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賢臣抑或近佞

二月十七,早朝,大朝會。

文臣和武勳各列兩旁,朱祐樘則讓戴義當場宣讀了王越所寫的奏捷的請功賞的奏疏,其中詳細列明瞭有功將領和士兵的名單。

當然在場大臣更在意的,是最後的戰果如何。

“……炸死者,尤其是體骸四分五裂的,難以定數,單以留有頭、耳、軀幹之屍,便過八百之數。

此戰殺傷、俘虜胡虜,有三千四百六十二,馬匹仍能所用,為五千六百十九……”

王越報功的數字,一次比一次大。

在文臣聽來,也是一次比一次誇張,眼下簡直到了一種駭人聽聞的地步。

等戴義宣讀完畢之後,在場的人仍舊鴉雀無聲,文官不想承認這功勞,而武勳則不知說什麼好。

該恭喜的話,先前朝議時也說過了,現在就看皇帝怎麼賞王越了。

好像怎麼賞都不過分。

兵部尚書馬文升走出來道:“陛下,先前兵部左侍郎王越上報,以平江伯陳銳,率輕騎、步卒等一萬六千,行追擊之事,但朝廷已下平江伯去往宣府的調令,估摸出兵草原也將就此而中止.”

在場的大臣心裡都納悶。

王越自己不在得勝的關鍵時候,帶兵追擊進草原,怎麼回頭想起來讓陳銳去?

朱祐樘道:“此事朕還正要說,平江伯作為偏關的總兵官,此戰中卻沒有起到任何用,戰事結束兩天之後才出現在偏關,該如何議定功過?”

看起來,皇帝對陳銳也是沒好臉色。

打仗你跑得快,就算回頭你可以說是王威寧騙了你,沒讓伱知道有這場戰事,但你這一天一夜跑一百五十里,三天多來回折騰三百里……

真是還不夠讓其餘各路人馬,還有韃靼人看笑話的。

謝遷道:“王威寧用兵在於奇,既是要麻痺狄夷,不為之所查,以平江伯……撤往寧夏,的確是疑兵之舉.”

這算是很客氣的。

謝遷也怕傷了西北軍中的和氣,只能是把陳銳的行為,說成是戰略需要。

看看人家陳銳跑的姿勢多麼正確,要不是他腳底抹油這麼痛快徹底,韃靼人敢貿然就進偏頭關這個大口袋陣,中王威寧的埋伏嗎?

你王威寧佔了陳銳跑得快的便利,完成了迷惑敵軍,現在還想事後把陳銳給踩死不成?

“嗯.”

朱祐樘聽了謝遷的話,也覺得有幾分道理。

隨後朱祐樘問一旁的戴義道:“在上奏中,有提到平江伯得失的部分嗎?”

“未有.”

戴義回答。

在這點上,王越倒是很識趣的,一邊在嘲笑和噁心陳銳,卻沒有在上奏中主動提過陳銳的功過一句。

這個陳銳到底怎麼樣,留給君臣和邊軍將士自己去琢磨吧。

要踩你,直接踩,那才不高明,而且容易結下樑子讓別人以為我王某人小肚雞腸,我就是挖個坑讓你往裡面跳,再把你跳坑時的狼狽模樣透過旁敲側擊的方式讓君臣知道,這就夠了。

我甚至在事後還可以為你說話,為你開脫,體現出我王某人的高風亮節。

這不,已經給你個追擊賊寇立功的機會?

你自己把握不好,怪誰?

兵部右侍郎王宗彝走出來道:“陛下,從延綏等處傳回戰報,說是在偏關捷報之後,韃靼小王子已從寧夏處撤軍,這是今日清晨剛發回來的.”

在場的大臣一聽這個。

登時明白到,王越這場大捷應該是板上釘釘,沒跑了。

韃靼小王子、火篩、朵顏三衛等各路人馬,都是在經歷過去年草原的旱災之後,加上內部兼併嚴重,資源嚴重不足的情況下,開春趁大明不備,對大明進行襲擾。

朵顏三衛本來就不是邊疆的大禍患,而韃靼小王子達延汗的撤兵,預示著韃靼人不敢再搶了。

光是偏頭關這一戰,就足以改變草原的格局。

徐瓊作為文官中派系比較特殊的,他此時走出來道:“韃靼小王子這是不敢再惹怒我大明君臣,換了此等時候,他下一步的目標,或也不是我大明的邊塞.”

