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這商稅計劃,張斐是很早很早就跟趙頊商定,但從未跟王安石提及過,因為當時王安石根本不會聽他的,他有自己的一整套理念。

也就是理財。

倒不是說王安石就是錯的,只不過他知道增稅是非常難得,關鍵還不一定收得上,如果收得上,可能是一個更糟糕的結果。

稅吏肯定會往死里弄,又會引發極大的民怨,這就給保守派提供藉口。

王安石是既不敢跟權貴、士紳較勁,又不敢去增稅。

只能是理財,拐著彎將錢收上來。

但是,稅收始終是財政的重心。

一個國家財政基礎,就是稅收,無論你怎麼去變。

而如今公檢法配上稅務司,這配套體系已經非常完善。

同時,王安石的權力也受到極大的限制,沒了制置二府條例司,他無法再像以前那樣去推行政策。

這也令他十分沮喪。

但是在張斐看來,時機已然成熟,於是第一次跟王安石提出這個建議。

因為最終張斐還是得透過王安石去進行商稅改革,他自身可沒有這實力。

如今六部職權已經定下,也可以說,皇帝已經決心改革官制,接下來的會議,定是商談人選問題。

官員們變得異常忙碌起來,是到處走動。

文彥博應付的疲態盡顯,今日回到御史臺來喘口氣。

屋內正在審視公文的蔣之奇,見文彥博來了,立刻迎上前去,行得一禮。

等到文彥博坐下之後,蔣之奇突然道:“文公,下官最近發現一件事.”

文彥博問道:“什麼事?”

蔣之奇道:“文公可知,最近檢察院正在針對逃稅漏稅的行為,向皇庭進行起訴?”

文彥博點點頭,“聽說了.”

蔣之奇道:“但是這幾天下來,全都是一些富商、地主,而不涉及到任何官員,下官以為這裡面定有蹊蹺.”

文彥博瞧他一眼,道:“你的意思,官員就不能依法交稅?”

蔣之奇神情一滯,忙道:“下官並無此意,但根據下官所知,確有不少官員未有依法交稅.”

文彥博捋了捋鬍鬚,突然呵呵道:“你先別忙著彈劾,去稅務司問問,看看有多少官員在偷偷補稅的?”

蔣之奇皺下眉頭,思忖少許,“文公的意思,因為此番改制,那些官員都害怕上庭?”

“定是如此.”

文彥博點點頭道:“今年官員輪換,與以往是大不一樣,不但是要恢復六部大部分職權,同時還要撤銷許多官署,他們心裡能不慌,這時候應該儘量避免節外生枝,如今恐怕也只有你在這裡兢兢業業.”

蔣之奇頓時尷尬一笑,旋即拱手道:“文公過獎了,不過我們御史兢兢業業,不也是在爭取表現嗎?下官還是得去稅務司問問.”

文彥博呵呵道:“言之有理!言之有理!”

皇庭。

“又是完美的一天,收工.”

張斐回過頭去,向一眾見習檢控官道:“這些文案就交給你們收拾,我直接回家了.”

“是.”

一眾學生齊齊點頭。

說罷,張斐便與許芷倩往皇庭外面行去。

王回瞄了眼張斐,又小聲向周正道:“周哥,張檢控一直都這麼灑脫嗎?”

他們來檢察院也有些時日,但除了開會和打官司,平日裡還真的很難見到張斐的影子,而且張斐打完就閃,一直都是周正帶著他們。

他們可是傳統的教育出來的,就沒有見過這麼當官的,完全不遵守規矩。

周正點點頭道:“張檢控主要是負責打官司的,打完一場大官司,可能都要休息好幾日,但也偶爾跟我們開會,指出我們在庭上的不足,不過你們可別跟張檢控學,除非你們有張檢控的本事,能夠做到百戰百勝.”

