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可親可賢

乾清宮內,司禮監太監只有戴義以及引張周來的蕭敬在。

除此外就是劉健和馬文升。

在張周到來之前,皇帝好像什麼都還沒說,以至於當朱祐樘當著幾人面,將王越病故的訊息說出之後,劉健和馬文升臉上突然就被陰鬱之色籠罩,沒有多少血色的臉上如同夜幕降臨,正如現在西北的局勢一般。

朱祐樘道:“威寧侯病故早有預兆,過去兩月,他已有過胸痺前兆,兩次在人前病倒。

所以在走之前,做了上奏進言,並跟朕舉薦了一些人.”

劉健側目看了看張周。

大概皇帝不說,他也知道皇帝口中王越所舉薦的人中,一定有張周,而且很可能還是首先舉薦的那位。

馬文升進言道:“如今偏關城塞仍舊多處受損,若只以天火藥相威逼,怕也難阻擋狄夷狼子野心,朝廷當選調偏關總兵官,前去接替威寧侯.”

有些建議其實不用馬文升說,他作為兵部尚書,這麼進言也不過是走個過場。

朱祐樘道:“三位卿家認為何人能有此擔當?”

舉薦與否是不用商量的,但舉薦誰,卻是個大問題。

一座破損的城塞,重修還遙遙無期,也不是隻有偏頭關一處有危險,而是整個西北都不安穩,韃靼人接連犯境,哪怕在偏頭關和寧遠吃了大虧,仍沒有收手的意思。

劉健道:“不如以保國公前去.”

大明可用的名將太少了,能跟王越媲美的……也就沒有。

現在已經不是誰堪當大用,而是矮子裡拔高,誰相對能行誰就去。

朱祐樘搖搖頭道:“保國公小事不屈,但做大事……三位卿家,你們覺得,若是以安邊侯前去偏關為總兵官,是否可行?”

“陛下三思.”

劉健明顯不太同意。

但他也說不出個具體反對的理由。

在舉薦保國公朱暉之前,劉健自然想過朱鳳的問題,要說最能繼承王越遺志的人,除了朱鳳之外還有旁人?

可朱鳳……到底只是活在別人陰影之下的男人,無論是王越還是張周,都足以壓著朱鳳,讓他獨自挑大樑……別說是大臣們不看好他,就問他自己覺得自己能勝任?

朱祐樘目光先看了看張周,連張周對此都沒做表示。

朱祐樘做了個手勢,隨後戴義走出來道:“幾位,在一個月前,威寧侯第二次因胸痺昏迷,醒來後曾做上奏,請陛下派安邊侯朱鳳前往偏關,以其為副總兵,隨時呼叫.”

言外之意,用朱鳳不是皇帝臨時起意,而是連王越都是這麼舉薦的。

“唉!朕本來也有打算,用平江伯調偏關,但思來想去,平江伯鎮守中路,還是太難為他,不如留在延綏等處,就算是寧夏等地有戰事發生,讓他臨時補上,也比將他調偏關和大同等鎮更好.”

皇帝算是又把另外一個人的可行性分析了一下。

陳銳。

皇帝就差說,這貨太怕火篩,還是留他在延綏那邊抵擋達延汗,省得再留在偏關當他的“陳二百”,一天一夜跑路二百里。

劉健突然望著張周問道:“不知張侍講有何人來舉薦?”

張周立在旁,聞言打量著劉健。

好似在問。

劉閣老,你是認真的嗎?這時候你居然想聽我的意見?還是說讓我出來背黑鍋?

回頭我舉薦的人頂不上去,好把責任往我身上推?

朱祐樘也面帶期許望著張周道:“秉寬,朕也想聽聽你的意見.”

張周道:“回陛下,臣認為,如今不在於誰來擔當偏關總兵官,而在於誰總制宣府、大同、偏頭關等處軍務.”

張周也果然沒有按照皇帝和劉健的思路去走。

“嗯.”

