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

【劉備在與諸葛亮相見後,便向他提問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意思是:現今漢室衰敗,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權。

我沒有正確的衡量自己的德行與能力,便想伸張大義,重振天下,但自己的智慧謀略又不夠,所以一直失敗,直至今日。

然而我的志向仍未平抑,熱血依然沸騰,敢問先生可有計謀可以幫助我?

諸葛亮遂向他陳說了三分天下之計,這就是著名的《隆中對》。】

【諸葛亮為劉備定策,“先取荊襄,以為根本。聯吳抗曹,進軍益州,三分天下”的戰爭策略。

以後劉備集團的軍事謀略和戰爭部署基本上也是按照這個策略來走的。

可以說,正是諸葛亮隆中定計,奠定了劉備集團爭霸的理論基礎。】

【諸葛亮的隆中對可以概括為八字戰略:避強,依強,擊弱,強己。

這八個字為劉備的崛起做了戰略指導,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成功不僅來自於天時,人的謀劃也非常重要。

諸葛亮列舉了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的對決,來說明人謀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二大功績:孤身入吳,聯吳抗曹。】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劉表病逝,其二子劉琮繼。

曹操統一北方後,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攻略荊楚。

蔡氏和劉琮在聽到曹操南下的訊息,遂遣使投降。

當時,諸葛亮曾勸說劉備及時攻打劉琮,可趁機佔領荊州,可惜劉備不忍心奪取劉表後人的基業,錯過了最好的攻取荊州的機會。】

劉徹看到這兒忍不住點點頭,道:“劉備禮賢下士,且有仁義之心,我大漢皇族的風範尚且延續.”

李世民微微搖頭道:“劉備有時候就是過於仁義,以至於有些婦人之仁了”

“裝過頭了就是虛偽,不過能夠虛偽一輩子,也算是一種本事。”

【劉備知道曹操大軍南下後,率軍隊和百姓南逃,曹軍在當陽長坂追上並大破劉軍。

同年,劉備敗走夏口,劉備軍團危在旦夕,頃刻間即可能覆滅。

就是在這種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諸葛亮便自薦到柴桑作說客,孤身前往江東,來遊說孫權,聯吳抗曹。

當時孫權率領軍隊駐紮在柴桑,觀望事態的發展。

諸葛亮到達柴桑後,便立即面見了孫權併為孫權分析局勢。

面對強大的曹軍,東吳君臣,或戰或降,意見不一。

孫權本人也是下不定決心,反問諸葛亮劉備又為何不投降。

諸葛亮便趁機提高劉備身價,說劉備有氣節,絕不投降,以向孫權顯示劉備的決心。

孫權聽後大怒,誓言不會向曹操投降,但卻有所擔心,又問劉備還有多少兵力戰鬥。

諸葛亮最後才開始分析兩軍的情況,先說出劉備麾下士兵和關羽水軍有萬人,加上劉琦凡江夏士兵亦不下萬人。

又指出曹軍遠來疲弊,追劉備時,又用輕騎一日一夜行了三百多里,正是“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

而且北方人不習水戰,荊州百姓又是被逼服從曹操,民心未附。

曹操若是強攻江東,結果必敗。】

【孫權聽後十分高興,後又受到魯肅、周瑜的遊說,終於決定聯劉抗曹。

他派出周瑜、程普、魯肅等率三萬水軍,與曹操開戰。

十一月,曹操大軍在赤壁遭遇孫劉聯軍火攻,曹軍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而此時曹操軍中又正好爆發瘟疫,於是曹操不得已引軍北還。

曹操這一敗,使得三分天下的格局初步形成。】

“咦?草船借箭,借東風呢?蘇上神怎麼不說?”

“傻瓜,那都是假的,是羅貫中編的!”

“我得為周瑜伸個冤.赤壁大戰的功勞就這麼平白被諸葛亮給分走了!”

“諸葛亮雖然沒有演義裡那麼神奇,但他的作用還是非常關鍵的”

【第三大功績:佔領荊南,兵定益州。

赤壁之戰後,江東安定。

劉備趁曹操北歸之機,聽從諸葛亮之計,於建安十三年十二月平定荊南四郡。

劉備任命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住於臨烝,督令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負責調整賦稅,充實軍資。

有了荊南四郡作為立足地後,按照之前《隆中對》時諸葛亮的軍事部署,他們這時候就應該要進攻益州了。】

【益州被稱為天府之國,因為少經戰火,物產豐富,人民安居樂業。但是益州之主劉璋諳弱,軍民思得明主,於是這個時候劉璋手下開始不安分起來。

益州牧劉璋在張松的慫恿下,派法正到荊州請劉備率兵入,保護益州安全。

諸葛亮認為機不可失,勸說劉備應允。

劉備答應率兵助戰後,諸葛亮便與關羽、張飛、趙雲等鎮守荊州,劉備則親自率軍在謀士龐統的陪同下進入了益州。

至次年十二月,張松被人揭發私通劉備,於是劉璋將張松處死,下令守關諸將不準劉備兵馬透過。】

【雙方撕破臉皮後,劉備開始正式攻打西川。

但劉備征服西川的戰爭卻並不順利,先是葭夢關受阻,後又在洛城之戰慘敗,甚至還折了軍師龐統。

這個時候,留守荊襄的諸葛亮不得不率軍入蜀助戰,先後擊敗劉璋部下大將劉璝、泠苞、張任、鄧賢、吳懿,這才迫使劉璋投降,將益州徹底納入劉備掌控之中。

可以說,如果沒有諸葛亮率軍入蜀,劉備不僅平定不了益州,很可能還會被劉璋活活困死在人地生疏的西川裡了。】

【說到這兒,就不得不提一下後世對諸葛亮時常出現的貶低了。

人們貶低諸葛亮,往往是根據兩句話和一件事。

這兩句話:一句是陳壽的諸葛亮“用兵非其所長”,另一句是“狀其智往往似妖”。那一件事,則是諸葛亮未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關於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實後來分析下來是不可行的。

而“狀其智往往似妖”這句話是,其實是針對小說的寫法而言的,不是評論諸葛亮本人。

至於“用兵非其所長”,偉人就曾經對此發表過自己的見解。

他表示,有的人之所以認為諸葛亮沒有軍事上的成就,其實是犯了一個錯誤。

因為他們認為軍事成就代表的打仗的戰績,只有打了勝仗,才算有軍事成就。】

“難道不是嗎?”

“不打勝仗,難道打敗仗才是成就??”

許多人疑惑不解,

但從沙場中征戰而回的李世民、朱元璋、趙匡胤等人卻覺得這話並沒有表面看起來的那麼簡單。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日進斗金

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