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楊浩,根本沒有閒心理會有仍這個東邊的盟友。

滅夏,滅有窮,平定新徵服領土上的各種抵抗力量早已經讓他焦頭爛額。

突然增加的領土,已經初步的暴露了這個時代的侷限性。

現在齊國的地盤太大了,根本無法完全的將這些領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人手的不足,讓大片的領土處於無政府的狀態,楊浩雖然覺得不甘心,但這就是現實,落後的交通環境,讓他有想法也施展不了。

至於分封制他也曾考慮過,不過很快就被他否決了。

在他的觀念中,華夏本土是必須統一的,至於周邊的蠻荒之地,如果今後實在統治不了,他或許會考慮將那些地方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們。

分裂本土,這根本不在他的考慮範圍之內。

為了儘可能統治這些區域,楊浩決定將大齊數萬大軍拆開,用這種分散的辦法儘量讓這些領土處在自己的實際控制之下。

至於其他的無政府之地,只能留在今後考慮。

面對大齊的入侵,各族的抵抗力量還是很頑強的,但無奈雙發的差距實在太過於巨大。

要不是齊國將兵力分散,解決掉這些麻煩只是反手之間。

但齊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過少的兵力,只能讓這些軍隊成為地方上維持治安的部隊。

那些被抵抗分子,正面打不過齊軍,只能鑽進深山老林中,找準機會就跳出來劫掠一番。

雖然劫掠失敗的次數遠大於成功的次數,但這也然齊軍苦不堪言。

楊浩得知之後,也是深感無奈。

這些叛亂分子,簡直就是自己一手製造出來的山賊。

這些人沒多少實力,但這也是他們的優勢,人少就意味著轉移靈活,消耗更少的糧食。

而如今的齊軍沒出徵一次,就耗費頗多,要是將這些山賊剿滅乾淨,還不知要耗費多少的錢糧。

無奈之下,經過同官員們商議,大齊政府頒佈了舉報與連坐制度。

對於舉報叛亂份子藏身之處的人,朝廷會給予獎勵,但如果有誰膽敢與那些人同流合汙,乃是誅殺三族的大罪。

地方軍隊最基本任務就是保證當地生產建設的順利進行,若能剿滅當地叛匪則是大功一件。

在這種賞罰制度之下,囂張了半年之久的山賊勢力,遭到了嚴重的打擊。

在齊國朝廷的物資封鎖之下,很多活不下去叛亂份子,被逼無奈只能出來向齊國官府投降,只不過等待他們的則是漫長的勞改生涯。

剩餘的一些叛亂份子,除了被迫遷移之人,其餘的經過半年的發展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條生存只路,選擇與齊國對抗到底。

解決了大部分叛亂份子,讓齊國新領土的治安環境大為改善。

各地已經逐步開始恢復生產,至於那些如同蒼蠅一般的山賊,只不過是癬疥之疾,只要這些傢伙不囂張的跳出來給當地官員惹麻煩,齊人也懶得理會他們。

在這半年之中,經過工部的初步勘探,繪製了大齊的目前的疆域地圖。

雖然這地圖簡陋無比,但楊浩根據黃河與太行山的走向,在腦海中與後世的地圖進行對照,對地圖進行了完善。

直到洪武七年夏,齊國的實際控制區域,北抵達燕山南側,南達安徽北部,西到後世陝西一帶,向佔據山東半省之地。

如此龐大的面積,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霸主。

為了管理如此龐大的地盤,楊浩對大齊疆域進行了劃分,他沒有照搬後世的省市縣這種行政單位劃分,而是採用了州府制度。

傳說大禹鑄九鼎鎮九州,但這種方式太過於粗放,楊浩直接廢除了九州劃分,將齊國疆域劃為一京五州。

長安城大片區域為京師,北方原有窮北部為幽州,有窮南部與斟灌為雲州,西部劃分為青州,秦州,荊州。

相應的,這齊國對官職也進行了完善,每州的最高行政長官為刺史,主掌地方民事,其下便是府尹,再下便是縣令。

至於鎮長與村長這種小官,則為吏,和後世封建王朝不同,小吏也是如品級的官員,只不過相對於縣令之上的官員而言,這種等級的官員,在很大程度之上很難有太大作為。

吏員的產生,大部分是大齊學府中資質最差的那些人擔任,為了彌補官員的不足,楊浩也制定了另一種制度,舉孝廉。

拿來主義,楊浩早已經用的無比純熟,舉孝廉這東西雖然看起來和才幹沒什麼太大的關係,但是對於低階官員而言,品行端正則是最為難能可貴的。

齊國如今還是小農經濟為主的農耕國家,一般而言,像村鎮一級的行政單位,很少有太過於複雜的情況發生,只要這些人保證不出現太大的亂子,按時收上稅收,不殘害百姓,就是一個合格的官員了。

人才的稀少,楊浩也不指望這些人能有什麼太大的作為。

行政上如此,軍政之上楊浩自然也會進行改革。

為了方便應對突發情況,楊浩將五州劃分為三個軍區,京師地區有御林軍,西部三州為鎮西軍,北部二州鎮北軍,三軍統領被稱為大都督,官職一品,只不過這個大都督的領兵之權只有戰時北賦予,平時的防禦由地方軍隊軍官掌控,但想要征討山賊,或者其他原因的出兵行為,必須上報兵部,等兵部審批之後才能有所行動,否則便視為犯上作亂。

為了防止武人禍國,維持自己的統治,楊浩可以說是處心積慮。

雖然沒有降低武人的地位,但是對其進行了極大的權利限制。

在中央的權利中心,楊浩也進行了更為細緻的權利劃分。

文官從上至下,北分為九品,並借鑑後世的制度,實行三省六部制。

三省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六部尚書省下屬的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每部各轄四司,共為二十四司。

三省最高長官為丞相,也就是說三省所對應則是左中右三個丞相。

中書省丞相,掌管行政,軍政,監察之權。

門下省丞相,掌管機要,負責帝王日常生活,祭祀,出行,共議國政,並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否決之權。

尚書省丞相,掌管六部,可以說是三省中權利最大之人。

為了這三省能夠相互節制,楊浩可以說是耗費了無數腦細胞才弄出這樣的制度。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這個贅婿有些兇

子莫負

大唐活著不容易

雒洲的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