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十三人議會

雖然詢問大家的意見,但郭康自己都覺得是不是想太多了。

王大喇嘛帶他來這邊,大概就是認準了他可以說服這裡的幾人,為計劃正式獲得認可鋪平道路。

這個構思有點出人意料,但並不是不可行。

雖然看脫歡和太后等人的表現,好像這是個“奇計”,但實際上,它的思路很簡單樸實,而且也經常被人使用,不算多新鮮的想法。

之所以顯得稀奇,無非是因為大家思路受限,想不到十字軍就地加入吉哈德這招而已。

所以,雖然脫歡等人都在可勁吹捧他,但郭康本人倒是一直保持著謙虛冷靜的心態。

他覺得自己的水平,和歷史上那些真正值得學習的謀略,還差得遠。

當然,話說回來,謀略也得看對手才行。

比如現在流行的三國話本,已經頗具雛形,裡頭就有諸葛亮擺空城計嚇唬司馬懿的段落。

但要是法國人去攻打諸葛亮,那這個方法估計就沒什麼用了。

而諸葛亮當然也不會用這個招數的。

所以,與其說某個計謀很出彩,不如說使用者才是最厲害的——能揣摩出各方的心態,找準他們最關心的地方,然後針對性地進行佈置,這才是計謀成功的原因。

畢竟,人類能玩的套路,可能翻來覆去就這麼多。

各個文明之間,差別也不見得多大。

有人用起來是奇謀,有人用起來像是搞笑的。

其中的差距,大概就在這裡了。

不過,這次畢竟是個很簡單的情況,郭康自己還是能應付的。

“目前,這還只是個初步計劃,後面還有不少問題需要和大家討論.”

郭康提醒他們:“前天義父說,大汗和多瑙河軍團這幾天應該就回來了,到時候按流程,要開一次全體元老的會議,來決定這些安排。

如果大家認為計劃可行,我們就得提前準備好報告,把這些細節都先敲定了.”

