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題外話,哪怕是新中國剛剛成立了以後,生產力條件也是極為有限的。

與封建時代盛世時的生產力,提高得很有限,多半都是在補課,某些地方甚至因為戰亂而缺失。

不過那時候吃鹽已經完全不是問題了。

所以我就在這裡問一句:那時候人們的日子好起來了麼?

答案是確實好起來了,但不是因為有鹽吃。

打得起抗生素,是因為國家把每一支青黴素的價格打到了3分錢以下,跟鹽收不收稅無關。

生產力發展了,才能有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是免鹽稅就能包打一切的。

因為每個人都要吃鹽,而鹽便於儲存不容易損壞,這就是天然的“人頭稅”載體。

可是鹽本身並沒有什麼稀奇的,哪怕是古代,鹽也絕對夠吃!

清朝的鹽稅佔了國稅的相當比例,那是因為統治者對治理國家一籌莫展,解決不了封建時代的頑疾,只能是“將錯就錯”,繼承前朝的政策。

這個錯,是安史之亂後,唐朝打的補丁。

一代代流傳,繼承,改進得來的。

隋朝開皇三年到安史之亂以前,是沒有鹽稅的。

也就是說,封建王朝,不收鹽稅也無妨,有開皇之治與貞觀之治兩個成功案例。

隋朝依舊滅亡了,唐朝依舊興起了,沒了鹽稅,也沒見山崩地裂,不是說非有它不可。

鹽是鹽,鹽稅是鹽稅,二者本身沒有直接關係。

劉都督辦事的思路,往往可以跳出古人的框架,透過現象看本質。

有鹽,百姓生活水平會好一些,起碼不會因為缺鹽而痛苦,但身上的負擔不會減輕多少,統治階級遲早會在別處補回來。

但,這一招可以直接毀滅世家大戶當前除了田地收成以外最大財富來源,並且贏得最廣泛的民眾支援,為統一創造輿論與民心支援。

要不然我寫它幹啥呢?

想想老硬幣楊堅為什麼開皇三年要頒佈這個法令,他是為了對付誰,很多答案都在史書的陰暗處,不會直接寫出來。

這就是為什麼劉都督是老大,其他人小弟的根本原因,思維的高度決定了群體中的地位。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索菲亞大教堂

吳禹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