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後趙括一路向北,檢視了上黨的煤礦,釀酒廠,還有果園,最後抵達屯留。

“大王。”馮亭將趙括迎入府中,他知道趙括平時不喜喝酒,便吩咐下人將茶取來,為趙括倒了一杯。

趙括巡視趙國並沒有告訴各地官員,不過也沒有隱藏蹤跡,馮亭自然早就得到了訊息。

“寡人一路走來,上黨百姓對馮亭郡守很是讚賞。”趙括說道。

這話他倒是沒有說謊,由於歷史原因,馮亭在上黨的威望甚重,再加上戰後重建,馮亭親自帶領百姓建造房屋,開田鋪路,百姓對馮亭非常感激。

“臣惶恐。”馮亭連忙說道。

自從田氏代齊之後,這種受到所有平民讚賞的事情是非常犯忌諱的,雖然他知道趙括大機率不在乎,但是表面上還是要做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

“沒什麼惶恐不惶恐的,本王不是小氣之人,有政績就是有政績,沒有政績就是沒有政績。本王不會在乎你們收買人心什麼的。”趙括揮手說道。

所謂收買人心,不就是被對比出來的嗎?所有官員都貪汙腐敗,只有你清正廉潔,那民心自然是你的。

反之,如果大部分官員都能做到清正廉潔,為國為民,那還能收買民心嗎?就算能收買也是為趙國收買。

“多謝大王。”馮亭感激的說道。

在韓國和趙國都做過官的他深切感受到了兩國不同,韓國注重的是‘術’,趙國注重的是‘用’。

韓國國君選派官員,要考察他們是否名副其實,工作是否稱職,言行是否一致,對君主是否忠誠。

這些都沒有問題,但有問題的是,這些事情都是暗中使用的手段。

國君要“藏於無事”“示天下無為”,裝作什麼也聽不到、看不到、不知道,不暴露自己的慾望、智慧,目標。

讓臣子無從猜測國君的意圖,也就沒辦法取巧討好,沒辦法隱藏自己的缺點。

國君也就可以聽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做到“獨視”“獨聽”“獨斷。”

申不害曾說“獨視者謂明,獨聽者謂聰,能獨斷者謂之天下主也。”

申不害為了防止大臣篡奪國君大權,還要求各級官吏只能做職權以內的事情,不能越職做事。凡是職權以外的事情,就算知道也不能講。

除了韓國之外,秦國也有這項規定,不知道是誰抄誰的。

最後的結果就是國君聽不到真實的意見,不瞭解真實的情況,下面官員爭權奪利國君也無可奈何。

總之,在韓國做官是一項非常折磨的事情,因為你不知道哪裡有一雙眼睛在盯著你,你也不知道韓王那個充滿智慧的小腦袋瓜裡想的是什麼。

說句不好聽的,韓王派他到上黨來,到底是讓他把上黨交割給秦國,還是知道他不會這麼做,反而會把上黨送給趙國,引起秦趙相爭,這才派他過來的,他都不知道。

韓王那個坑貨什麼都沒跟他說。

這也是他為什麼在戰爭結束之後,沒有回韓國,而是將家人接到趙國的原因。

韓國就是塊泥潭,沒什麼水,王八還多。

而且和秦趙楚天生就有一種從內而外的大國底蘊,齊魏兩國也在努力恢復巔峰時期,連燕國沒事的時候,也會夢迴燕昭,不同的是,韓國從來都沒有什麼大國風範,不是當小弟,就是在當小弟的路上。

一開始給魏國當小弟,後來和魏國一起認齊國當大哥,再後來為了抵抗秦國又認楚國當大哥,被楚國擺了一道轉頭認趙國當大哥。

之後發現趙國也不是秦國的對手,決定打不過就加入,認秦國當大哥!

結果發現秦國比之前幾個大哥更加不要臉,連自己小弟的地盤都搶。

戰國七雄,除了韓國自己之外,剩下六個國家,五個當過韓國大哥,韓國怎麼可能有底氣?

能活到現在就是奇蹟了,如果不是每次找準時機,認大哥認的快,恐怕早就被滅了。

當年宋國何其威風,南打楚國,西虐魏國,北踢齊國,照樣被滅了。

韓國和宋國一樣,夾在大國中間,唯一不同的就是左右逢源做得好。

不過馮亭覺得這個辦法並不是長久之計,秦趙楚魏任何一國強大,都有可能滅掉韓國,還是早點跑路比較好。

他又不是屈原,沒必要和自己過不去。

“我來上黨之前,見了一次母擇和劫,母擇如今已經達到了罡元境巔峰,實力不亞於郡守,兵法韜略也都融匯於心,只差領兵打仗了,本王就讓他從學院畢業,到軍隊中當百夫長了。

”趙括笑著說道。

“讓大王費心了。”馮亭笑著說道,兩個兒子一從軍一從政,未來都是前途無量,他是非常滿意的。

趙國比他強的不少,但是兒子比他兒子強的,還真找不到,這也是他最驕傲的地方。

“馮劫也是同輩的佼佼者,多次受到祭酒誇獎。”趙括說道。

“等舍孫回來,臣一定好好管教。”馮亭俯身說道。

他明白趙括這次只是撿好的說的,他那個孫子確實是同輩中的佼佼者,不過卻是打出來的,同齡人中就沒有幾個沒被他揍過的,連現在站在趙括旁邊的彬都被馮劫揍過。

“小孩子之間的打鬧,不必當真。”趙括揮手說道,一群小孩子相處,打打鬧鬧的很正常,有時他看到都不會去管,最多晚上回來之後,告訴彬要好好練武,下次揍回去。

這種同輩之間的激勵,遠比長輩的叮囑管用。

聊了幾句之後,馮亭很識趣的告退了。

趙括在屯留停留了幾日,便前往太原郡。

三月三,上己節。

趙括在晉陽祭祀黃帝軒轅和列祖列祖。

祭祀結束之後,趙括來到太原鋼鐵廠。

太原有大型的煤礦和鐵礦,汾水穿境而過,水利資源豐富,趙國在太原郡籌建了趙國規模最大的鋼鐵廠,直到去年年底才正式開始生產。

之前趙國的工坊一直集中在邯鄲,但邯鄲附近雖然有鐵礦,卻沒有煤礦,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從上黨和太原運煤過去,而且邯鄲地勢落差小,流水平緩,難以利用水利。

趙括便將鋼鐵廠搬到了太原,邯鄲工坊改為以技術研發為主。

“每天能產多少鋼鐵?”趙括直接問道。

“五千斤左右。”趙鑄抱拳說道。

“……”趙括有些無語,每天五千斤,一年也才九百多噸,相當於後世一座小型鋼鐵廠的日產量……

不過想到時代的限制,趙括也能夠理解,能夠有這個結果已經很不錯了,以前還沒有這樣呢。

他也不是技術人員出身,對這方面沒有太多的辦法。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女將軍的成長之路

2310

四國戰

秋末Q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