一眾學生齊齊點頭。

快到大門前,見四下沒有什麼人,許芷倩才小跑兩步,追上前來,小聲道:“張三,你難道沒有發現,今年稅務司那邊並沒有控訴任何一個官員,或者朝中權貴、外戚.”

張斐笑道:“因為稅務司只要針對他們進行調查,甭管稅務司是否掌握證據,他們都會立刻補交稅和罰金.”

許芷倩道:“是因為朝中改制的事麼?”

張斐點點頭,“據說稅務司那邊已經收了幾萬貫罰金了.”

許芷倩道:“但是情節嚴重者,可是得坐牢的.”

張斐道:“他們目前還在試探,即便要逃稅,也都是算著來的,亦或者將稅嫁接給他們手下的商人,利用商人來試探稅務司的手段,今年這情況,咱們肯定是以商人為主.”

許芷倩點點頭,又問道:“但要不上庭的話,怎麼防止稅務司從中動手腳.”

稅務司不是非得上庭起訴,只有情節嚴重者,要承擔刑事責任,他們才會進行起訴的,最終由皇庭判決,到底是判他坐牢,還是允許他花錢贖罪。

如果不是很嚴重,稅務司首先是開罰單,對方認得話,就不會上皇庭,但是,對方要是不認的話,也會訴諸公堂的。

張斐道:“首先,稅收關乎稅務司的政績和稅警們的賞金,他們肯定不會懈怠的。

其次,稅警也可以透過檢察院對稅務司進行起訴,很多稅警其實是沒有職務的,他們就是衝著罰金來的,換而言之,他們是時時刻刻監督著稅務司。

最後,我們檢察院、三司也都會針對稅務司進行檢察.”

說話時,他們已經來到大門外,忽見滿天灰塵是撲面而來。

“靠!”

張斐驚呼一聲,趕緊撤過身去,擋在許芷倩身前。

忽聞後面傳來一陣“嘖嘖”聲,“不愧是咱張大珥筆,都跑到皇庭來恩恩愛愛.”

許芷倩未有看清來人,趕緊往後退,神情十分緊張。

她可太珍惜這份差事,在外面,儘量跟張斐保持距離,只要有官員在場,她一定是低著頭,默默走在後面。

但是張斐對這個聲音相當熟悉,一翻白眼,回過頭去,但見剛剛下馬的曹棟棟和馬小義,很是曖昧地瞅著他們兩個。

剛剛的塵土,也是他們帶來的。

張斐心中暗怒,孃的,弄得這烏煙瘴氣,還嚇到芷倩。

當即道:“我說衙內!總警司不在,你就這般胡來.”

曹棟棟一頭霧水道:“什麼胡來,我可就說了一句.”

張斐揮了揮手,“我問你,這塵土怎麼回事?城內的清潔,可也都是你們警署負責的,關鍵也是讓你們花錢去請人去處理,你們在搞什麼?”

曹棟棟原地一蹦,怒指張斐道:“小珥筆,你莫要冤枉人啊!”

張斐道:“小衙內,你別囂張,我告你就只需要一個轉身.”

說話時,大拇指往後一指。

馬小義趕忙上前來,“三哥,這回你可真是冤枉哥哥了,這根本不幹咱們警署的事.”

張斐道:“那關誰的事?”

“老天爺!”

馬小義手往天上一指。

張斐道:“什麼意思?”

馬小義道:“兩個多月都沒有下過雨了,灰塵能不大麼?”

許芷倩瞧了眼天空,道:“是呀!好像秋末以來,就沒有下過雨了.”

馬小義道:“可不是麼。

俺和哥哥皮糙肉厚,倒是沒啥事,小春哥那細皮嫩肉的,臉上可都乾裂了,現在門都不敢出.”

“這樣啊!”

張斐神情稍顯尷尬。

“走走走!”

沉冤得雪的曹棟棟是氣沖沖地走了過來,抱著張斐的胳膊就往裡面走,“你不是要告本衙內麼,現在去,現在轉身.”

