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博陵崔氏

“博陵崔氏?”阿芙聞言陷入沉思。

“我聽說過,他們是中原的世家大族,很多人在朝中當官.”

程三五大大咧咧道:“那些達官貴人都希望能迎娶崔氏女,好穩固自己的仕途地位.”

“安平縣就是博陵崔氏的祖地,北朝之時,崔氏子弟大多自稱博陵安平人.”

長青言道:“雖然如今崔氏各房開枝散葉,但在安平縣一帶仍有深厚根基,可以向他們借取糧食.”

“那就去唄.”

程三五直說:“把糧食借來分給流民,然後讓那群和尚跟我們走,到時候怎麼處置都行了.”

眾人望向阿芙,等她決斷。

“先別提借糧之事.”

阿芙話鋒一轉,盯著長青問道:“你可曾見到淨光天女?她神通如何?”

“頗為高明.”

長青補充一句:“比我厲害.”

程三五笑道:“難得見你主動誇別人,可別被是妖尼姑嚇到了啊.”

“我沒有說笑.”

長青嚴肅起來:“你們剛才應該看見他們施展神通的情形了,雨雲籠罩地界將近方圓十里。

而且淨光天女他們是召遣法界娜迦眾,勾招水氣、行雲布雨,這等法力不容小覷.”

程三五聽得稀裡糊塗:“這是什麼意思?”

長青只好解釋說:“道門祈雨,不會憑空施法,而是要選擇在江河水岸、洞淵潭池附近築起法壇,然後投鐵符金龍入水,並誦咒召遣城隍社令,協力行雲布雨。

此舉實際上就是從別處借水,化為雲雨而降.”

“我聽懂了,妖尼姑他們在旱地做法,那雨水也是從別處挪來的,對不對?”程三五一拍手掌。

“娜迦眾乃法界鬼神,能夠憑自身屬氣稟賦,直接勾招方圓天地間的水氣,為其所用.”

長青有些憤慨:“可是河北各州早已連月大旱,如此強行勾招水氣,只會徒增旱情,就算化雨灑落,也無濟於事.”

“聽你這話,怎麼感覺這妖尼姑不像是來消災的,反倒是來降災的?”程三五問道。

長青表情複雜,內心斟酌一番才說道:“其實我覺得,淨光天女未必是有意作惡,他們的作為近似苦行修法,那些流民受其染化,從而自願追隨.”

阿芙不屑道:“早早被釋迦捨棄的外道法門,他們卻當成了寶,果真蠢輩.”

“可苦修所得神通法力卻當不得假.”

長青則說:“我剛才看得分明,淨光天女身旁確有鬼神護持,威德甚著,哪怕只對付她一人也不容易。

如果不能將僧團孤立起來,貿然抓人,那些受飢百姓恐怕會立刻一擁而上.”

“不過是一群受飢流民,如果實在麻煩,那就讓本地衙役將其驅散.”

阿芙並不在意。

長青聞言當即反對:“本地官吏不能指望,他們對待受飢百姓,完全是敷衍應事,怎麼可能會冒險驅散流民?”

“要是都像你這樣瞻前顧後,那還怎麼做事?”阿芙甚是不滿。

“因此才要從博陵崔氏借調糧食,這樣才能名正言順從僧團身旁將流民帶走安頓.”

長青言道:“等安頓好受災百姓,你們便能以擅自做法祈雨的名義,將淨光天女單獨帶走查問。

屆時她若有反抗,你們反而師出有名了!”

阿芙聽到這番話,表情變得微妙起來,她發現長青這個小娃娃雖然滿肚子迂腐之理,可並非完全不知變通。

“我覺得這個法子不錯.”

程三五在一旁附和道:“這些世家大族肯定藏著一大堆糧食財帛,也該讓他們吐出來了.”

“此事最好找上本地的安平縣令.”

長青又說:“博陵崔氏在這一帶可謂樹大根深,你們內侍省固然能仗著權勢強壓,但糧食排程、賑給災民,還是要安平縣令出人出力.”

“可以,我們現在就去找安平縣令.”

阿芙沉思片刻,然後朝左右吩咐道:“去聯絡強圉君,繼續緊盯淨光天女的動向.”

謀劃已定,內侍省眾人立刻動作起來。

……

當張縣令回到縣衙,剛剛準備洗漱用膳,就有婢僕前來報知內侍省來人,嚇得他趕緊外出相迎。

“下官來遲,不知上使有何吩咐?”張縣令看見長青也在其中,心中暗道流年不幸,自己區區一介縣令,何德何能竟然招惹來這麼一群大人物夜裡登門。

“張縣令,想必你也清楚,我們就是為淨光天女而來.”

