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成吉思汗只能是塞里斯人了

這種生活環境下,瓦剌人自然也沒什麼後顧之憂,因而得以長期休養生息,比被暴揍了一圈的蒙古本部更加強大。

目前,北元也就只能靠這幫野心勃勃的人來維持門面了。

剩下的兩支,一個是上都軍的殘餘。

當年他們正式名稱叫“上都雲需總管府”,所以用了“雲需府”當名字,在蒙古語裡,發音稍微改變,成了後來的永謝布部落。

這一支是朱文奎他四爺爺最喜歡的蒙古人,天天沒事兒就去打他們,所以他們的事蹟也就主要是捱打……

而另一支是大汗剩下的本部,形成了後來的察哈爾部落。

可能因為是大汗親兵,所以戰鬥力也是最糟糕的,也保不住大汗被權臣們來回操弄。

所以,基本上也沒什麼存在感,連朱老四都不怎麼特別在意他們。

也難怪爪哇元天天抱怨蒙古兵不頂用。

跟這樣的軍隊在一起,確實很難興復大元吧……

當這種情況普遍出現,大家便紛紛意識到,蒙古人的軍事力量正和他們的到來一樣,在亞歐大陸又迅速消退。

而之後的主要問題,就不是蒙古的軍隊,而是文化了。

雖然“蒙古”和“文化”聽起來不怎麼沾邊,但事實是,在整個亞歐草原,和附近的中亞、西亞、羅斯地區,蒙古人的文化都給這些“後蒙古國家”,留下了長久的影響。

而這些影響,幾乎都是“成吉思汗制度”帶來的,可以說是他一人造就的成果——這也是為什麼,脫歡和郭康等人,都認為他作為政治家的意義遠大於軍事家。

比如在中亞,人們的認識中,成吉思汗血脈已經和統治者緊密聯絡起來。

但這樣,也帶來了一個附加問題:當統治者的血統和認同改變的時候,他們並不會繼續自認蒙古身份,反而會去改變成吉思汗的身份。

這個時代,元朝覆滅還沒太久,察合臺汗國也還在,所以大家多少還注意點。

等再往後,就越來越放飛自我了。

昔班尼的傳記中,乾脆直接說:“成吉思汗的後代都是突厥人,所以我們特別用突厥語而非波斯語,撰寫這部作品.”

在紫帳汗國,其實也是一樣。

紫帳汗國的蒙古認同,也在漸漸褪去。

這倒不是直接放棄,而是因為,它被羅馬認同吞併了……

周圍的環境,國內的環境,都在漸漸變化,導致大家也在一直受影響。

因為羅馬文化在這邊的影響力,以及紫帳汗國有意識地靠攏,實際上形成了類似中亞那種情況。

而從結果看,其實比他們還誇張。

現在紫帳汗國裡,很多人也會認為“成吉思汗的後代是羅馬人”。

甚至連紫帳汗國的祖先祭祀,都是把成吉思汗和羅慕路斯湊起來,認為這二者是同等神位的始祖存在。

而在北衙三萬戶管理的草原地帶,這種認識相當流行,甚至比當初汗廷預料的都成功。

按脫歡的理解,這就是用蒙古的羅馬化,對抗蒙古的突厥化,是搶市場份額的行為。

兩邊其實是同樣的策略,只不過採用的母文明不同。

所以,其他鄰居的突厥化,其實也是在支援乃至鼓勵紫帳部落的羅馬化——人家都這麼用了,我當然也能用。

反正成吉思汗後代不是蒙古人了,那他們是什麼,不都行麼。

而且,真比起來,那些沒文化的突厥人,在這方面會吃虧的多,所以根本不用擔心。

這個想法,郭康其實一直覺得很怪。

他當時就問,那成吉思汗的後代都是突厥人了,他自己呢?

同理,如果他後代都是羅馬人了,他自己又是什麼呢?

脫歡則告訴他,是什麼都行。

如果按他的理解,那成吉思汗現在應該是塞里斯人。

因為早些年,就從東方傳來訊息,說朱洪武合罕確立了塞里斯的歷代帝王法統,把忽必烈也算進去了。

忽必烈如果是塞里斯人,那他的親爺爺,按理說肯定也是了。

所以成吉思汗也是塞里斯人了。

至於理由,很簡單。

脫歡一直認為,郭康的思路太中原了。

考慮中原乃至考慮羅馬的事務時,這個思路沒什麼問題,但紫帳汗國也有廣袤的草原領土,需要和遊牧民以及羅斯人之類的勢力打交道。

按中原思路,是不能很好理解他們的,非要硬套,反而會誤事。

中原人的歷史太久了,而且就沒換過人,所以導致大家出現了一個潛意識裡的想法:一片土地,一個人群,都是會穩定傳承,永遠不變的。

在中原,大家覺得這個人是漢人,他爺爺幾乎肯定也是漢人,祖先同樣大機率是漢人……但是,把這種想法套別的地方,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了。

其他文明,有幾個從古到今一直不變的?至於草原人,變動就更誇張了。

上哪穩定傳承去啊……

爺爺跟孫子不是一個部落,不屬於一個族群名下,簡直太正常了。

非要追溯起來,那隻能根據政治需求,從孫子倒推爺爺。

同樣,草原上其實也沒這麼講究。

那邊的基本道理只有一個,就是拳頭的道理。

那麼,成吉思汗是突厥人、羅馬人、還是塞里斯人呢?答案是,朱洪武合罕和他的繼承人,是這一階段,整個草原上拳頭最大的。

所以他們說是什麼,就是什麼。

他們說忽必烈是塞里斯皇帝,那忽必烈就得是塞里斯人。

雖然他們沒直接給成吉思汗定性,但忽必烈是當年最能打的,所以成吉思汗也只能是塞里斯人了。

如果將來明朝衰落了,這一切肯定也會繼續變化,不過結果誰知道呢?草原人都是活一天算一天的,這就不是他們現在可以管得到的了。

這看起來可能很無厘頭,但草原上的規矩,就是這麼暴力而直接。

說實話,郭康至今都不太習慣這種分析方式。

他覺得,自己可能真的不太適合管理那邊……

紫帳汗國的“羅馬化”,當然也不是真正的羅馬化,而是帶了濃厚的中原風格。

而羅馬和中原,雖然看起來融化了草原要素,但這種草原式思維卻又一直存在。

現在,北衙貴人,乃至附庸部落的頭人們,在開會的時候,也基本上不會像也先不花太師那樣說話了。

不過汗廷的思路和判斷方式,至今都能發現其中的影子。

在這種環境下,他們和地中海世界其他文明打交道的時候,對合法性與宗教之類的話題,也當然會有遠比他們更加實用主義的理解。

哪怕和以粗野著稱的蠻族相比,也是完全不同的了。

這個月又要發頭銜了。

隨便想了個話題放書評區了,大家去試試吧!

本月的話題是“天父殺天兄”,大家隨便發揮就行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力,道姑

顏厚

我把女主攻略了結果你說我是反派

半城風雪

清醒利用

wanter

劍尊會撒嬌,師姐魂會飄

繪長遊

何以染春色

念君漸遠

在鬥羅世界的旅程

嚮往自由的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