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軍制變遷(中)

在行省機構完善之後,省下的州府也逐漸設立起來。

郭蓋等人早年就總結了東羅馬的教訓。

當初,東羅馬的各種職官、差遣、爵位相互重疊,軍事、司法和行政官員分工不明,軍區各種機構疊床架屋。

不但降低了效率,在真正面對問題時,也沒法解決貴族造反問題。

因此,一個簡單卻高效的制度是必須的。

而這種制度,需要依靠大量有經驗的可靠官員。

之前,希臘人也做了很多嘗試。

整個蔥嶺以西的世界,可能就數他們的制度最為發達完善,甚至超越了作為老師的波斯人。

但希臘人依然沒法解決貴族們內訌和叛亂的問題,

郭蓋等人認為,這不是制度的錯——希臘人的制度甚至已經完善過頭,開始宋化了。

真正的原因,是他們的教育水平不如中原,無法讓公民階層提供大量的管理人才。

一直依靠這些大家族和教會,提供教育與人才,那當然無法擺脫他們的影響。

至於如何獲得這麼多的官吏,郭蓋的思路是,從軍隊中選。

紫帳汗國從建立開始,就非常不受周圍各個拜上帝教勢力歡迎,基本上有事沒事都要跟人打仗。

因此,汗國內部的軍事風氣十分濃厚,基層的軍事組織和行政組織,往往就是一回事。

與此同時,軍隊中的老兵,也是汗國基層最有文化和管理能力的人。

根據漢唐時的經驗,在軍隊中推行教育,是個重要的工作。

很多士兵出身不高,沒有系統受過教育,連讀寫都困難。

這樣的人在軍中,就很難認讀複雜的軍令,也沒法書寫公文,訓練和執行任務,都會受到影響。

按漢朝的規定,不識字的人是沒法透過考核,成為軍吏的。

這倒不是故意製造門檻,而是因為一支有戰鬥力的軍隊,不可能是草草拉起來的烏合之眾。

一名基層軍官,除了執行軍事任務,還有大量的文牘工作要做:武器的例行檢查維護、士兵的健康情況、訓練的表現、考核成績,乃至駐地的糧食儲備、副食品採購、藥品儲備……各種各樣的公文、賬簿,都得他們來撰寫簽署。

戰爭比的不是蠻勇,而是兩臺機器的碰撞。

這些瑣碎繁雜的事項,看起來和讓人緊張熱血的格鬥沒什麼關係,但它們和它們背後的典章制度,才是戰鬥力的源泉。

至今,在西域,還流傳著唐朝士兵們用來習字的冊子,可見當時的普及程度。

漢朝人用簡牘就能做到的,如今用了印刷術,就更有條件去實現了。

畢竟,對於士兵,當然是越有文化越好。

除了文字,最好還會數學。

在中原,有個經典的故事:

北宋的時候,有人挖出了一些漢朝的弩機,於是便試圖復原這種古代高科技,希望能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著名的學者沈括,也對這些弩機進行了研究。

沈括發現,這弩機的瞄準部件相當長,側面還有帶刻度的標尺。

設計的意圖,是在發射時用箭頭的端點、目標和標尺度數進行瞄準,測算發射的角度,以調整箭頭的高下。

這裡用的,正是算家的勾股法。

之前,漢朝人留下一首口訣,但當時人已經不解其意了。

沈括對照弩機,發現大概是告訴使用者握持的標準手勢、瞄準的方法和計算用的勾股術。

據說古人用這種方式,能十發十中,打在同一個地方。

沈括復原了一張弩,自己去靶場實驗,雖然是新手,也能十中七八,因此,他認為,這個方法是有效的。

那麼,沈括的方法,能幫到宋朝軍隊麼?

當然不行。

在漢朝,士兵們要學會用弩,並定期進行考核。

考核的成績和斬首數字一樣,是得到賞賜和晉升的最重要指標。

此外,他們平時還要對弩進行繁雜的維護和檢修工作,檢驗弩的兩臂拉力是否對等、力度和射程是否合格等專案,並進行詳細記錄,上頭還時不時會派人來抽查。

而這種武器,在漢朝興盛時,是個不佔編制的玩意兒——主力步兵基本上人手都能帶一個。

即使天父把武庫的弩直接丟給了北宋軍隊,他們有多少人能學會用?能維持保養麼?能保證不至於幾個月後就變成廢品,甚至賣給別國麼?

漢弩本身,放在如今已經過時了。

但軍隊的素質,卻是件什麼時候都不容忽視的因素。

作為天天打仗的羅馬人,郭蓋等人對此當然深有體悟。

而在這裡,教育還有更重要的需求:他們計程車兵大部分都是招募的各地人,互相之間,方言都不相通。

而且除了希臘人,大家基本上都沒有成熟的文字,想做文牘工作都做不來。

在這種情況下,要是不在軍中推行教育,恐怕連給士兵下命令都做不到。

紫帳汗國的貴人們,文化水平其實也不怎麼樣,但他們至少還是會一點的:李家兄弟是給人修水利的工程師,基本的測算丈量技術倒是很過硬;曹家父子是賬房出身,擅長算術;首任大牧首張伊瑪目更厲害,作為汗廷見識最廣的人,他在西亞就參加過不少當地教派,不但能翻譯各種通行文字,還有豐富的教書經驗,知道怎麼給這些零基礎的新兵們上課……

反正,軍中也不需要他們當先生。

按郭蓋的經驗,只要幾百個漢字,配合一些軍中專用的、言簡意賅的簡筆畫記號,就能滿足從日常文案到旗號標識的各種需求了。

後來,連這些符號都淘汰了——士兵們認為漢字本來就是個言簡意賅的簡筆畫符號,沒必要再搞一套。

為了口令統一,張伊瑪目還藉助希臘字母,給這些漢字注音,方便新兵認讀。

雖然這樣口音會有點怪,但聽得懂就行,也不用指望太高。

這樣幾十年下來,汗國軍隊裡,已經形成了一套在歐洲可能頗為獨特的傳統。

軍隊的老兵和基層軍吏,也給地方管理提供了足夠的人員。

尤其是,基層的百戶,在汗國制度中,既是基層行政人員,也是基層軍官。

平時管理村子,戰時帶兵出征,是很多地方的日常。

在城裡,其實也一樣。

紫帳汗國的控制區,除了君士坦丁堡這種大城,大部分地方,並沒有什麼城市傳統。

很多隨著汗國發展出現的城市,其實就是個戰爭工廠,負責在汗廷要求下,生產軍械和其他後勤物資,以滿足軍團的需求。

在城裡,也不過是工坊取代了農莊,坊區取代了村落。

其他各種制度,包括儲存武器的武庫,和組織士兵的武裝廣場,都是一模一樣的。

管理起來,區別也不是很大。

有了這種基層的支援,更進一步的組織也就方便了不少。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永恆傳奇的故事

無與倫比的摩天倫

帝詩國運

九尾小貓呀

七號間

嶺南里

重生綜漫,生活很不對勁

恰克恰克恰

完美人生之龍鳳呈祥

花樣年驊

別樣香氣

魔物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