阿芙直截了當:“這群僧眾假借神通、蠱惑百姓、糾集流民,心存不軌,朝廷要將其捉拿審問。

不過他們與流民混雜一同,強行抓捕恐怕會滋生動亂,眼下首要是分化流民、妥善安置.”

“是、是.”

張縣令嘴上連連稱是,心中卻叫苦不迭,他治下的安平縣今年遭災嚴重,只盼這幫流民能儘早離開本地,去禍害別的州縣,卻沒想到內侍省的大人物一句話就要他安頓流民,絲毫不體恤他們這些州縣官的苦處。

“我知道你們存糧不足,難以救濟.”

阿芙繼續說:“聽說博陵崔氏在本地有一大房支,想來此等高門大族積存豐厚,為何不向他們借取?”

張縣令見有機可乘,趕緊大吐苦水:“不瞞上使,下官早就去求過了!本地崔氏當屬那崔鐸一家為首,他早年間曾在朝中任禮部侍郎,後來致仕還鄉,聲望甚隆,前來登門求學、獻詩干謁計程車人絡繹不絕。

這崔鐸仗著朝野人望,自恃高門閥閱,一向不將下官放在眼裡。

時常勾結本地的崔氏鄉人,抗拒繳納賦稅.”

這番話添油加醋不少,博陵崔氏在本地固然根基深厚,可鄉里大多隻是尋常民戶,哪怕同樣姓崔,也不可能全部在博陵崔氏安平房支的庇護下。

實際上,到了每年官府派人下鄉徵繳,安平房支的人也會出面幫忙召集鄉黨族親。

縣衙在本地庶務本就十分仰賴崔氏,因此崔鐸不肯出面借糧,張縣令其實一點辦法也沒有。

不過眼下內侍省來人,他反而看到一絲希望,可以藉助這幫兇名在外的大人物,壓一壓本地崔氏的氣焰,日後自己治理本地也能省些麻煩,反正招惹仇怨的不是張縣令本人。

“你覺得本地崔氏能夠拿出足夠糧食,讓這數千流民度過災年麼?”長青主動問道。

“想來……不成問題.”

張縣令謹慎言道:“就是崔氏未必肯借.”

“你負責安排人手轉運糧食、分派災民就是.”

阿芙並不在意:“博陵崔氏那邊我們會親自出面.”

“下官遵命.”

……

“父親,不好了!”

剛剛練完清晨的修養功課,崔鐸拿起一卷河南名士註釋的《毛詩訓詁》,低淺吟詠,長子崔漪便匆匆跑來書房。

“為何大呼小叫?”崔鐸眉頭一皺:“早就說過,遇大事方見修養功夫。

這般慌亂失措,可見你平日用功不夠.”

“父親教誨的是.”

崔漪趕緊拱手揖拜,收拾心緒。

博陵崔氏傳承多年,絕非是那等毫無底蘊的鄉野財主,他們精研儒學,家風整密,小到行走坐臥、飲食起居,都有規矩講究,尤其是待人接物,要求安辭定色、莫生躁亂。

“說吧,發生何事?”崔鐸見長子平復心緒,方才不疾不徐地開口。

“那位張縣令又來了,而且還有內侍省的人.”

崔漪答道。

“內侍省?”崔鐸微微一頓,旁人聞聽內侍省之名便大驚失色,他卻未見異樣之態,只是涵養極佳地放好書卷,來到書房門前,抬眼掃望,問道:“他們可有說是因何事前來?”

“還是為借糧.”

崔漪說。

“哪裡有為了借糧就請來內侍省的?”崔鐸輕拂衣袖:“定然另有緣由.”

崔漪言道:“不如我再去探問一番?”

“不必,為父親自一會,倒要看看這兇名遠播的內侍省,到底是何方神聖!”

崔鐸毫無懼色,稍稍整理衣冠,徑直來到待客前廳。

然而除了張縣令與另外一名身穿雲紋襴袍的弱冠男子尚且端莊穩重,其餘幾人皆是一副散漫之態。

尤其讓崔鐸難以容忍的是,一名碧瞳胡姬竟堂而皇之居於上首席位,抬眼望向自己的目光,帶有幾分譏嘲輕蔑,可謂無禮至極。

“這是哪家的婢僕?竟如此無禮.”

