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5章戴罪羔羊?

二更時分。

許遵帶著一絲醉意回到家裡,見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全都來到門口,稍感歉意道:“你們都還沒有睡啊!”

“爹爹沒有回來,兒怎敢睡.”

許凌霄趕忙說道。

到底這許遵年紀不小,他這晚上不歸,家裡人都還是有些擔心的。

來到廳堂,穆珍趕緊給許遵倒上一杯熱茶。

許芷倩略顯擔心道:“爹爹,你這歲數,晚上還是少出去喝酒,可莫傷了身子.”

“我也不想去應酬,這不..”

許遵突然瞧了眼一旁的張斐,“這不都怪你丈夫麼.”

張斐愣了下,才反應過來道:“是因為河東百姓上訴一事麼?”

“還能是什麼事.”

許遵苦笑一聲,嘆道:“今兒想請我喝酒的人,都快從南門排到北門了.”

張斐笑道:“這麼誇張嗎?”

“你還笑?”

許遵沒好氣地瞪他一眼,其實他也不喜歡應酬,實在是這回很多老友都出面約他,又道:“這回的事,還真是不同於以往,以往你就是再鬧騰,也少人來找我打探訊息,因為他們也知道我的性格,但這回人人都厚著臉皮來找我,讓我勸勸你,要以大局為重,可不能瞎折騰.”

許芷倩小聲嘀咕道:“百姓有冤,還不能申訴麼?”

許遵無奈地瞧了眼許芷倩,倒也沒有說什麼,又向張斐道:“張三,我倒是無意干預你的職務,我只是想將朝中的情況告訴你,至於你怎麼處理,那是你們最高皇庭的事.”

張斐笑著點點頭道:“我知道.”

以前張斐再這麼折騰,也就是涉及到大家的利益之爭,多交一點稅,少乾點違法的事,也就這麼回事。

而且,張斐往往是佔據道德制高點,是符合儒家思想,還能贏得不少人支援。

但這回可不一樣,這回是要命啊!

甚至涉及到國家的存亡。

所以,這回不管是革新派,保守派,是忠臣,還是奸臣,都對此感到非常擔憂。

因為這事落到張斐手裡,就沒法去控制,故此他們才放下身段去找許遵,打探一下訊息,這明示暗示,一定要讓張斐知曉其中利害關係。

許遵是知道張斐與趙頊的關係,這事要沒有皇帝點頭,他也不敢折騰這一出。

而且,關於這方面,張斐其實比他更加擅長,所以他只是將這情況告知張斐。

就是朝中絕大多數大臣,對此都非常擔憂。

但其實也僅限於朝中。

由於這些百姓是公開訴訟,並且還請了法援署,所以訊息很快就傳開了,並且立刻引發熱議,而氛圍卻跟朝中完全相反。

這道理也很簡單,現在訴訟的是百姓,是受到遼國蠻橫對待的百姓,是更能激發百姓的共情,但是身為大臣,肯定還是要以全域性為重,比如說,富弼對此其實也很憤怒,但他也不認為現在是跟遼國撕破臉的好時機。

可不管是酒樓的酒保,還是年輕的書生,都在抱怨遼國太蠻橫無理,因為這已經不是一次兩次,是次次如此。

聽著就生氣,就憤怒。

但他們對朝廷已經不抱希望,因為回回都是如此,這回又能有什麼區別?

所以,他們現在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於大庭長身上,渴望大庭長能給他們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大庭長的存在也是與以往最大的不同。

但張斐只是放出訊息,涉及到人數過多,且案件比較複雜,最高皇庭還需要收集更多證據,才能做出判斷。

暫時還沒有決定要審,但也沒有說要駁回。

最高皇庭。

“既然趙相公已經駁回,你又何必再攬禍上身.”

司馬光面色嚴肅道:“如果只是單純的司法案件,我是決計不會來過問的,但這個案件,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案件,是會影響到公檢法。

因為不管你怎麼判,你的判決,是決定不了此事的走向,這必須是朝廷決定,必須是由官家來決定。

如果你判了,但是最終卻無法執行,這一定影響到你大庭長的權威。

還有,萬一你的判決影響到朝廷的談判,甚至於你沒有影響到,但是那邊談判卻出現不利於我朝的情況,也會有人將此番過錯,算在你身上。

現在情況於我朝非常不利,正缺一個替罪羔羊啊!”