“衙內,你可別激我.”

張斐笑道:“還就沒有我張大珥筆告不下來的.”

曹棟棟一怔,當即停住腳步,“你要告我啥?”

張斐笑道:“威脅檢控官啊.”

曹棟棟激動道:“你可別顛倒黑白,分明就是你在威脅本衙內.”

張斐道:“可大家只看到你擒住我的胳膊.”

曹棟棟趕緊鬆開來,旋即又理直氣壯道:“你去告呀!我每年可花了幾百貫,請了大珥筆,專門為我爭訟.”

“這不是巧了麼,大水衝了龍王廟.”

張斐打了個哈哈,又一手搭在曹棟棟肩膀上,小聲道:“我娘子在這裡,就不能給我一點點面子麼,是怎麼做兄弟的.”

曹棟棟頓時心領神會,道:“原來是這樣,你早說,這事咱懂.”

“懂就行.”

張斐咳得一聲,問道:“你們怎麼來了?”

馬小義忙道:“我們是專程來找三哥喝酒的.”

張斐不禁回頭看了眼許芷倩。

許芷倩立刻道:“你去吧,我先回去了.”

說真的,張斐最近打官司,都快打吐了,也想放鬆一下,點點頭道:“行吧!我讓龍五先送你回去.”

送走許芷倩後,馬小義立刻道:“三哥,上我的馬,我馱你去.”

“馱什麼馱,這麼大的塵土,走路吧,咱也不趕時間.”

“哦.”

“走路的話,這裡離飄香樓比較近.”

曹棟棟眼眸一轉道。

張斐淡淡道:“白礬樓.”

“真是沒趣.”

“對了!”張斐問道:“這兩個多月都不下雨,你們就不慌麼?”

曹棟棟錯愕道:“慌什麼?”

張斐道:“不怕發生災情嗎?”

曹棟棟道:“這有啥慌的,就是真有災,咱也沒有辦法啊!”

他們家的糧食,都夠吃好些年了。

馬小義不以為意道:“這時候本就天干,就是要下雨,可能也就幾場小雨,不一定是天災.”

“這倒也是.”

張斐點點頭,忽然想到,不對!根據歷史記載,熙寧年間是有一次大旱,王安石還因此被罷相,不會是今年吧。

糟糕,如果真是今年的話,那皇帝豈不是尷尬了!

他猛然意識到,這情況似乎有些不對。

“三哥,你咋不走了.”

馬小義忽見張斐停住了腳步,不由得好奇道。

“沒什麼,走走走!”

張斐一邊走著,一邊暗自尋思,這我要不要去跟皇帝說說,可說了又能怎麼樣,小馬說得對,這天要發難,誰也阻止不了,而且萬一要沒災,皇帝估計還會怨我?畢竟皇帝這才剛剛出來主持朝政,還是等皇帝自己察覺再說吧。

不過,我也得想辦法應對,可別連累我的計劃,一塊遭殃。

此時,趙頊正在忙於朝政,此番改制,可是他親自主持,不像以前,都是王安石、司馬光等人在幹活,他就只管聽取意見或者結果,根本就沒有關注天氣方面的問題,再者說,這秋末到年末,本來就雨少。

而如今他身邊站著的不再是王安石,而是翰林院學士王珪。

“關於樞密使一職,大學士以為王韶如何?”趙頊向王珪問道。

王珪愣了下,道:“王韶如今正在熙河開邊,是無法抽身回來的.”

趙頊遲疑少許,道:“可是朝中有人認為,王韶功勞雖大卻賞薄,而且軍權甚重,朕.”

“陛下!”

不等趙頊說完,王珪當即打斷他,“如今熙河地區尚未穩定,而且熙河拓邊,也只是西北戰略的第一步而已,這臨陣換帥,乃是戰場大忌。

官家可加封王韶職銜,以示恩賞.”

趙頊又道:“朕派一名監軍前去?”

