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起袁氏,真是“門生、故吏遍佈朝中、州郡”,遠的不說,只近十來年中,袁家當過三公的就有三人,熹平元年,袁隗被拜為司徒,熹平五年,袁隗又被拜為司空,光和元年,袁滂被拜為司徒,光和二年,袁滂覆被拜為司徒,袁逢被拜為司空,從光和元年到光和二年三月,這一年多的時間裡,三公里邊兩個都是袁家的人,光和五年,袁隗又被拜為司徒,朝廷的三公之位,多少人求之不得,對袁家來說卻是輕鬆之極,三公有闢除府吏之權,又有“舉吏”之權,所謂“舉吏”就是使吏員得以升遷,可以想象袁家的門生故吏會有多少。

何顒是個有俠氣的人,不喜歡繞彎子,孫策不等他提袁紹託付給他的事兒就主動表示願與他們共除閹宦,這讓他覺得很痛快,大喜,說道:“早年,我初見孟德,嘗嘆曰:‘漢家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貞之,許子將譽你為‘荒年之谷’,荒年者,亂世也。袁本初,英俊之才,有孟德、有你相助,我等同心協力,漢室雖將亡,而天下終能安也!”

“漢家將亡”這樣的話,何顒都能對孫策說出來,對孫策是非常信任。這其中有荀氏素有清名之故,也有孫策在潁川時曾使張讓的侄子張直被捕入獄的原因。

孫策說道:“是。”

“袁本初志在除奸,今黨錮解,被禁錮的名士、士族很多出仕州郡,我輩聲勢大振,閹宦惶惶,大將軍厚愛名士,也許誅除宦官的機會很快就要到了。貞之,你當慎事自重,藏器於身。”

……

何顒身為司空府的掾吏,不能在北軍軍營久待,與孫策達成了除閹的共識後,當天下午就告辭離去了。

送走了何顒,回到府中堂上,全柔和秦松問孫策他和何顒上午都閉門聊了些什麼。

孫策不瞞他兩人,說道:“何公言袁本初欲說服大將軍誅除閹宦。”

“大將軍厚愛名士”這句話,何顒暗示得很清楚,袁紹顯是想透過何進來誅除宦官。

兩漢之世,外戚、宦官輪番掌權,前漢外戚盛於宦官,本朝因登基之新帝多來自宗室,欲掌政權必須藉助內宮宦官之故,宦官盛於外戚,宦官與外戚爭權經常獲勝。

如先帝時,藉助中常侍單超、唐衡等五人之力,先帝乃得以誅跋扈將軍梁冀,單超、唐衡五人因功得以封侯,號為“五侯”,遂權傾朝野,又如本朝,因先帝重用宦官之故,本朝初年宦官之勢已很大,時為大將軍的外戚竇武與陳蕃等謀之,欲誅宦官,事情卻暴露了,導致其身死,引發了第一次黨錮之禍。

雖然本朝外戚與宦官相爭常敗,可要想誅滅宦官,士子還必須、也只能透過外戚。

因為依兩漢之慣例,外戚多被拜為大將軍,權大,而且有兵權。

袁紹如能說服現為大將軍的何進,孫策知道他也的確說動何進了,那麼,上有大將軍的兵權,下有已出為太守的曹操等和復出的諸多黨人、名士之支援,輔之以袁氏的聲望、門生故吏,只要不出昏招,事前細密謀劃,事發果斷處置,一舉將宮中的宦官除掉還是有點可能的。

荀攸說道:“中尉,你覺得袁本初能說服大將軍麼?”

孫策問戲志才:“志才,你以為呢?”

“先帝時,‘五侯’除外戚梁冀,本朝故大將軍竇武又謀誅諸宦,宦者與外戚緣何不能並立?無它,‘權’只一個。宦官當道,外戚無權;外戚主政,宦官無權。大將軍雖出身寒微,然現既為大將軍,又新破黃巾,聲威大振,豈會無爭權之意?袁本初必能說服他。”

荀攸細思慎想,對此事卻終究不是那麼樂觀,說道:“志才所言固是,可諸中常侍居深宮之內,與天子朝夕相伴,深得天子信賴,袁本初縱能說服大將軍,要想盡誅他們卻也不易,故大將軍竇武得天下士子厚望,有諸多重臣、名士相助,可最終不卻也失敗了麼?除非……。”

“除非怎樣?”

荀攸搖了搖頭,卻不肯說了。

竇武是雲臺二十八將之一竇融的玄孫,其女是先帝的皇后、本朝的太后,他本人久有盛名,位居黨人的“三君”之首,無論是出身、家世、名望,都遠勝何進,而且他與陳蕃等謀誅宦官的時候是在當今天子初即位不久時,宦官的權勢還比不上今日,可最終因為事洩,更主要的是因為京都的戍衛軍“素畏服中官”,也就是說京都的戍衛部隊多被宦官控制而事敗身死。

何進要想成功,確是非常不易,要想透過正常的手段來取得成功更是不易。

荀攸的話雖沒說完,孫策、戲志才卻均知他想說些什麼:“除非採用非常之手段”。

何為非常之手段?即是:在宦官們沒有防備的時候突然發動兵變,入宮誅之。

何進有這個魄力麼?荀攸對此存疑。

孫策暗歎一聲,心道:“如果何進有這個魄力,那麼四年後的那場政變也不會變的那麼血腥。”只是這話卻不能對荀攸、戲志才說。

戲志才問道:“除了這些,還說什麼了?”

“何公叫我多與皇甫將軍書信來往。”

黃巾之滅,皇甫嵩獨佔八成功勞,他現是左車騎將軍,在雒陽軍隊中的地位僅次何進,而名望實遠高過之,又是掌有實權的冀州牧,舉足輕重,如能得到他的支援,那麼誅除宦官這事兒就能多點把握。

“還有別的麼?”

“並詢問了下趙郡西邊的賊情,以及我等先後擊破左須、黃髯的經過,他說會把這些轉告給司空張公的,還暗示我可在擊賊上多下些功夫。”

全柔和秦松對顧一眼,俱皆瞭然。

何顒這是在給孫策指路,是在變相地告訴孫策:只要軍功夠了,他就會想辦法促成孫策再獲升遷。這就是“效忠”袁紹的好處了,還是那句老話:朝裡有人好做官。可以預見,以袁家在朝中的勢力,只要孫策賺夠了軍功,那麼再獲升遷必定不難。

“那孫屯騎是怎麼想的呢?”

孫策望向堂外的廣闊的藍天,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說道:“欲平賊定,有兩樁事需得先辦,一是募糧,一個徵兵,早就想為我借糧了,我想,這件事現在可以辦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閒扯一集

勒塔瑪

同事:下班幹嘛?我:玩部落衝突

大唐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