他雖然不支援跟遼國撕破臉,但他來找張斐,還真不是想影響張斐的判決,只是他知道,張斐的判決在此事上面是沒有卵用的,他是純粹幫張斐分析其中利害關係。

你不管怎麼判,你都無法決定整件事的走向,只會令自己的權威受損,只會惹禍上身。

如果真的要割地,總得找一個背鍋的,你這一杆子插進來,你肯定就是第一人選。

這種事在宋朝發生過很多回,但以往背鍋的全都是外交時辰,司馬光對此非常擔心。

張斐點點頭道:“多謝司馬學士關心,但是我所想的,與司馬學士所看到的,或許有些不一樣.”

司馬光詫異道:“不一樣?什麼不一樣?”

張斐道:“司馬學士和大多數人一樣,看到的是外交,是國與國的關係,但我看到的是那些百姓的利益。

是,我決定不了外交方面,但是我能判定,百姓是否應該得到賠償。

正如趙相公在駁回的理由上說到,這是屬於外交事宜,不歸皇庭管。

外交的確不歸皇庭,但是因外交而導致百姓蒙受巨大的損失,那我認為朝廷必須對這些百姓負責,他們無緣無故丟了土地,但是得不到任何賠償,這簡直就是有辱司法,有辱法制之法的理念.”

司馬光一怔,“哦,你是想幫助那些百姓得到賠償?”

“當然.”

張斐道:“至少從目前的證據來看,他們應該獲得賠償.”

司馬光聽得連連點頭,“這倒是應該賠償.”

說話時,他帶著一絲狐疑地瞄了一眼張斐,又道:“這樣吧,我建議朝廷先賠償給那些百姓,你這邊就別折騰,到底韓大夫還在幽州與遼使談判,你就別節外生枝.”

張斐遲疑片刻,道:“司馬學士,你是知道我的,我只是看上去放蕩不羈,其實我是最守規矩的!”

“我是很瞭解你,你是最懂規矩的,但不是最守規矩的.”

司馬光打斷了他的話,呵呵兩聲:“這種事別說百姓,就連我都想不到,還能跑到皇庭去訴訟,我之前都懷疑,河東那些百姓都是長著翅膀飛過來的。

只有你想得出這種辦法,因為只有你最懂這公檢法是如何運作的.”

“.?”

“你怎麼不說了,你不是很能說嗎?”司馬光哼道。

張斐很是委屈道:“我還以為司馬學士是來關心我的,原來是來試探我的.”

“這還用試探嗎?”

司馬光怒噴一句,又道:“我要不是關心你,我何必來此趟這渾水.”

說到這裡,他又低聲道:“你要知道一點,這事不是哪一個人可以決定的,如果要做這個決定,那定會有無數隻手拉著他。

而藉此事出頭的,也必然是會成為替罪羔羊。

趙相公鐵面無私,但他在此事上面,也是選擇明哲保身.”

這也不是一回兩回,時至今日,他也摸清楚張斐的套路,此事絕不可能這麼簡單。

但是他認為,這事就連皇帝都無法一個人做主,因為這涉及到太多太多方面,一旦出錯,那誰也保不住你。

張斐聽他語氣真摯,心中稍稍有些感動,到底這話一般是不能說的。

神色一變,自信地笑道:“其實我一直都明白這個道理.”

司馬光稍稍皺眉,道:“所以你還是決定這麼做.”

張斐笑道:“我只是決定保留這一個選項,至於用不用,那不是我要考慮的.”

戶部。

“喲!是大庭長來了,稀客,真是稀客啊!”

王安石站起身來,拱手笑道。

“王學士可真是折煞我也.”

張斐趕緊拱手回得一禮,旋即又苦笑道:“王學士,你還是叫我張三吧,我聽著也順耳一些.”

“不敢.”

王安石道:“倒不是說懼怕你大庭長的權威,而是如今要是叫得太親近,這會惹禍上身的.”

