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割線內是引用的文章,來圍觀一下什麼叫“歷史虛無主義”。

很多讀者對於歷史邏輯與歷史敘事缺乏基本的概念。

有時候我在寫書時查了又查,反覆提煉的資料,因為這些“毒歷史”的汙染視聽,說真話反而會被認為是假的,是在信口開河。

所以不得不掛一篇毒歷史的資料文以正視聽。

其中的荒謬自己體會,這是屬於層次比較低的。

有些高階的毒歷史文,普通讀者不太容易分辨。

——————————————————————————————————————————————

……

清承明制,清朝的稅收制度來源於明代,清初賦稅制度沿用明朝的一條鞭法,田賦與徭役合併,統一丈量土地,按畝徵銀。

即按土地每畝徵稅。

按徵收每石糧食價值換算銀兩若干,只徵銀兩,不收穀物。

徭役變為賦役,即政府將土地租給農民耕種,依據土地等級的高低徵稅,下中上三等土地依此徵收1-3分。

田賦也依據土地好壞的差異徵收稅銀。

沙鹼地、窪地、山坡及墳地每畝徵1-3分,耕地每畝2-4分,園地每畝4分。

把土地分成三種型別,每種型別又依次劃分等級,保證徵稅相對公平。

在此基礎之上清朝免除了一切苛捐雜稅以及“三餉”(遼餉、剿餉、練餉均為補貼軍餉之用)。

康熙皇帝在位時曾規定,在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後出生的人口不再繳納賦稅,這就是所謂的“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後來雍正皇帝實行攤丁入畝,取消實行了幾千年的人丁稅,即把人頭稅均攤到每畝土地中,丁銀稅從此廢除。

清朝直接向土地所有者即地主和自耕農徵收賦稅。

尤其是清代雍正年間推行“攤丁入地”政策後,土地就成了繳納農業賦稅的唯一依據。

王業鍵估計,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各種土地稅總額約為5400萬兩(其中額外附加稅約為500餘萬兩)。

據學術界關於清代耕地面積、糧食產量和物價的研究成果,估計乾隆三十一年的農業種植業產值約為億兩,因而大致可知當時土地稅(全國平均)約為土地產出的%。

在同時期的英國人眼裡,清朝老百姓的稅賦實在是輕得令人吃驚。

對大清王朝的百姓來說,朝廷的稅根本談不上過度,更談不上是負擔。

田稅一般按土地產值的幾十分之一的地稅方式來收取,國外進口稅,再加幾種對大多數人幾乎沒有影響的數目更小額稅收,平均起來,每個人向國家繳納的稅費每年總共不會超過英鎊(4先令)。

此外,清朝百姓享有的另一大優勢是他們所繳納的稅是固定的,絕不會因國家的特殊開銷而被要求額外繳稅。

唯一的例外是發生暴動(在荒年,或旱澇引起的饑荒,朝廷不能儲存充足的糧食,在大面積出現饑荒時便無法滿足饑民的要求,成千上萬的人因斷糧而對自己較富裕的鄰居採取暴力行動,但是,暴動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改朝換代)。

中國帝王體制所創造出的這些優勢在歐美日很多國家是少見的,加上朝廷對農業如此之大的鼓勵和支援,中國皇民貧困階層的生活條件肯定不會象其他國家的那樣艱苦。

因此,在中國的康熙和乾隆年代,從南到北見不到一個乞丐。

1803年,清朝的朝廷總稅收是6600萬英鎊,其中,軍費開支約5000萬英鎊,國家行政管理費用(含皇室費用開支)約200萬英鎊,朝廷歲入剩餘1400萬英鎊。

1803年的清朝中央政府朝廷官員只有1920人,少得可憐,因此,國家行政管理費用一年200萬英鎊,就足夠了。

三、晚清時期清廷的稅收收入

到晚清時期,清政府並未對土地賦稅政策作重大的改革,不過視財政所需增加一些附加稅。

由於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衝擊,整個鹹同時期田賦都難以正常徵收,至光緒年間才逐漸恢復。

據劉岳雲《光緒會計考》估計,甲午戰爭前清政府統計的田賦貨幣收入約為3100萬兩,此外仍徵收實物漕糧約250萬石,合計田賦收入約為3500萬兩。

而1887年的農業產值則為億兩。

由此計算,田賦稅率為%。

但考慮到可能在田賦徵收中的額外負擔也較嚴重,各級官吏實際徵收的田賦約為統計數的2倍以上,因而實際徵收的田賦約佔農業產值的%。

由於通貨膨脹的因素,晚清時期田賦佔農業產值的比重還低於清代前期。

當然,對租種地主土地的佃農而言,需交納佔土地產出一半的地租。

這樣,如果是出租地,則佃農得50%(包括生產成本在內),各級政府與官吏收入%(其中中央政府控制的財政收入為%),地主所得為%。

若是自耕農,可得土地產出的%(假定土地所有者即地主和自耕農繳納的賦稅是相同的,實際情況則有所不同)。

————————————————————————————————————————————————

看起來乾貨滿滿,其實全是編的,反正也沒人去核實。

如果有個系統可以讓一個人寫假文章就死的話,寫上面那個文章的人估計墳頭已經長草了。

以上文中很多資料,讀者是無法辨別真偽,更無法辨別其中敘事邏輯的隱藏部分。

但有一個鮮血淋漓的事實擺在眼前:滿清這麼牛逼,滿清百姓稅負如此之低,早就是人間天國了,怎麼滿清還會滅亡呢?當時可是幾億人盼著滿清快點掛啊!

如果有人看了這種文章,然後來質疑我書中內容裡面的所謂“邏輯破綻”,比如說:

“謝道韞這麼漂亮的女子,她家怎麼可能是壞人呢!怎麼可能剝削壓迫佃戶呢?”

“康熙乾隆盛世,百姓那麼幸福,賦稅歷朝歷代最低,天下一個乞丐也沒有,主角為什麼還要造反呢?”

“籠絡好世家就能一統天下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有什麼不好,主角為什麼還要折騰?是不是閒得慌?”

這種問題我應該怎麼去回答呢?回答這些問題就要幾萬甚至十幾萬字。

現在不僅資料是這樣,很多歷史小說也是這樣啊,用精美的文字,老辣的文筆放毒,還有一堆人追捧,例子我就不舉了。

一個很悲劇的事實是:瞎寫歷史文不會被判刑啊!甚至常常名利雙收。

這種歷史虛無主義的造謠成本是很低的,就更不要說一些“高階造謠”了。

《劍橋中國》裡面的觀點為什麼我不敢隨便拿出來用呢?因為我一直認為資料不能代表歷史,外國人是永遠不懂中國歷史的。

資料我只會批判性的使用和提煉。

好比現在那些連漢字都不認識的人,說個吉爾的中國問題專家呢!這種人說中國如何如何,能信麼?

現在的時代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

有的人整天在網上胡說八道,你不能揪住他的衣領打耳光,也沒有精力去與之爭辯。

這種人,這種書,充實著網路,就連起點也不乏效仿者(懂的都懂,我就是不說是誰)。

所以說你們不要怪我總是說一些廢話,或者我換個問法:你是希望腦子清醒自己做判斷,還是被別人當個傻x一樣牽著鼻子走?你會不會一直都是被別人惡意牽著鼻子走,然後一點感覺都沒有呢?

靜下心來問一下自己這個問題,腦子會降溫。

現在這本書存稿很多,按時傳送,我隨便嘮叨什麼都不影響更新。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神明幻想史

白雲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