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熊神父

在希臘人眼裡,小羅斯就是“內羅斯”,大羅斯就是“外羅斯”,有點類似當年山內高盧和山外高盧那種區分。

但當年東羅馬帝國已經日薄西山,也沒能力去管這些了。

而對基輔教區來說,更麻煩的是,蒙古人還沒走,波蘭人來了。

即使在歐洲,波蘭人也是信教信的比較愣的那種。

他們看基輔教區很不爽,經常攻打當地的羅斯國家。

對於正教信徒,波蘭人經常加以迫害,試圖驅逐他們,或者強迫他們改宗。

很快,當地人就受不住波蘭了。

雖然之前試圖驅逐蒙古人,但這麼一對比,王公們發現,蒙古人只是要錢,而波蘭人不但要錢,還要信仰,甚至要命。

1340年,波蘭軍隊打到了加利奇公國的首府利沃夫,試圖吞併這個國家,當地貴族急忙又把金帳汗國找回來,這才打跑了波蘭人。

但隨著金帳汗國的解體,連其他能依仗的勢力也消失了。

很快,小羅斯教區的大部,就被波蘭和立陶宛佔領。

在加利奇和基輔輪番遭到打擊後,兩個都主教區的不平衡日趨嚴重,宗教中心開始向大羅斯地區轉移。

而在紫帳汗國崛起之後,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紫帳汗國是從克里米亞和摩爾達維亞出發,慢慢控制了小羅斯南部,並最終從波蘭人手裡搶回了整個教區。

和安於收稅的金帳汗國不同,紫帳汗廷在很多條件較好的地方,興建水利,建立農莊,開採礦產,開始了持久的經營。

紫帳軍隊也和之前各路蒙古汗王不同,他們有不少來自中原、波斯、希臘的專業人員,連元老郭蓋都是中原人出身,後來又在大不里士長期待過的。

這些人手中,有目前整個世界,可以說是最先進的工程技術。

而且作為工程隊出身的軍隊,他們的工兵十分專業。

羅斯地區那些土木圍欄和壕溝,擋擋金帳汗國解體後,流竄的各路劫掠者,還勉強夠用,但在紫帳軍團面前,幾乎是兒戲一般。

這種情況下,紫帳汗國在小羅斯教區,漸漸建立了相對穩定的管理。

由於這裡過於地廣人稀,很多地方依然沒法有效控制,還是依靠當地人自治為主。

但同樣,也沒有成規模的敵人存在了。

在這種情況下,基輔教會和汗國之間,就有了很好的合作基礎。

紫帳汗國對於羅斯地區,一直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大體規劃:宗教和文化中心應該在基輔,經濟中心應該在諾夫哥羅德,最後才能把代管各種事務的行政中心留給莫斯科。

對於之前金帳汗國把什麼都往莫斯科塞的做法,郭蓋等人是十分不能理解的。

也是因為如此,紫帳汗國一直支援基輔教會繼續作為“全羅斯教區”的核心。

有這個合作基礎在,雙方自然什麼都好說。

雖然紫帳汗國這個正教異端了點,但再怎麼說,也比波蘭好。

而且再沒人支援,基輔這個傳統的文化中心估計也得沒落,甚至會被莫斯科反過來兼併。

所以,現在也不是挑挑揀揀的時候了。

紫帳汗國宣佈,按照歷史習慣,基輔才是教會的中心。

之前遷往莫斯科,是時局動盪所致,現在沒什麼問題,就該回歸傳統了。

莫斯科方面對此當然不情願,教會不樂意放棄都主教的稱號。

雙方爭議了很長時間。

到南北戰爭之後,藉著勝利的餘威,紫帳汗國開始對各個教區的規劃進行調整,宣佈教省、行省合一。

而且,今後各個行省的教會首領,統一稱為牧首,直接對禮部負責。

這下好了,大家也別爭都主教了,連更高一級的牧首,都不那麼值錢了……

連全羅斯教區這個概念,之後都被沖淡了。

紫帳汗國新劃分了不少行政行省,以城鎮和軍團莊園為核心,打破了之前各公國的邊界。

只有基輔成了和君士坦丁堡一樣的特別教區。

在這裡,兩個教會犬牙參差。

紫帳汗國新經營的農莊、礦場,大多是羅馬尼亞教會的地盤。

而在汗國行政機構力不能及的地方,比如當地大量分散的羅斯人定居點,則是基輔教會活躍的場所。

此外,基輔教會的一個主要職能,是對外、或者說對那些羈縻的羅斯公國進行宣傳,以維持當地人和紫帳汗國的關係。

這些改革對基輔教會的影響不大。

他們本來就沒有對於其他羅斯教區的絕對領導權,也管不到其他公國,只是因為直接從君士坦丁堡大牧首那兒接受任命,所以規格高一點。

行政區劃和教士品級變動,也不耽誤他們在廣袤的羅斯地區活動。

而且,因為基輔是個特別教區,所以,這次還真的在行政級別上超過其他教區了……

至於莫斯科的抗議,也沒有持續多久。

因為很快,海倫娜太后整了個更狠的活——她透過君士坦丁特別教區,派了不少人,到羅斯地區,招攬當地的“野生”神父們。

羅斯人受洗也有幾百年了,但因為地理和文化的問題,教會的推廣過程中,保持了相當多的原始宗教成分。

很多鄉間地區,原始多神教的巫師、薩滿們依然在活躍。

各公國和教會一直在努力肅清這些影響,但效果並不是很好。

當然,文化的滲透往往是雙向的。

在原始宗教改變教會的同時,教會也對原始宗教產生了影響。

很多鄉間的祭司,因此開始自稱修士、神父。

而一些師承不明、不知來歷的教士,也開始頻繁出現。

和紫帳汗國面臨的問題一樣,羅斯地區最大的特點就是地廣人稀。

紫帳都沒能力管理各地,王公們也好不了哪裡去。

因此,這些人四處活躍,在民間保持了不少影響。

古老的斯拉夫崇拜裡,熊是個至關重要的元素。

因此,很多野生神父都喜歡馴養熊,居民們也認為,有一頭熊伴隨,是信仰虔誠、得到天父認可的表現。

之前朱允炆招攬來的“馬戲團演員”老伊凡,其實就是類似的身份。

君士坦丁教會內部,有人對此提出質疑,但大多數人對此已經不在意了,還覺得太后的方法很妙。

之後,君士坦丁教會的“外派人員”就經常在羅斯地區活動,通知大家,只要去大都一趟,接受基本的培訓和測驗,就能稱為正式神父——莫斯科認不認你另說,反正我們君堡教會直接認了。

一時間,克里米亞去大都的碼頭上,多了不少熊。

客船乘客們抱怨不已,只能單獨找船送這些神父過去。

它們還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羅斯人在大都的處境。

城裡的希臘人都喜歡自我吹噓,一般很看不起來做工的羅斯人,覺得就是幫來大都要飯的。

甚至有人故意辱罵、撩撥他們,引發口角和打鬥。

但普通的希臘市民,基本都打不過熊。

撩撥這些傢伙的危險性比較高,不太值得。

所以那段時間,城裡的羅斯人都安穩了不少。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海風知南藝

愛吃榴蓮雪梅孃的考考

投我以桃

不愛吃紅米

尾戒與魔法

Joker丶十八

原來我是天之驕子,只是記性不好

T滄T

極惡高校之莫名成為慈善集團

一隻雞翅膀

轉賣婚約後我逆襲了

我愛桂圓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