張斐撇了下嘴道:“人家司馬學士還去關心過我,哪像王學士你,對我是敬而遠之,可真是太不講義氣了.”

王安石哼道:“他去找你,那是因為他只是看透你將那些百姓送到京城來告狀,而未有看透你下一步.”

張斐問道:“王學士看透了?”

王安石道:“你不是與我說過麼,要開始激發百姓對遼國的憤怒,庭審無疑最好的宣傳,你肯定是看著局勢去的.”

張斐當即尬笑幾聲。

王安石又正色道:“但此中危險還是有的呀.”

張斐點點頭道:“所以我才來這裡問問,準備的這麼樣,這要是打輸了,對每個人都是有危險的.”

王安石道:“但我認為這不是最佳的時機,至少也得等到我們消滅西夏,獲得河套馬場,才有能力與遼國一決雌雄.”

他是有自己的戰略路線,就是集中主力先滅西夏,對遼國是儘量拖延,中間吃點虧也無妨,因為雙線作戰的成本實在是太大了,而且勝算不高。

如今這情況在他看來,可能會演變成兩頭不著岸。

“這當然是最理想的.”

張斐點點頭道:“但是這事,王學士知道,我知道,遼國也知道,所以現在不是我們在挑釁,也不是我們想打,而是遼國在行動,我們必須要確保,自己不被打.”

王安石不禁嘆了口氣,點點頭道:“所以現在吉甫是天天在外面跑,只能是我來幫他看著這戶部.”

張斐道:“現在情況怎麼樣?”

王安石道:“目前還算是比較順利,河北各重鎮的糧倉都已經存滿,而且火器也加緊生產。

到底之前內藏庫存下不少錢,暫時還不覺吃力。

而且根據三司那邊的統計,朝廷這錢主要是花在糧食和煤鐵上面,更多是用於糧食購買和運輸。

大量的稅幣流入到地主手裡,而地主不同於商人,在三大解庫鋪提高儲存利息後,他們便稅幣又存入解庫鋪,亦或者直接購買國家債務,暫時稅幣價格並未受到影響。

但問題依舊存在,就是遼軍佔盡地理優勢,從幽州出兵,便是一馬平川,同時他們擁有大量的騎兵,光憑火器也不一定防得住,真打起來,還得看河北禁軍的戰鬥力.”

為什麼他渴望等到消滅西夏,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因為他知道大宋最能打的軍隊全在西北,包括騎兵精銳,他對河北禁軍還是沒有太多信心,雖然早就開始整頓,但到底這麼多年沒有打過仗,誰知道能不能打得贏。

而河北平原一馬平川,非常有利於騎兵作戰,火器也彌補不了這一點,必須得依靠士兵的戰鬥,得依靠戰馬。

這也是為什麼他想興馬政,以及他堅持東流的原因,河北本就沒有什麼天險,還將河道改了,那簡直是為遼國創造進攻環境。

而這就是大宋戰略困境。

張斐卻是樂觀道:“我大宋已經是脫胎換骨,而遼國也不是蕭太后時期的遼國,我不能將自己想得太弱,更沒有必要將對方想得太強.”

王安石道:“但你似乎對此過於樂觀.”

張斐道:“不是我過於樂觀,而是我認為此戰不可避免,就不如去樂觀面對,做足準備.”

王安石微微一笑,道:“對了,你來戶部有什麼事?”

張斐道:“哦,我來拿河東地界的稅目賬本,順便再問問,準備的怎麼樣.”

然而,事實也正如張斐所料的那般,由於韓維沒有提到歲幣,這讓遼國看破宋朝只是虛張聲勢,反手就是一個超級加倍,指責宋朝違背澶淵之盟。

其理由就在於,宋朝在雄州、涿州正在加緊修建防禦工事,要求宋朝立刻拆除。

這更是韓維無言以對。

他又不能指責對方違背澶淵之盟,因為他是有皇命在身,而事實上宋朝確實是修了,尤其是最近修了很多,這也的確違反了澶淵之盟。

其實這條例對宋朝非常不利,因為遼國主要是騎兵,而宋朝是步兵,沿邊城市不修堡壘,當然是宋朝吃虧。

韓維在這事上面非常謹慎,皇帝不讓說,他就堅決不說,他知道這種事最容易背鍋,於是他趕緊寫信給送皇帝。

這要我怎麼說?

