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朕把話說開了

策略張周給了,具體是什麼,他不會解釋,就算張鶴齡吹鬍子瞪眼也沒用。

這就相當於是一種暗示了。

如果皇帝納妃這件事他自己出面,那就太沒水平。

要麼太皇太后來,要麼張皇后或者張家人來……

想達成必要條件,需要張周在背後穿針引線,等事後之後還要顯得一切跟他無關的樣子。

“張先生,您先前跟壽寧侯說過什麼了?”

回去的路上,趕車的孫上器很關心這個問題。

這涉及到他來日如何去交差。

張周道:“沒什麼,簡單談了談,對了,替我將這這份禮物,交還給陛下,讓蕭公公去。

告訴陛下,就說皇后讓我辦的事,我很難辦到,只能把這饋贈退回去了.”

“這……”

孫上器很為難。

他在想,這禮物退給皇后就是了,退給皇帝算什麼意思?

張周則顯得很悠哉,馬車裡,手攬著王明珊的腰,那纖細觸手的感覺,不比教坊司的姑娘好?

可惜了。

好不容易有見識大明風月的機會,但好像是錯過了。

“送回去吧,我給陛下或朝廷辦事,講求的是做多少事拿多少饋贈,做不到的事如果領賞了,內心不安。

盜亦有道,何況我是臣子呢?”

“……”

孫上器很無語。

這怎麼跟強盜還類比上去了?

孫上器心裡也在發愁,本來還想跟張周這個高明的人學一點為人處世的方略,但發現很多東西他真是學不來,如果真有人給他饋贈這些東西,他不趕緊拿回家?

這都能吐出來……不會肉疼嗎?

……

……

乾清宮,深夜。

朱祐樘還在批閱奏疏,最近幾日他都沒有去坤寧宮,以他的想法,要等到張延齡的事有了結論以後再去。

“陛下……”

蕭敬出現在他面前,將張周給孫上器的木匣,原封不動帶到了皇帝面前。

“這是?”朱祐樘皺眉。

蕭敬這才說了壽寧侯邀見張周的事,還說明這是張皇后賜給張周的。

朱祐樘略帶氣惱道:“延齡的事,皇后不問朕,為何要問秉寬?還給秉寬送這些,是讓秉寬以後做事的時候顧念他事,有大計也不跟朕提了嗎?”

聽到皇帝的話,蕭敬連大氣都不敢喘。

本來蕭敬也沒太想明白張周把這些饋贈送回來的原因,現在他彷彿是覺得,難道張周這是在故意挑撥皇帝跟皇后的關係?

張周應該不會這麼做吧?

但皇帝的生氣,卻是實在的。

“陛下息怒.”

本來還在不遠處方桌前批閱奏疏的戴義,趕緊過去勸。

朱祐樘道:“秉寬能得悉天意,每每都能提醒於朕,讓朕有所防備,他給朕的很多建議,是朝臣和你們所不敢提的,正因為他不拘於世俗的禮法,可以跟朕坦誠而言,朕才會覺得他,乃是大明的柱樑。

而現在,皇后則想把秉寬變成一個趨炎附勢的小人,皇后這麼做難道就沒考慮過後果?”

這下戴義和蕭敬好像明白了為何皇帝會這麼生氣。

蕭敬急忙道:“陛下,張先生的意思,是他愛財但取之有道,無能為力的事情,他不會取之.”

“他做得對.”

朱祐樘道,“如果做事有了顧念,他跟朝臣還有何區別?朕其實最怕的,就是他入朝為官之後,為了附和同僚,而變得中庸、保守。

也不想讓他為權貴所屈,跟他說,如果再有人給他送禮找他辦事的,禮他可照收,但一件事也不許給那些人辦!”

本來戴義和蕭敬以為皇帝要說,有人去送禮辦事,讓張周把禮都退回去,或者上繳。

結果聽皇帝說完,他們都很驚訝。

還能這樣?

讓張周收錢不辦事?

“久而久之,那些人自然不會再去找他!不過若是他不收,就由東廠暫管.”

朱祐樘大概是覺得張周人品很好,無端的錢財不會收,畢竟連皇后所賜予的都能退回來,這已非一般人能有的氣量。

所以他又補充了一句。

蕭敬在苦笑。

怎麼還有東廠的事?

戴義問詢:“那陛下,這些……”

“放在這裡,等延齡的事定下之後,讓皇后自行拿回去!還不夠丟人的!”

朱祐樘似乎覺得妻子很不像話,簡直是給他這個丈夫臉上抹黑。

旁邊的蕭敬顯得有幾分忌憚,畢竟給皇后和張周之間穿針引線的人是他,如果被皇帝知道……那他可能就要另調職位,或者是要奪職閒住了。

……

……

翌日清早。

朝議接近尾聲,本到了散朝時,朱祐樘似是想到什麼,對在場的大臣道:“諸位卿家,朕把話說開了,最近將建昌伯收押於北鎮撫司,爾等可都知曉吧?”

