是因為知識,讓他們把楊志當成了同道中人。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明末朕成為天下第一修士

輕詠蟬浪

吾與子房

陝北毛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