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有海上之盟啊?

大宋怎麼想到要和他們合作的?

現在遼國確實需要合作,雖然目前他們還撐得住,但按照當前形勢,如果大宋派軍過來增援,他們當然是求之不得啊。

對於李良嗣的話,遼國文武百官站在朝堂左右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的聲音此起彼伏。

對他的話產生了震驚和懷疑。

耶律延禧也是一臉不解,內心還是很心動的。

但他不會這麼輕易相信大宋使臣。

“陛下,微臣以為,大宋此次合作不可信!”

蕭奉先第一個站出來提出質疑。

“微臣也是如此認為,大宋已經和金國簽訂海上之盟,根本不可能和我們遼國合作!

且遼國和大宋素來不和,實有矛盾發生,大宋對遼國應該恨之入骨,微臣以為,合作定然有詐。”

遼國的朝臣根本不相信大宋會合作。

目前怎麼看,大宋和金國聯合才最合適。

也有朝臣表示可以合作,相信大宋。

人的想法都是不一樣的。

哪怕是真有詐,也想要試試。

耶律延禧考慮一會兒,神色凝重:“大宋為何要與我遼國合作?大宋使臣,可告知原因嗎?”

耶律延禧需要一個解釋,整個遼國都需要一個合理的理由。

李良嗣之前被派出來,大宋朝堂就針對這個問題考慮過。

他們要和遼國合作攻打金國,理由是趙樞提出金國比遼國可怕。

朝臣們對此說法存疑,直到趙樞順利攻打西夏後,趙樞的能力體現,他的話才有了信服力。

趙樞的目的是消滅金國,遼國。

必須要先和遼國合作,為了給予遼國信任,也要說清楚其中的理由。

總不能說,金國比你遼國強大,所以選擇和遼國合作吧?

“遼國天子,我大宋陛下想要燕雲十六州,才和遼國合作,若是遼國答應,我大宋可以派出十萬大軍過來援助,若是消滅了金國,遼國便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大宋!”

李良嗣提出了這個。

看起來合乎情理,畢竟人都是向利益看的。

“既如此,大宋和金國合作不是更合適嗎?”蕭奉先。

“不然!”

李良嗣笑道:“我們陛下說了,大宋和遼國乃是相鄰之國,唇亡齒寒的道理,想必諸位都懂,若是金國攻破了遼國,對我大宋會產生威脅,這是我們陛下不願意看到的,所以陛下選擇幫助遼國。”

話說到這份上,已經很明顯了。

無非是大宋擔心金國不好相處,反而會召來更大的麻煩。

一切看起來合情合理。

耶律延禧還是不肯信任大宋,萬一大宋是想要乘此機會派兵過來進入遼國境內擾亂怎麼辦?

比如遼國攻打他們的同時,大宋一起在境內作亂,到時可謂是兩面受敵,真的是滅亡在眼前了。

金國和遼國打,是在一個區域,大宋若是進攻遼國,就會從燕雲十六州開始。

燕雲十六州有防禦線,大宋攻打,遼國有時間做出反應。

若是直接合作,大宋勢必以聯盟的增兵理由,大軍直入燕雲十六州,穿過遼國內部到達與金軍交戰的地點。

這無疑是引虎進圈。

萬一這是大宋和金國的奸計,想要互相配合攻打遼國都城,到時悔之晚矣。

他們遼國不敢賭。

李良嗣和耶律延禧不斷的周旋,商量,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但朝堂上有人提出了:“李良嗣,大宋和金國之間的合作,就是你一手造成,如今你又勸說我們和大宋聯合,海上之盟剛剛簽訂不久你們便放棄,與我們合作,這讓我們如何相信你們呢?”

“是啊,這讓我們如何能相信大宋的誠意?”

因為大宋是臨時改變的主意。

所以他們不信任。

這也正常。

李良嗣倒是不好反駁。

這點對他很是不利。

此時。

大殿外有人急匆匆進來,跪在地上:“報!”

“啟奏陛下,最新情報,西夏割讓二十三座城池大宋,邊境被大宋肅王鎮壓,如今已經返回汴京城!目前已經有些時日了。”

這個訊息,來的有些遲。

由於是古代,訊息傳遍大宋,再傳遍到遼國都城,這期間需要一段時間的運作。

所以他們現在才知道。

這訊息不可為不恐怖!

這個肅王有這能耐,以前也沒聽過啊?

耶律延禧目光震驚。

大宋居然這麼強嗎?

蕭奉先他們也是再三確定情報。

那稟報訊息的人說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情,整個大宋都傳遍了。

其實耶律延禧知道大宋和西夏打起來的訊息,但這幾個月就攻佔了數十座城池,西夏還割地賠償,這有點嚇人了。

他還有一個女兒,就是西夏的皇后。

西夏遇到這種事情,讓人反應不過來。

李良嗣眉頭一皺,西夏和遼國和親了,雙方關係比較微妙。

但事關國家大事,一個西夏也影響不了大局。

聽了這事的耶律延禧陷入了糾結中。

到底是答應,還是拒絕?

這是個問題。

答應又擔心大宋有貓膩。

不答應,自己這邊情況確實不利。

這就有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信任。

他們如何能保證相信大宋呢?

忽然,耶律延禧想到了一個辦法:“這樣,朕派一名使臣,明日與你同回大宋,商議關於合作的事情,你看如何?”

李良嗣目光一亮,大喜。

這次談判居然這麼順利的完成了。

回去又是大功一件。

李良嗣內心激動,那個肅王,害的他謀劃失敗,計劃失敗意味著他的出謀劃策就沒有得到應有的效果,他怎麼能成為一方人物呢。

這次他談判成功,也算是彌補了吧!

李良嗣當即表示可以。

這邊派出使臣,自然是有心想要合作,事情大機率是沒問題的。

李良嗣退出朝堂後,耶律延禧召集了自己幾個心腹大臣在房間中商議。

最後找出了一個比較好的方法,並且派出一名遼國使臣與李良嗣一起去大宋。

隨著時間過去。

大宋朝堂。

這天,李良嗣和遼國使臣來到大殿。

所有人都等著那邊的訊息。

既然遼國使臣來了,這事情估計是妥了。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假太監:我從後宮開始權傾朝野

閃爍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