王珪立刻道:“陛下莫不是忘記,如今已有軍事皇庭,若有人真的認為王韶生有異心,大可拿出證據,去皇庭控訴,而且熙河地區的稅賦,亦是掌握在提舉常平司手中。

陛下設立這些官署、制度,不就是為了讓統帥能夠專心作戰,不用忌憚外面流言蜚語嗎?

如果此時,陛下派一名監軍前去,只會讓王韶變得畏手畏腳,熙河拓邊只怕到此終止.”

“大學士說得是.”

趙頊輕輕拍了拍腦門,道:“朕朕都忘記之前讓人在當地建設公檢法.”

說到這裡,他突然看向王珪,“不如就由大學士來擔任樞密使?”

王珪忙道:“陛下明鑑,臣之所以支援王韶繼續留在熙河,乃是為大局考量,並非是覬覦樞密使一職,臣舉薦韓絳擔任樞密使,目前朝廷主要用兵都在西北,而韓絳近年一直在西北地區,是深知當地的情況.”

趙頊點點頭。

正當這時,藍元震突然出現在門前,“啟稟陛下,歐陽相公在一月前於青州去世了.”

“什麼?”

趙頊倏然起身,眼中滿是哀傷。

很快,趙頊就下達聖令,公佈歐陽修去世的訊息,輟朝三日,賜歐陽修諡號“文忠”。

但朝中大多數官員,對此表現的很冷淡,趁著這機會,他們還在想辦法爭奪官職。

只能歐陽修這嘴炮,得罪了太多太多人。

唯有富弼、韓琦、文彥博、司馬光他們聚在一起,懷念歐陽修,並且為他寫文章、悼詞。

而在接下來幾場重要會議,全都是在商討的二府三司六部的人選問題。

革新派和保守派也展開激烈的交鋒。

但爭得並不是六部,因為根據六部的職權,只要趙頊不傻,也不可能讓呂惠卿去管刑部,讓劉述去管戶部。

關鍵的博弈是在三司、樞密院、御史臺,這三個職位上,此外,王安石還打算幫曾公亮造勢,讓他去當庭長。

但是曾公亮不想再捲入其中,目前趙頊走向前臺,已經是板上釘釘,但也因此打破朝中均衡的局勢,曾公亮也不想晚年不保,故此以年邁為由,鐵了心要致仕。

同時陳昇之也以病為由,請求致仕。

他們其實這也算是為趙頊讓開道路。

最終,趙頊還是讓趙抾擔任大庭長,其實不管從各個方面看,都沒有更合適的人選,而且趙抾人稱鐵面御史,但卻能夠在朝中擔任這麼久的宰相,即便他是非常反對新政,可見他跟皇帝的關係,還是比較穩固的。

