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天下非元即周

古羅馬的這些特點,被之後的東羅馬和教會,也繼承了下來。

認真說來,東羅馬因為希臘文化影響,再加上學了不少波斯人的東西,在這方面已經和古羅馬有不少差別了。

比如最直觀的,可以直接看名字的變化。

在古羅馬時代,婦人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名字”,一般會直接用氏族名的陰性化,作為自己的稱呼。

比如凱撒的女兒,因為氏族名叫做尤利烏斯,所以自己的名字就叫尤利婭;屋大維的姐姐也是如此,所以叫屋大維婭。

如果一家的女兒有兩個,就分別用大小稱呼,比如安東尼的兩個女兒就直接叫大安東尼婭和小安東尼婭。

如果更多,就在氏族名後面排序號,大女兒叫xi,二女兒叫secunda三女兒叫tertia,依次類推。

比如布魯圖斯有三個姐妹,因為他們屬於尤尼烏斯家族,就分別叫優尼烏斯·第一,優尼烏斯·第二和優尼烏斯·第三。

不過這種序號命名,不管音譯還是意譯,都挺怪的。

所以郭康傾向於直接翻譯成“尤大姐”、“尤二姐”、“尤三姐”。

感覺這樣反而更合適些……

在出嫁之後,羅馬婦女也不會改變名字,依然會使用父名。

這也是父權制最直接的體現。

改為跟從丈夫的姓氏,應該是在蠻族時代才出現的。

當然,這些習慣,一開始也僅限於拉丁人。

像羅馬旁邊的伊特魯里亞人,婦女就有單獨的個人名。

只不過後來這些族群都漸漸羅馬化,也用上了羅馬的習慣。

這種情況,也沒法拿先進落後評價。

伊特魯里亞人、羅馬人、日耳曼人,誰的習俗更“先進”?這就沒什麼可比性。

同理,羅馬的父權制和其他部落的制度,也沒法這麼直接比較。

強行說誰更先進,同樣是沒有意義的。

非要對比的話,羅馬人至少還有個“綱常”,而很多蠻族是處於一個都沒有的狀態,就靠後來,教會來給他們硬補。

從這個角度說,在“理論是否完善”這個方面,大家才能拉開差距。

“東方”——對當地來說主要是波斯——在理論制度的完善性方面,就強過羅馬;而羅馬,又強過一眾蠻族。

後來羅馬也確實不斷學習東方,完善自己的政治結構。

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新理論,並不意味著原本的理論必須拋棄。

在模仿波斯的時候,羅馬人顯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傳統,直到現在,這裡都有著十分濃厚的、羅馬特有的文化氣息。

相反,郭康懷疑,這種強烈的“取代”和“逆反”意識,就是蠻族獨有的文化。

尤其是新教化之後,可以說非常明顯。

很多在後世被鼓吹的習俗,之所以受到推崇,不是因為其本身有某種能力,能給眾人帶來好處,而是因為它反對原有的教會規則,因此才被稱為“先進”。

有些男人喜歡小男孩。

這種現象,在亞歐大陸上極其普遍,在很多文明裡,人們既不把它當做榮耀,也不會當做恥辱。

找個波斯人或者希臘人,他們可能會覺得這就是社會的一部分。

但是,因為宗教組織反對這種行為,所以,後世的人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千方百計對其進行鼓吹,甚至到了誇張的地步。

哪怕教會內部,其實根本管不住這種愛好,從古到今都在不斷爆出醜聞,持“現代意識”的人也不把他們當做同好。

這其實不難理解。

整個新教運動,或者說“誓反教”運動,就是對以往教會的反對。

他們其實沒有多少理論創新,基本上就只是把原來的一眾理論,給直接轉了180度,然後使用。

教派的核心,不是創造新的教義,而是反對原有的教義。

因為這種習慣,不但在面對公教和正教的時候是如此表現,新教內部,也在不斷髮生這種反轉。

更新的新教,會全盤否定之前的老新教,然後這麼不斷轉下去。

當年教義最極端,就是老一代的新教——他們鼓吹原教旨,反對公教的腐化現象,因此直接把極端性拉滿了。

而新一代新教,並不是把這種極端性歸零,而是直接跳到對立的極端——他們像是報仇雪恨般地推崇相反意見,結果,就只能在兩個極端中間來回跳。

現在想想,這可能是從羅馬時代,就有的病根。

羅馬帝國也好,後來的教會也好,形成的“綱常”,或者說作為共識的社會規範,涵蓋範圍太狹小,本身也太脆弱。

而後來的蠻族,在這方面就更加糟糕了。

對任何一個文明來說,想脫離窠臼都不容易。

對他們來說,就更加如此了。

蠻族們其實無論怎麼橫跳,也跳不出教會當年開拓出的範疇。

當然,這也不是他們的特例。

郭康也是看著塞里斯人搗鼓來搗鼓去,結果怎麼都擺脫不了天下觀。

要知道,從信史時代開始,中原國家的組織方式其實也就兩種:要麼是周朝開始的,華夏諸國爭立的模式;要麼是元朝開創的,超出族系和地域、多個兀魯思並立的結構。

一直到郭康的時代,天下依舊是非元即周,還是這倆在生效。

中原都是如此,歐洲就更沒得選了。

他們這種情況,導致一旦當時的理論體系出現問題,反對者只有一條路可走。

而且只要反對,就往往會把現存的秩序給反得完完全全的。

就好比一條窄路上的兩個人,沒法向旁邊避讓,只能硬碰。

時間長了,蠻族們的思維自然也出現了問題,一個個都成了“二極體”,只認這頭和那頭,就想不到能換個方向……

單純在內部的話,這倒還不算嚴重,反正大家早就習慣了。

但是,隨著近現代歐洲諸蠻族的強勢,蠻族文化也開始四下輸出。

在其他文明環境下,這種表現就開始尷尬了。

長期的思維慣性,導致蠻族文化的信奉者只會“誓反”。

哪怕他身處一個根本沒有“老教”的地方,也會按照原來的套路,先“誓反”一套再說。

而在外人看來,這就等於對著空氣輸出,顯然是有問題的……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實教:我壓制一切

雙十

這個總裁有點瘋:我們的第七年

是龍庭的美人啊

快穿之我的宿命都是他?

泡芙的奶咖

末世之廢物

飛仔仔細點

罄書

江辰明

偷偷的溫暖

鬼臉不是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