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玻璃工坊

打發走了脫歡後,郭康帶著一眾興高采烈的教士,繼續前往山腳。

“我們很多器材都是這裡製作出來的.”

郭康說:“還記得之前,光之巨人背後那個反射鏡麼?”

“一次製作一個形狀規則的整體球面鏡,對工藝要求太高了。

所以,那不是一整面鏡子,而是用了很多平面鏡子組裝起來的.”

他告訴眾人:“每一個鏡子大概只有兩個巴掌大,這樣就容易多了.”

“你說那些都是我們自己產的?”德米特里修士驚訝地問。

“是啊.”

脫歡點點頭:“我覺得紙都要從明朝進口,已經過於誇張了。

要是玻璃都不能造,那也太慘了.”

“也別小瞧紙.”

郭康提醒道:“瓷器那玩意兒,歐洲人琢磨個三四百年,用跨時代技術硬燒,還是燒的出來的。

但那種透光的書畫紙,起碼得五百年之後了。

真這麼算,技術差距比瓷器都大.”

“現在海路不通,陸上交通也不方便,那些紙,都是我外公珍藏的寶貝。

我費了不少力氣,才從他那裡要來些,做了天兄動畫。

之前做樣品的時候,我們都只能學歐洲人,拿牛膀胱來做測試的.”

“玻璃已經是少有的、我們比東方更熟練的技術了.”

他指出:“這都做不好,就太說不去了.”

他一路介紹著,帶眾人來到了工坊去。

“這裡經常要用到水銀,有毒,所以我們遠遠看一眼就好.”

他指了指一間工坊:“先看看這裡吧。

這是製作平板玻璃的地方.”

他帶著眾人,沿著工坊外面的樓梯,登上了二樓,在迴廊上,看裡面的場景。

一樓的大門和窗戶都敞開著,門口附近有一個巨大的熔爐,幾個玻璃匠人正在那裡加熱原料。

而不遠處,還有一排池子,裡面是紅熱的液體,旁邊有個巨大的木頭風箱,還圍著幾個穿著黑斗篷、帶著奇怪鳥嘴面具的人。

“這是在幹什麼?”德米特里問。

“羅馬時代,平板玻璃是在工作臺上,用鐵棍碾壓,‘擀’出來的。

後來這門技術也失傳了,現在的平板玻璃是吹制的。

具體的工藝我也不太明白,現在可能就威尼斯人懂這個.”

郭康說。

“這種做法對工藝要求太高,而且不好量產,所以我們也沒有試圖模仿和超過他們,而是用新的思路.”

他指了指池子:“那裡面,是融化的錫.”

“燒化了的玻璃比錫輕,會漂浮在液態的錫上面,自己攤開,這樣就能形成平面了。

然後我們把池子慢慢冷卻,就可以得到凝固的玻璃.”

“我的天父啊,這是怎麼想到的?”德米特里大吃一驚。

“這是古人就明白的思路,只不過他們加熱能力有限,沒有做出來成品.”

郭康隨便答道:“我們這裡研究的,也就是選哪個液體的問題——而且這樣不難.”

“這種液體必須比液態玻璃更重,而且在工作的溫度下,不會沸騰,也不會凝固。

像水銀,就太容易沸騰;而銅液化的溫度又太高.”

“這樣一來,就只有幾種金屬可以選了。

我和其他人討論的時候,他們也是首先就想到了液態鉛.”

德米特里點點頭,對此倒是不意外。

畢竟羅馬人就對這東西熟悉,想到它太正常了……

“鉛的問題是,加熱時煙很大,而且有毒。

我們又想了想,就換成毒性更低的錫.”

他指了指熔爐:“就是目前這個情況了.”

“那你們如何控制這個‘溫度’,是說冷熱的程度麼?”德米特里只能從專業名詞開始考究:“冷熱也可以量化衡量麼?”

“不一定能具體量化,但可以大致估計.”

郭康說:“我們在錫池裡,放了一根長銅條和一根同樣長度的長鐵條。

這兩種金屬受熱時都會變長,但伸長的距離不同。

我們把金屬條固定在一起,讓一頭延伸出池子外,然後對比長度差別就行.”

“在池子邊上有個板子,就是用來對比的.”

他指了指池子邊:“他們現在還加了個指標,看起來更方便了。

不一定多準確,但起碼可以把合適的經驗溫度記錄下來,今後都照著這樣做就行.”

“不過那邊的環境很惡劣。

盯著池子很傷眼睛,所以大家都帶著黑色眼鏡。

另外,我們的錫不太純,一樣會有煙氣,所以我建議他們拿棉花做過濾,保護自己。

那個袍子,是擋住濺出來的錫用的.”

“確實,看起來就很專業.”

脫歡贊同道。

“我覺得這些都是必要的防護手段.”

郭康嘀咕道:“其實我覺得成品應該是工廠風格的,誰知道他們就給做成這樣了……”

“這就是他們做的.”

他從牆上拿下來一個縫了玻璃鏡片和金屬鳥嘴的頭套:“這個鳥嘴裡就是棉花片。

他們對於這個形狀可執著了.”

“那些玻璃匠人怎麼不帶?”德米特里問。

“他們習慣了,覺得帶上去麻煩,影響做體力活。

雖然就在旁邊,需要人手動把玻璃液抬過去,但他們覺得無所謂.”

郭康搖頭說。

“我們的工坊管理非常不規範,但現在也沒辦法。

之後擴大生產時候,我看看能不能造個隔牆,把這兩邊分開,專門留個投料口倒玻璃.”

“另外,每次製作,都得拿特製的氣體吹。

澆好之後,還得把整個錫池跟著冷卻,很浪費,效果也很糟糕。

不少玻璃要麼變形,要麼直接炸了。

總之,這邊要改進的地方很多,生產起來也很麻煩,目前還是實驗的性質.”

“現在主要的產品,是在那邊.”

他指了指工坊對面:“簡單來說,就是先吹一個玻璃瓶,然後把瓶子劃開、燒軟,展開在工作臺上,再碾平.”

“這就是古羅馬工藝的改進版,優勢是做瓶子不算難,而從瓶子到玻璃板,比直接壓制一灘液態玻璃容易.”

“受限於吹制的技術和工作臺的大小,我們還是沒法制作特別大的玻璃,不過做出半人高的那種,倒是可行。

目前這也就夠了.”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海風知南藝

愛吃榴蓮雪梅孃的考考

投我以桃

不愛吃紅米

尾戒與魔法

Joker丶十八

原來我是天之驕子,只是記性不好

T滄T

極惡高校之莫名成為慈善集團

一隻雞翅膀

轉賣婚約後我逆襲了

我愛桂圓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