大臣當然都知道這件事,但張延齡被皇帝關押,那是好事。

都想看熱鬧,誰會去提呢?

劉健道:“陛下,可是因為地方有宵小以建昌伯名義掠奪民財之事?”

“是,也不是.”

朱祐樘語氣很乾脆,“其實是有人告訴朕,上天可能會因為朕對張氏外戚的寵信,而降下責罰。

所以朕不得不如此.”

在場大臣一片譁然。

還能這樣?

誰跟皇帝這麼提的?簡直是內行啊!

知道皇帝寵信張家兄弟倆,不可能會拿張家兄弟開刀,乾脆拿皇帝最忌憚的天意說事,但這種事搞不好的話,就容易把自己摺進去。

就好像清寧宮起火被人聯想到是李廣的罪過,那也是大臣們一直在皇帝面前提到李廣不該修毓秀亭,還有周太皇太后在背後煽風點火……可不是一次火災就能強行聯絡的。

跟皇帝提議的人,是有多大的把握,能讓皇帝覺得某件事情一定能跟張延齡為非作歹聯絡上?

劉健繼續問道:“陛下,不知是何人,是為何事?”

“這個你們便不要問了.”

朱祐樘沒有說這是張周提議的,他也不想在張周出仕之前把張周抬到太高的位置。

但在場的大臣,其實多數人都聯想到了先前那個近乎能準確預言所有事情的張貢生。

除了他,還有誰現在能讓皇帝在張家問題上,態度如此堅決呢?

“至於事情,很可能會在建昌衛、建昌府、建昌縣,發生一次地動,諸位卿家,朕把話放在這裡,朕過去幾年,對於張氏外戚的確是驕縱了一些,但那畢竟是朕的姻親親眷,如果是因為朕對他們的任用而令上天生怒,那朕也是會及時撥亂反正。

就這樣!退朝!”

皇帝只是把話撂下,未解釋太多,起身便走。

……

……

等皇帝離開,大臣們不出意外的,都議論開了。

“最近陛下隨便丟擲一件事,都是如此聳人聽聞,地方發生地動,這分明是姓張的貢生所能預料的,他真的能窺探天機,每每事態都能為他所掌控?”

這次說話的,是通政使元守直。

而元守直是刻意在眾大臣還沒離開午門時,大聲說出這話,要讓在場的大臣都能聽到。

屠滽過去,低聲提醒他一句,大概的意思是,咱還是出宮的路上再說。

因為這次張周是針對張延齡,還有張家外戚的,大臣們不像之前幾次牴觸那麼大。

“劉閣老,怎說?”出了午門,一群人還是圍上了劉健和謝遷。

這會就體現出李東陽不在的劣勢了,如果有李東陽在,完全可以由李東陽出來定場面,而無須劉健發話。

而謝遷因為平時嬉笑怒罵的話太多,以至於他在人前硬氣不起來。

劉健道:“若有其事,是為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只希望上天不要遷怒於百姓才好.”

意思是,如果地動還算溫和,只是震幾下,那對我們是好事啊。

皇帝知道了上天對他的警示,還懲罰了張延齡,就算有人跳出朝廷的框架去給皇帝進方士之言,對我們來講也沒有什麼損失。

“對!”

這次由屠滽出來發了話,“百姓安,朝廷才安,我等也可心安。

諸位,還是不要多議論了,只待這幾日,看是否有此事便罷.”

元守直又從人堆裡鑽出來,問道:“地動的事,還能一而再言中不成?自古以來,就未曾有聞.”

劉健也搖搖頭,不再跟這群人說什麼。

從常理來說,地動的事的確不可能為人所提前知悉,更不可能一而再被人言中,但有人就是敢預言,還每次都能說中……這跟誰講理去?

孤證不立,但現在是孤證嗎?

連劉健都開始懷疑,這張秉寬不會真有大神通吧?

這種人不好鬥啊。

……

……

劉健和謝遷要走的路,跟這些人不同。

二人到了內閣值房前,謝遷笑著問道:“若是張秉寬入朝,那我等該如何與他相處?即便他官職微末,這朝堂卻能有他一席之地!”

謝遷現在也看出來了。

大臣加起來的影響力,或許還不如張週一個人大。

“於喬你覺得呢?”

劉健反問。

謝遷搖頭:“是李廣也不是李廣,是文臣也非文臣。

為朝廷立功,也能做到忠君體國,可一旦成為近佞,就意味著不為世俗所容,一時不偏私,又怎可能做到事事不偏私?若再這麼下去,或是臣民只當有張周,而不知有朝廷,是該遏制一下.”

“如何扼制?”劉健又問了個靈魂拷問一般的問題。

謝遷一怔。

他從劉健的反應便看出,他自己的意思,是儘量去限制。

而劉健作為首輔,大概是想將張周徹底“扼制”,是要把張周的仕途給掐死。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龍生九子之嘲風縱橫天下

守望天極

從超獸武裝開始的沉浮之旅

鳥空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