朱祐樘點頭。

王越人在偏頭關,宣大一線各處設個巡撫就行了,王越一個人既能幹文職,也能當武勳,屬於一肩挑,偏頭關有巡撫也會被王越壓一頭。

但現在王越不在,就需要設立宣大總制。

在大明弘治年間,總督的職位並不常設,反倒是各處的巡撫一直都有,但在王越死後,光靠一個巡撫已經無法守住這座殘破的關城,就算火篩不想報仇雪恨,草原群狼也都會想以這裡為突破口。

朱祐樘想了想問道:“幾位卿家,不知以何人前去合適?”

皇帝等於說直接同意了張周的提議,臨時設宣大總督來頂上去,等於說放棄之前王越為首的武勳管理體系,把偏頭關帶回到以文官為首的局面。

這顯然是劉健和馬文升希望看到的。

馬文升道:“臣舉薦前戶部侍郎劉大夏.”

馬文升是非常欣賞劉大夏的,如今劉大夏辭官回鄉,馬文升對此非常惋惜,他還跟皇帝陳明以劉大夏為宣大總督的好處:“……劉大夏為戶部侍郎時,巡撫於宣府之地,治理軍餉井井有條,對於宣府大同等處的軍務非常熟悉,以其為總制,可保地方無虞.”

朱祐樘皺眉道:“可是他好像並沒有直接領兵交戰的經驗,此等時候以他挑起重擔,真能威懾草原?”

皇帝有點發愁。

馬文升舉薦的人,照理也算是量才而用,去當個守成的宣大總督還行,讓他去主持打仗……能力高不高先不論,就說他的威嚴不夠,這一條人家草原人都不怕,那打起來自己這邊將士的信心就先折了一半。

馬文升也明白這一點,所以他沒有繼續爭。

而此時劉健卻又往張周這邊瞅一眼。

張周也在想,你個首輔大臣有話就直說,沒事總往我這裡瞧,你總不會認為我適合去當什麼宣大總督嗎?在你眼中,恐怕讓我去當偏關巡撫,你意見也老大了!

朱祐樘道:“還有旁的人選嗎?”

劉健道:“陛下,此事不妨到朝堂廷推.”

朱祐樘當即否認:“事態嚴重刻不容緩,且威寧侯病故的訊息一定要先瞞住朝野上下,等接替人選抵達之後再行釋出,若提前洩露出去,難保未來幾日不會有何變故.”

劉健其實不喜歡這種內廷的議事,等於是跳脫開朝堂的規矩,成了小圈子的會議,即便現在有他和馬文升參與,他也會覺得這是皇帝對規矩的破壞。

“秉寬,偏關一戰因你而起,如今也該你出來說句話了.”

朱祐樘實在等不下去。

如果按照先前那種模式,要論資排輩來說,幾時輪到張周提建議?

而他朱祐樘最想聽的,還是張周的意見。

張周道:“陛下,臣舉薦戶部郎中王瓊,巡撫偏頭關!”

“哦?”

朱祐樘皺眉。

旁邊的馬文升道:“秉寬,陛下讓你所舉薦的,乃是總制宣大軍務.”

張周道:“對於誰來主持宣大地方軍務,以我的能力,不足以提供人選,但偏關若失去了威寧侯,還要威懾草原那群豺狼猛獸,就必然要有懂火炮知火炮之人,在下所能舉薦的,也就是麾下懂行之人.”

“有道理!”朱祐樘差點拍案而起。

先前張周說要加個宣大總督,他馬上就同意開始探討人選。

現在張周說讓王瓊去當偏頭關巡撫,他也毫不客氣就答應。

因為在皇帝看來,張周所說的……簡直就是至理名言。

皇帝也很清楚在寧遠一戰中,王瓊起到了何等作用,要不是有王瓊在,怕是朱鳳再英勇無畏,也鎮不住遼東那群地頭蛇,現在關鍵時候讓王瓊去當宣大總督,這頂帽子是有點大,朝中大臣也不會答應,還會說皇帝任人唯親。

但以王瓊為偏頭關巡撫,總沒毛病吧?