崔鐸朗聲發問,聲音洪亮、清韻不俗,顯然也有內修功夫在身。

然而此言一出,對面眾人幾乎個個變色,張縣令更是嚇得連連擺手示意。

畢竟胡人女子在大夏,幾乎都屬賤籍,她們或是大戶人家的奴婢,或是在酒肆待客的娼妓。

這些身份在博陵崔氏此等士族楷模眼中,卑賤非常,高居上座實在大違禮法。

“牛啊!”程三五一拍大腿,對阿芙言道:“頭一回有人說你是哪家婢僕,要不你就說是老程家的?”

阿芙笑眯眯望向程三五,語氣嬌柔:“程郎君好狠的心啊,我不是被你五百貫賣給天香閣了麼?”

“還有這事?”程三五想了想,然後說:“對哦,上回在長安,天香閣的人還找我麻煩呢!”

看著二人在眼前一唱一和、故意糾扯,崔鐸便覺他們放浪形骸、全無禮教,喝阻道:“這便是內侍省的行止?你等身為聖人近臣,不思檢束言辭、整肅威儀,如此卑鄙猥瑣,毫無廉恥,有損聖譽!”

聽到這話,程三五扭過頭來連連眨眼,有些發懵地說:“哇,你這一上來就給我們扣這麼大的罪名,真不愧是讀書人,不用刀、不用劍,張嘴就能殺人啊.”

“如你等這般卑劣之徒,憑恃威權,侵凌清正之士,可見內侍省已有濁亂朝野之兆!”崔鐸拂袖冷喝。

程三五詢問起阿芙:“喂,這傢伙算不算辱罵內侍省?能不能抓起來打板子?”

沒有接程三五的說笑,阿芙望向崔鐸:“崔侍郎,我們此次前來是為借調糧食,賑給災民,希望你能不吝施捨.”

“老夫並無多餘糧食可以出借.”

崔鐸正襟危坐,他感應到那名碧瞳胡姬散發出一股非同尋常的氣息,猜測她定是內侍省招聚的鷹犬爪牙。

可越是清楚,崔鐸心中則越是不快。

聖人以近侍之臣監察天下,本就說明聖人不信任百官公卿。

而崔鐸這些年致仕在家,更是屢屢聽聞內侍省在各處興起牢獄之災,以抓捕逆黨餘孽的名義,讓許多清正耿直之士遭受迫害,百僚為之戰慄。

內侍省這幫鷹犬爪牙氣焰之囂張,讓久讀史書的崔鐸心中不安。

這份不安並非因為他的宗親昔年曾攀附鎮國公主,而是聖人不再以正道治國,此恐禍及天下。

再想到陸衍為相有年,搜刮聚斂不見稍緩。

今年河北大旱按說災情不算太廣,可百姓家中存糧匱乏,只能逃荒就食,足見形勢傾危。

至於說內侍省前來借糧,這種荒唐舉措斷不可信,在此背後,定然是有險惡用心!

阿芙知曉這個崔鐸看不起自己,也懶得多話,望向長青,示意由他開口。

長青微微點頭,起身拱手:“崔侍郎,晚輩乃嵩嶽伏藏宮弟子,道號長青。

不知是否還記得家師五年前託人送去的《易統驗玄圖》?”

崔鐸聞言抬眼,打量長青幾眼,見他文質兼備,確有幾分不俗氣度,稍作思量後說道:“你是達觀真人之徒?鵷鶵與鴟鴞雜處,可惜了.”

長青不得不佩服,這位崔侍郎一開口便是道經中的典故,也是在勸告他要遠離內侍省眾人。

“讓崔侍郎見笑了.”

長青言道:“今番晚輩是奉旨前來河北做法祈雨、安定民心,恰好與內侍省同行而至。

此外,聖人心懷河北百姓,命宣撫使開倉賑給,並讓有餘力的州縣收容就食災民。

“只不過安平縣眼下有一支流民,數日內即將斷糧,卻來不及趕往糧食富足的州縣。

晚輩實出無奈,這才登門求請崔侍郎。

聽說博陵崔氏以安平一地發跡興旺,非是仰仗兼併侵吞,正是靠救護鄉黨鄰人.”

崔鐸沒有反駁,神色較之先前舒緩不少。

長青見狀繼續勸導:“常人乍見孺子入井,皆生惻隱之心而救之,並非要譽於鄉黨朋友,亦非惡其聲而為。

君子心懷天下,不分南北東西,豈可視百姓流離失所而無所作為,自守清靜?”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後努力成為宇宙最強

第七盞路燈

穿越山海經成王

默默寫作

怪談:乖,過來,請你吃子彈

時空中的一隻貓

反派三點零

右壺

重生後,我竟成了諾亞大神的女兒

惡魔之魂

被掌門踢下懸崖後我重生了

酒釀水密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