王大喇嘛和太后都點了點頭。

紫帳汗國的決策方式,相比法國、神羅和奧斯曼,其實更像威尼斯。

特別關鍵的事務,在決策前,會由汗廷最高的“十三人會議”進行評估。

被認為可行的,則會在忽裡勒臺大會上,由三百名元老們進行投票。

當然,真正的決定,元老們一般在大會之前就談妥了。

這個投票本身,象徵的意義更大一些。

“十三人會議”源於當年南衙世侯們放逐瑪利亞太后,開創的號稱“十三柱國共和”的制度。

雖然持續時間不是很長,但對後來也產生了很大影響。

——因為在這之前,紫帳汗國連個正規的會議程式都沒有。

所謂決策,其實就是大汗伯顏帖木兒、宰相郭蓋或者太師也先不花等有威望的人,召集大家開個會。

首領們坐在一起,聊個幾句,大體把事情定下來,就算完成了。

因此,當時甚至出現過邊喝酒邊決策,結果文書也喝多了,導致計劃細節不明的情況。

而當年,為了讓裁撤部落、設立萬戶的決策在大會上透過,先汗伯顏帖木兒不惜親自在會場上和草原親戚們打架。

一連摔翻了三個汗王,才迫使部落頭人們接受這個提案。

跟這種摔跤決策法相比,柱國們透過正式會議流程和記錄明確的投票進行決策,已經是非常大的進步了。

後來,因為實力最強的柱國李應麟,被海倫娜太后在政治鬥爭中擊敗,柱國共和制度也隨之瓦解。

不過,為了安撫在這個過程中配合自己的郭蓋等人,太后也沒有直接解散十三人會議,而是提議對它進行調整,把前後的流程和各個附屬機構確定下來。

之前,十三人會議全部是南衙世侯組成的,想想都知道不可能長期持續,只是南北戰爭之後,他們的優勢一時無人可比,由此產生的暫時現象。

想統治一個國家,卻不準其他勢力參與決策,是肯定不行的。

汗國元老郭蓋等人,對此也很明白。

因此,這個改組提議得到了他們的支援,得以透過。

新的制度下,南衙世侯的固定席位從十三人減少到五人。

兩名共治的巴塞琉斯佔兩席,北衙萬戶們佔三席,教會代表佔一席,尚書省官員佔一席,大法官佔一席。

除了把大汗也拉進來,平衡各個勢力,也給了其他機構發言權。

雖然希臘人總覺得這個數字不太吉利,不過大家已經形成習慣了,也懶得再改了。

海倫娜太后很擅長這些在規則內拉攏盟友、孤立敵人之類的操作,透過不斷的利益交換,基本上能保證自己一直在會議中取得優勢。

但她的基本權力,是來源於作為大汗監護人持有的那兩份話語權,所以約翰八世親政之後,很可能透過替換共治者,把她徹底逐出最高權力層。

因此,太后的反應才會如此激烈。

再之後,巴西爾三世在重臣們的擁護下,驅逐了太后,掌握了權力。

隨著他不斷獲得軍功和權威,也開始著手對制度繼續進行調整。

到這個時候,紫帳汗國的行政機構已經比較完善。

而經過三四代人的傳承,一些世侯家族已經走向了衰落甚至瓦解。

當行省、軍區的調整完成之後,世侯們已經不再擁有嚴格意義上的領地,大汗自己直轄的農牧區也被拆分成了軍府。

無論是南衙世侯,還是北衙的萬戶,都開始更多地作為官員存在,而不是原先那種領主和部落頭人。

在這種情況下,巴西爾再次對席位做了調整,按照職務來授予席位。

兩名巴塞琉斯和一名教會代表,沒有進行改動,其他職務則進行了大幅調整。

汗國中央,一直在模仿塞里斯,設立六部對國家進行管理,並按照東羅馬習慣,對名稱和管轄範圍進行了一些改動。

由於早年就留下的習慣,紫帳朝廷下沒有吏部,而是由宰相府直接管理日常事務,由忽裡勒臺元老會議批准和任命官員。

“羅馬宰相”本人,也是這十三人中的一員。

而另外五個大部的首領,也就是財戶尚書、禮部尚書、軍務尚書、大法官和水部尚書,雖然平時在丞相之下,但也一人佔一個席位。

此外,軍務尚書只負責平日裡的徵兵、訓練、補給等軍政工作。

戰時指揮,是將領們的工作。

這些將領們的頂頭上司,或者說在朝廷裡的代表,分別是南衙元帥和北衙元帥。

這兩人再加上海軍大公,同樣各佔一個席位。

最後一個席位,則是靈活的。

按照約定,擺賽汗每六年會選擇一名高官,授予他這個位置。

大部分時候,是授予郵驛尚書或者宮廷總管,有時候還會特別留給其他官員,或者重要地區的行省總督。

比如安條克那邊,剛收復的時候,擔任總督的李化文就意外被巴西爾選入了十三人議會。

但後來,六年沒到,他就升了官,調回大都,結果反而被從議會里踢出去了……

這樣的用意,大概是為了留出餘地,協調各個勢力之間的平衡。

從結果看,應該也有鼓勵其他部門積極工作的作用吧。

現在的“第十三人”,就是郭康的義父。

這個任命的原因,是宰相王衡、南衙元帥張公亮等人,都跟著大汗出征了。

郭達烏斯正好剛剛卸任兵部的職務,按理該退出議會,等待下一次任命,但大家又急著需要有個人來管事。

於是,索性趁他還掛著戰帥榮譽頭銜,就臨時授予了一個席位。

而對於郭康來說,理論上,能說服這十三人裡的七個,他的計劃就有實現的可能性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戀與說唱

雪Athena

消失的真兇

飛 翼

寂靜之名

求理

又是一個秋季

想做懶大王

懶得起名字可能是末日

往後餘生上上籤

年代遊記

匿名隱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