這一封信,無疑大宋官員們的臉上,正反抽了兩耳光,你們要求不拿澶淵之盟說事,可如今遼國拿出來說,那怎麼辦?

從外交上看,宋朝是愈發被動,現在再指責遼國違反澶淵之盟,萬一遼國真答應以從河東地界退兵,換取你拆掉那些堡壘,你是拆還是不拆?

那河東地界,遼國輕易就能夠佔領,根本就防不住,佔與不佔,只是一個名義上的問題,可你要拆掉堡壘,那就是將性命都交出去。

史書上總是記載著宋朝外交使臣多麼厲害,但其實在外交方面,遼國是要勝於大宋的,不然的話,遼國也不可能每回都能透過外交佔到便宜。

雖然武力是一方面,但戰略目光同樣也重要。

尤其是最後宋徽宗時期,遼國的外交策略是非常正確的,就是聯宋抗金,其實宋朝當時要給遼國支援,自己是可以躲在後面遙控的,但是宋朝的外交戰略,簡直就是一塌糊塗。

這回也不例外。

原本是去指責遼國的,但結果弄得自己這麼被動。

早知道,就還不如不去。

面對遼國給予的壓力,朝堂上是迴歸沉默。

其實沉默就代表著妥協,只是他們不敢說出來而已。

最終還是富弼想到一個辦法,也就是說,讓遼國遵循證據,承認那些領土是屬於大宋的,以此來換取宋朝拆掉雄州的那些防禦工事。

遼國可能答應從爭議地區撤兵,但不可能答應承認那些土地是宋朝的。

但這也只能是拖延之術。

可就在這時,最高皇庭突然宣佈,經過多日的證據查證,最高皇庭決定將開庭審理河東百姓土地訴訟案。

此訊息如此突然,群臣是震驚不已,之前他們眼看張斐遲遲未決定開庭審理,以為張斐知曉其中的利害關係,稍稍放心一些。

哪裡想得到,張斐突然決定要審理此案,事先可是沒有一點風放出來。

能夠阻止張斐的,只有皇帝。

因為政事堂是無法干預司法的。

但問題是,遼國剛剛給他們兩巴掌,這時候跑去跟皇帝說,制止大庭長,這又顯得太過軟弱。

關鍵,此訊息一出,民間百姓是歡欣鼓舞,終於來個能夠做主的,年輕書生們也是奮筆疾書,在報刊上發表支援大庭長的文章。

因為他們都知道,這樁官司的唯一的問題,就在於開審與否,只要開審,百姓多半是會勝訴的。

這麼一來,大臣們就更加不敢開口,這要傳出去,百姓不得堵在他家門口罵。

他們只能退而求其次,要求閉門審理。

但是張斐認為這是民事訴訟案,決定公開審理,並且連日期都定了下來,就在下個休息日,距離今日也就三天功夫。

這可將大臣們給氣笑了。

這小子真是油鹽不進,你審,你審,你要能夠讓遼國賠償,老子將頭剁下來給你當椅子坐,公檢法就是老子下輩子的信條,誰特麼說公檢法半句不是,我跟他拼命。

也有一些大臣,匿名發表文章攻擊張斐,認為張斐只是表現欲強,譁眾取寵,趁機炒作自己,但實際上沒有卵用,被告方都不可能參加這一次庭審,這不過是咱們的自娛自樂。

有意思嗎?

只會給國家添亂。

不得不承認,這種說法,也贏得不少人的認同。

到底被告方都不參加,你開審,有什麼意義?

但是對於百姓而言,這恰恰就是他們對大庭長的期待。

以前張斐告朝廷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認為他是在作死。

事實又如何?

如這種情況,一次又一次的發生。

誰說大庭長就治不了遼國。

當開審之日,張斐首次以大庭長身份出現在皇庭時,外面頓時響起整齊劃一高呼聲。

“大庭長!”

“大庭長!”