但是,接下來就有些尷尬。

二級和三級皇庭,都找不到人來擔任。

不是說,大宋沒人才,而是這些人才,不太懂公檢法。

更要命的是,之前司馬光就已經決定,將京畿地的骨幹成員,調去東南六路建設公檢法。

留下的庭長,全都是副官,資歷太淺,真就一個人都找不到。

於是,就有人提議先不設二級皇庭,然後將張斐升上去當京畿地大庭長。

從這個提議就不難看出,很多投機倒把的官員開始拍皇帝的馬屁。

但被司馬光給拒絕了,因為檢察院正在帶新人,張斐要去當庭長,檢察院勢力大減。

又有人舉薦許遵,但立刻被文彥博給反駁了。

如果許遵出任庭長,檢察長肯定就是張斐,倒不是說張斐不夠資格,而是你們翁婿,一個當檢察長,一個當庭長,公檢法被你們家給壟斷了。

許遵自己也不答應,我女婿這麼厲害,不是我當庭長,他也能贏,要是我當庭長,他天天贏,這不是黑幕,也成黑幕了。

最終,還是決定暫時都不設,還是全由趙抾來管。

由此可見,公檢法真是外強中乾,人才全在外面,京城連一個稍有資歷的庭長都選不出。

更有趣的是,這澇的澇死,旱的旱死。

公檢法空缺這麼多,愣是找不到人來補,但二府三司六部的官職,卻競爭非常激烈。

經過整整一個月的反覆爭論,終於確定好人選。

其中最具爭議的,就是三司使的職位。

王安石舉薦的是薛向,但是文彥博、司馬光他們是堅決反對。

最終還是被薛向拿下。

這主要是趙頊也偏向薛向,這其實是因為上回聽證會,薛向表現的非常不錯,贏得趙頊的欣賞。

而樞密使則由韓絳出任,這是皇帝親自點名的。

與以往大不一樣的是,以前同平章事是沒有固定數量,三四個,四五個,都有可能。

但這回就只設立兩位。

一位是王安石,另一位則是文彥博。

而且根據規定,同平章事後面是要加榮譽職銜,這個職銜就是區分首相、次相、末相。

加昭文館大學士,就是首相。

兼修國史就是次相。

集賢殿大學士就是末相。

在此之前,有富弼、曾公亮、文彥博、趙抾、陳昇之擔任同平章事,首先就是富弼,曾公亮和文彥博是次相,趙抾、陳昇之是末相。

王安石和司馬光是參知政事,副相。

這回就只有兩個,且不加榮譽職銜。

並且還收回了富弼等人的同平章事,因為要任命富弼為立法會長,政法分離,富弼自然就不能再待在政事堂。

這真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就是左右僕射。

只不過這是一個過渡階段,沒有明說罷了。

王安石對此稍有不滿,他寧可面對老冤家司馬光,也不願意面對文彥博,一來,文彥博更加保守,二來,文彥博權謀更加厲害,三來,差著輩分,王安石遇到文彥博,還得尊稱。

而御史中丞,則是被富弼的女婿馮京拿下,這其實也算是對富弼的一種補償,也是變相加強立法會長的權威,因為根據制度,主持立法會的是立法會長與刑部尚書和御史中丞。

如今刑部尚書鐵定司馬光,御史中丞是女婿,對富弼的制衡是很小的。

當然,這也是確保,立法會在初始階段,能夠更順利的立法。

同時,設六名參知政事,分別掌管六部。

刑部、戶部、吏部是毫無懸念的。

呂公著掌管吏部。

司馬光掌刑部。

呂惠卿掌戶部。

至於工部,則是由曾鞏來擔任。

原本王安石還打算讓曾鞏以知開封府,去掌工部,哪裡知道趙頊是鐵了心要改制,就不可能以開封府兼掌工部,於是王安石又推薦了章惇出任知開封府。

但是章惇到底資歷不夠,直接就被文彥博他們給否決了,最終是由王安石的親家吳充出任知開封府。

但是王安石這一圈親戚,沒幾個支援他的,吳充也是反對新法,並且非常推崇歐陽修的那一套理念。

兵部尚書,則是由身在熙河地區曹評擔任。

這個職位,那必然是趙頊欽點,因為兵部掌管皇家警察。

禮部,則是交給王珪。

這六部尚書,全都是副相充任,隨時可以進出政事堂,其實也是對兩位同平章事的一種制衡。

至於那些被廢除的官署,能力出眾的,則是進入六部當侍郎,還有一些,則是調往地方上。

至此,所有官員的任免,全部安排。

趙頊準備大展身手。

然而,一場半天小雪,猶如當頭棒喝,令趙頊陷入深深的迷茫之中。

都說瑞雪兆豐年,之前就已經有三個月沒有下過雨,人們都在盼著一場大雪。

結果,就落了半天小雪,到了下午,地面上都已經幹了。

這尼瑪妥妥的凶兆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盤點歷史遺憾,系統賦長生

正天

狗剩重生!杏兒!等我!

青杏WH

陛下,北王的封地比國家還要大了

楚非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