在場的大臣有聽出一些門道的。

火篩都已經兵敗了,還敗得這麼狼狽,達延汗冒著得罪明朝的風險去跟大明拼什麼命?讓王越再把他收拾一次,跟火篩去當難兄難弟?

這時候趁火篩勢弱時,去搶火篩多容易?

也不需要明搶,直接下一道旨意,讓火篩帶人去“朝覲”,再或者是派人去納賦稅,或是讓他們把草場讓出來……只要火篩不願意,就有藉口出兵……

草原上玩陰謀詭計的招數也很多,畢竟這次敗的不是達延汗,只是下面一個部族的首領。

就算敗的是達延汗,其本部被其餘部族侵襲的風險也非常大。

“禮部!”朱祐樘道。

“臣在.”

徐瓊道。

朱祐樘再看向一邊的馬文升道:“禮部和兵部酌情為王越議定功賞,以其此戰之功勳,威寧伯的爵位,是該賜還給他。

再以先前西北功勳的先例,看是否可以再升一步,為威寧侯.”

“陛下……”

在場文臣差點要起鬨。

好幾個人近乎是異口同聲要出來反對。

朱祐樘道:“軍功犒賞,都乃是有先例可循,以王越賀蘭山之功,已為文臣之殊榮,其本就為威寧伯,一切就按照他眼下便已是威寧伯來封賞。

諸位卿家,等禮部和兵部拿出確切的方案之後,有意見的再提.”

皇帝在這件事上,明顯很偏心於王越。

這就體現出,王越這次巴結皇帝和張周的重要性。

王越把自己綁在了皇帝和張周這條船上,這次的勝仗,近乎是皇帝跳過文臣來取得的,武勳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很不起眼,派去三個勳爵為總兵、副總兵配合出兵,結果三個人在關鍵時候都沒被派到戰場第一線。

若王越是以普通文臣的身份,來議定軍功,就算是殺三千人,能獲得文臣賜爵的殊榮便已很不錯了。

但若是以王越為威寧伯為基礎來賜爵,那王越此戰,封個威寧侯都是虧待他,甚至可以封國公了。

就好像保國公朱暉的父親朱永一樣。

朱永也是靠撫寧伯的爵位,先在成化六年,配合王越等人,在西北的“阿羅出之戰”立功,晉封為侯爵;再透過成化十六年出征建州女真,晉升為保國公,而在後一戰中,朱永殺傷俘獲狄夷的數量也不過才千人上下。

王越若是以威寧伯的爵位,直接幹三千人的戰功,打的還是過去幾年令明朝邊軍頭疼不已的火篩,晉升個侯爵那還叫事?

……

……

朝議結束之後。

大臣們對於皇帝要晉升王越為侯的事還在議論紛紛,雖然很多人心中不情願,但又覺得,這件事能轉圜的餘地並不在“論功”上。

如果按照先例的話,王越的功勳的確是夠晉升威寧侯的。

但問題就在於,到底應該是以他為文官得爵來論,還是以威寧伯晉升來論,這其中的差別很大。

再就是……如果能證明王越是虛報戰功,那別說是威寧侯了,威寧伯他也很難得到。

對於正在回乾清宮的皇帝來說。

這是美好的一天。

“地動……發生了嗎?”朱祐樘剛走出奉天殿沒幾步,便問了一句。

戴義看了看蕭敬,蕭敬道:“未有.”

朱祐樘道:“唉!延齡被看押在北鎮撫司,也有些時日了,最近他沒鬧騰吧?”

蕭敬心想,怎麼沒鬧?

現在張延齡那邊,連錦衣衛指揮使牟斌都不敢去看他,每天換著人去送飯菜,還要蒙著臉去,張延齡的嗓門之大,隔著很遠就能聽到。

那些威脅人的言語……聽著就很滲人。

不在於詛咒有多狠,在於東廠和錦衣衛的人都知道,張延齡賭咒要報復誰,是有那實力的,只要張延齡從詔獄出去,想報復誰那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這是抓了個罪犯回來?還是抓了個祖宗回來?

朱祐樘見蕭敬不回答,光看蕭敬的臉色,就知道張延齡在北鎮撫司沒幹什麼好事。

戴義試探著問道:“陛下,如果這幾天,地動還沒發生的話,那應該是陛下的懲罰有效了,是不是……把人放了?”

“放了嗎?”