“劉閣老,馬尚書,你們對王瓊巡撫偏頭關之事,可有異議?”皇帝先說有道理,再問意見,也擺明告訴馬文升和劉健,你們最好同意,不然咱這關係沒法處了。

劉健拱手道:“老臣附議.”

也沒啥好反對的。

王瓊已是戶部郎中,照理說戶部郎中外調左右僉都御史、副都御史巡撫地方軍務,已是定製,只是一般都先拿內陸的巡撫“練手”,意思是先以左右僉都御史調江西、湖廣、浙江等處鎮守一下地方,平定盜寇,威懾宵小,歷練完事之後再以左右副都御史的身份調九邊為巡撫。

等巡撫幹好了,就有機會調京師為戶部、工部、兵部侍郎等,再調西北就可能掛侍郎、尚書頭銜去當總督。

再回朝,才能當六部正職尚書。

王瓊因為已有遼東的軍功在身,之前官職沒提升,但其能力還是得到肯定的,現在省略了調地方巡撫,直接調偏頭關為巡撫,並負責主持炮兵事項,也在情在理。

“那總兵官的職位,還是給朱知節吧.”

朱祐樘隨口說了一句,似乎也並不是商議,而是做了最終決定。

劉健和馬文升光聽皇帝直接稱呼朱鳳為“朱知節”,就知道皇帝現在對朱鳳有多信賴。

也由不得皇帝寵信那小子。

關鍵是朱鳳最近在軍中的風頭,僅次於王威寧,主要還是靠張周在背後當其靠山。

劉健和馬文升都在想,下一步不會就是安排張周為“宣大總制”了吧?

張周道:“陛下,以安邊侯配合王郎中之事,臣認為尚可,但最好一切排程之事,當由朝中有威望的老臣來擔當,方能令軍中安心,令狄夷不敢貿然來犯.”

張周就差點說,陛下您別考慮我,我可不想去當什麼宣大總督,這職位咱還是交給德高望重的人來擔當。

“誰合適?”朱祐樘望著張周。

顯然要不是張周出來說這話,他真有可能直接把“研武堂”的班底給調去宣大,以此來當大明防守韃靼人的盾牌。

張周道:“臣舉薦前南京戶部尚書秦紘.”

此言一出,皇帝微微皺眉,連馬文升和劉健也沒料到。

明顯皇帝就是屬意讓張周去偏頭關總理軍務,讓張周來挑起對付火篩甚至是草原的重擔,但張周似乎並沒有要擔當大任的意思,還把責任往外推。

劉健語氣平和道:“張侍講,若由你去臨時代任的話,也不是不可!”

“劉閣老言笑了,在下何德何能?”

張周笑著回絕了。

馬文升則好奇打量劉健。

這時候你劉健居然覺得初入官場的張周適合當這個宣大總督?咱文官不是最講求論資排輩的嗎?從傳統文官的標準來說,張周怎麼看也沒到挑大樑的標準啊!

朱祐樘對劉健的舉薦倒是很滿意,嘆道:“秉寬,朕其實也覺得,由你去最合適,朝廷早就彰顯過你在偏關和寧遠兩戰的軍功,要不是你執意留在翰林院,如今以你為侯,也不是不可!威寧侯能做到的事,你同樣能做到,或還比威寧侯做得更好。

威寧侯能起到威懾作用,而你的威懾力會更強.”

此話就讓馬文升聽了很不舒服。

不過皇帝所言始終是在理的。

張周別看只是個翰林侍講,但以軍功來論,怎麼說那也是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且還隱藏了個皇帝尚未封賞的侯爵。

別看文官對張周是橫挑鼻子豎挑眼的,但武勳那邊,對張周好像更加信賴。

如果張周是以文臣的身份去偏頭關總理軍務,武勳那邊估計是聚雙手贊成。

張周道:“臣並未有實際領兵的經驗,關鍵時候難以做好決斷,還是應以朝中有資歷的老帥前去。

臣此番恐怕要辜負陛下的信任了.”

“嗯.”