百姓激動地是振臂高呼。

坐在堂內的趙頊,聽到這歡呼聲,內心稍稍有些失落,這歡呼聲本也可以屬於他,但他也知道,他不可能這麼做,暫時也做不到。

正如司馬光所言,一旦他決定這麼做,將會有無數隻手拉住他,到底宋遼和平八十多年,這裡面涉及到太多人的利益,一旦開戰,生死未卜。

大庭長的判決,是可以被他否定的,甚至可以演變成一場鬧劇,但是他一旦開口,那就是再無回頭路可走。

其實張斐就是先幫他扛下所有的壓力,讓他能夠更從容的抉擇。

所以,院內坐著大臣們對此是嗤之以鼻,人人都認為張斐是在譁眾取寵。

你審得是爽,但卻是天下人陪著你承擔這一切的後果,你可真是一個大大的忠臣啊!

過得好一會兒,直到張斐落槌,外面才漸漸安靜下來。

待時辰將到,一個官員站起身來,宣讀此次審判的案件。

旋即,張斐宣第一批證人出庭作證。

一共上來五人。

張斐先是讓他們自報姓名,哪裡人士。

他們五人都是河東天池附近的百姓。

天池也是此番交涉中,主要爭論的地區。

張斐低頭看了眼文案,道:“根據你們的訴狀,大概是在四個月前,也就是今年的三月二十六,契丹人霸佔了你們的土地?”

其中一個名叫陳旭的年輕人道:“是的.”

張斐道:“他們是如何霸佔你們的土地?”

陳旭激動道:“那天上午,突然來了好幾十契丹人,他們騎著馬,將我們的村子突然圍住,說這地是屬於他們遼國的,限我們在三天之內搬離這裡,並且走的時候,還將我們的農具都給收走,就連田地全部毀掉,那可是我們剛剛種下的苗啊!”

說到後面,他是眼含熱淚,旁邊四人也是默默的抹著眼角,說到底這田地,那就是他們農民的命啊。

外面也是一陣叫罵聲。

這真是欺人太甚。

“肅靜!”

張斐狠狠一敲槌,又向陳旭問道:“你們是否有憑證,可以證明,那些土地是屬於你們的.”

“當然有.”

陳旭直點頭道:“我們是有地契,我們家已經在那裡耕種二三十年之久.”

代表他們的法援署王回站起身來,“大庭長,我們不光是有地契,我們還查到當時朝廷的公文,正是韓琦喊相公在皇佑五年,親自下令招募他們去天池耕種,並且許諾,他們只需耕種兩年,便可發放地契給他們。

所以他們五人是在至和元年得到官府給予的地契.”

張斐道:“呈上.”

“是.”

證據呈上後,張斐倒是沒有助手,而是自己一一看過之後,又向陳旭他們問道:“當時可否有衙差或者士兵來保護你們?”

“沒有。

一個都沒有.”

陳旭又道:“當地本是有巡檢的,可是他們見到遼人來了,跑的比我們還快.”

噓聲四起。

坐在裡面的大臣,都是低著頭,撓著腦門。

其實他們也已經習慣了。

在皇庭之上,朝廷是毫無尊嚴可言。

太實誠了,什麼話都說。

正當這時,又聽得一人高呼道:“皇家警察!”

頓時又引來眾人齊聲高呼:“皇家警察!”

這也對於舊制度的一種嘲諷。

庭警本來是要舉牌了,一聽這話,立刻放下,給我繼續喊。

直到張斐用詢問的目光望著他們時,他們才將牌子舉起。

肅靜!

等到外面安靜後,張斐繼續問道:“你們家在那裡耕種二三十餘年?”

“是的.”

“在這期間,可有發生過類似的事.”

“有的。

有的。

這些年來,一直都有契丹人來侵佔咱們的田地,說那些田地就是他們的,還打死咱們好些人,光我知道的,他們殺了咱們十多個人,有士兵,也有普通百姓。

但這回可不一樣,這回他們可派了好些人過來,將我們全部趕了出去.”

“那之前發生這種事,當地官府又是如何應對的?”

“這咱就不知道了,最後可能也是不了了之吧.”

外面的百姓聽得頓時血壓飆升。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末漢初之劉邦的釣魚竿

西蘭花炒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