朱祐樘顯得很猶豫。

雖然從他個人的角度來說,也覺得縱容張延齡不太好,但他是很念及跟張皇后之間的夫妻感情的,他護短可是有一手的。

張延齡再胡鬧,只要沒惹到他頭上,他都可以當事沒發生。

“等秉寬會試結束之後,問問他的意見吧.”

朱祐樘沒想明白的事,就先做了個妥協。

反正張週中午之後,考完了會試第三場就出來了。

到時問張周的意見,不比朕拍腦門子做決定要好?

戴義和蕭敬聞言不由對視一眼……

這是什麼情況?

皇帝在西北行軍,或是天相方面,問張周的意見也罷,現在連放不放小舅子,都要取決於張周的決定了嗎?以前但凡是遇到張家兄弟胡作非為,皇帝都不用皇后求情,直接就護短了,誰參劾張延齡,先把參劾的人好好究治一頓……

這次彭泉檢舉張延齡,不就是這樣?

現在倒好,就算是地動沒發生,皇帝也準備問問張周之後再決定放不放張延齡……

抓不抓,跟放不放這兩件事徵詢張周,意義是不同的。

這讓戴義和蕭敬都意識到。

現在最能得朕意的人,應該不是張皇后,在遇到張皇后跟張周有意見衝突的時候,皇帝首選聽張周的。

這時代變了呀!

……

……

午後。

會試第三場便結束了。

張周從貢院出來時,有關鬻題的傳聞便甚囂塵上,是個人都在懷疑出題的人是不是瘋了,以及到底有沒有人提前得悉考題的事。

“……前兩日還在聽人談及第二場的考題,還有第三場策問也隱約聽人提及.”

“可是江南士子?”

“對對,尤其是那些聲名顯赫的,似都在談論!”……

張周覺得不是程敏政瘋了,是考生瘋了。

那些考生面對會試考題,發現比平時鄉試考題難了不止一個檔次之後,一個個覺得自己沒發揮好,心裡不平衡……

再加上有人刻意在傳揚鬻題的言論,就好像是毒瘤一樣,一傳十十傳百。

這年頭掌握話語權的人就是文人,而最喜歡議政的往往也不是進士或是翰林,而是這群“滿壺全不響半壺響叮噹”的舉人。

“張先生.”

張周先見到孫上器,由孫上器帶著他穿過街巷,街巷口的馬車前,戴義和蕭敬都立在那,朝著他笑。

張周也是吃了一驚,好奇道:“這是何等情況?”

平時蕭敬一個人來就算了,這次司禮監印公、廠公一起來,這要是被周圍的考生知道他張周有這待遇,那涉及鬻題的第一人非他張周莫屬了。

戴義笑道:“恭喜啊,西北大捷了.”

“同喜同喜.”

張周也沒太當回事,王越取得大捷,關我什麼事?

恭喜我,還不如恭喜皇帝和王越呢。

戴義見張周如此淡定,還以為張周早就推算出來,驚歎道:“張先生能做到寵辱不驚,實在令人佩服,這不陛下還說,要為您賜爵……”

張周仍舊淡然搖頭:“我只是個文人,連臣子都還不算,西北戰場沒去過,怎有資格得爵?”

“那威武天火藥……”蕭敬提醒一句。

張周道:“自古以來,有因為提供一樣火器,而得爵位的?製造火藥嘛,頂多算是個工匠!”

張周心裡有數。

不管皇帝對他多欣賞,文官是不會讓皇帝亂來的。

除非某件事有先例,否則文官也不會開這道口子。

或者就算他張周得了爵位,能比現在更風光?爵位不是重點,重點是皇帝的信任和依賴,倘若得爵,那他在世人眼中可不是能人,而就只是個近佞。

憑什麼當官我不能當到頭呢?

要得爵,我自己上戰場去爭,毋勞皇帝格外開恩。

“您……”戴義被張周整的,都不知說什麼好了。

張周道:“是陛下叫我去嗎?你看我這一身髒兮兮的,上次出闈就沒來得及整理,這次總要讓我回去沐浴更衣吧?”

“這個……”

戴義想了下,好像也對。

張周後兩場是連考的,貢院裡已經邋里邋遢五六天,要面聖也總要先捯飭一下。

“那您請.”

戴義道,“馬車送您回去,咱家先去宮門口迎候。

您可要儘快啊.”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四國演義

學委

魏卿

隴右崔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