朱祐樘對張周的決定還是很尊重的。

或者張周就是推算到什麼,才覺得自己去不合適呢?

因為在朱祐樘心中,張周能上達天意,很多不太好解釋的事情,朱祐樘都會以“天意如此”來看待,他也就不會過分去苛求什麼。

“劉閣老、馬尚書,你們兩位對秦紘的人選,可有異議?”朱祐樘問道。

這會才想起來問兩位元老大臣的意見……

劉健也不介意,拱手道:“臣附議.”

“好,那就如此安排.”

朱祐樘道,“馬上傳令地方,調秦紘往偏頭關主持軍務,王瓊和朱鳳即刻啟程前往偏關,將先前所造的重炮也帶上,關鍵時候總算是能派上用場了.”

雖然王越之死,讓皇帝有些發愁,但很快他就振奮起來。

本來還怕朝中大臣覺得張周鑄造“重炮”是在勞民傷財,現在作用不就來了?能派上用場的炮才是好炮。

不然總把希望寄託在某個邊關將領身上……還是不靠譜啊。

……

……

一次內廷的會議,近乎以張週一個人舉薦完所有的人結束。

馬文升心中的意見,比劉健要大,因為他發現劉健在整件事上退讓非常之大,甚至還一反常態有主張讓張周去總理宣大軍務的意思,在傳統文官看來,這不跟鬧著玩一樣?

內廷會議結束,皇帝留張周繼續商討軍情,似還有一些細節無法落實。

馬文升和劉健則出了乾清宮。

“希賢,為何你對秉寬,突然變得如此看重?偏關軍務,真要寄託在他一人之身嗎?”馬文升稱呼劉健表字,其實也就表明,咱這是私下的交談,你可以坦誠告訴我你的想法。

劉健道:“《會典》即將書成,書成之日,陛下以功升其為侍讀學士.”

劉健沒有正面去回答問題,而只是說出個皇帝之前已吩咐好的職務升遷。

馬文升不由苦笑。

他其實也想問,你們內閣是怕張周這麼快升侍讀學士,壞了規矩,所以才不管不顧把他調去偏頭關,讓他拿點軍功,再走武勳的路?

所以說,你們內閣或是館閣出身的人,還是後悔把他留在翰林院當文官?

劉健補充道:“臨時的宣大總制,能穩住軍心,對於邊關局勢安定也有助益。

不在於我等怎麼想,而在陛下怎麼想.”

劉健這麼說,馬文升也就點頭表示贊同了。

再不支援張周,也該考慮到現在張周于軍中的威望,這恐怕是目前大明軍中唯一能跟王越名聲相媲美的人物了,雖然張週一次都沒上過戰場,但有關他的傳說,早就傳遍了九邊各處。

這還要多虧皇帝在背後幫張周吹牛逼。

再加上張周如今是研武堂的總教官,軍中上下誰人不想去研武堂深造?

軍中上下都搶著想去跟張周當學生,再加上新火藥和火炮都是張周造出來的,軍中將士聽說張周當宣大總督,那還不效死命?

“說起來,要跟陛下平衡好關係,還是挺難的。

希賢你身為首輔大臣,要揹負的擔子,的確比我們多很多,難為你了!”

馬文升感慨著。

這也間接等於在說,我能理解你為了搞好跟皇帝的關係,在用張周的事情上迎合聖意。

張周崛起這件事,大家都在想辦法平衡。

劉健道:“秦世纓回朝,卻不知會帶來怎樣的結果?”

秦紘當初功勳卓著,也只是以南京戶部尚書的職位致仕,而秦紘跟王越、馬文升是同歲,且還是景泰二年同科進士,他們三人在朝中也有一段糾葛的歷史。

馬文升嘆道:“世纓為人正直,於朝中聲望頗隆,應不至於會跟王世昌一般……”

哪般,他也不明說。

顯然在說,就算秦紘是張周舉薦回朝的,秦紘也不會跟王越那樣去巴結攀附張周。

這是做人原則問題,秦紘是我看好的,他定會跟王越不一樣。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謀以天下

小鹹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