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迥然不同的抉擇

影片分享完畢,皇帝們各歸其位。

當趙佶醒來的時候,他身邊的小太監便向他稟報了外面的情況,同時趙佶寢宮外的那一層保護罩也消失了。

“官家!!”

“官家!看到您安然無恙,臣等就放心了!”

趙佶的目光在有些劍拔弩張的兩撥人之間來回巡視著,最終,他還是將視線停在了种師道和李綱身上。

“種卿、李卿!”

當种師道和李綱被趙佶點到名字的時候,他們二人的身子微微一震,連忙行禮道:“臣在!”

“種卿你統領京師現部所有兵馬,李卿你統領所有外來勤王之軍,務必給朕擋住女真人的進攻!”

趙佶難得的硬氣了一會,也不知道是不是被趙匡胤教育一頓後,突然開了竅。

“臣等領命!!!”

等到趙佶安排完畢,蔡京這才小心翼翼的問道:“管家,外面那裝神弄鬼、妖言惑眾的石碑要怎麼處置?”

蔡京被影片點名為大奸臣,他的心裡此刻是非常忐忑的。

不過他還是相信管家依然是那個管家,只要吹捧兩句,說點好聽的,還是可以把他哄開心的。

哪知道,這會蔡京卻失算了。

“那可不是什麼裝神弄鬼、妖言惑眾的東西.你可知道,朕在昏迷的那段時間見到了誰?”趙佶似笑非笑的問道。

“誰?”蔡京等人一頭霧水,伱都說你是昏迷了,你還能見到誰???難不成是發夢見到的人?

趙佶臉上罕有的出現一種陽剛而堅毅的表情,說道:“朕見到了太祖皇帝!”

“太太祖皇帝?”

“???”

“開玩笑的吧?您難不成去了陰曹地府.”

蔡京等人心裡差點笑噴了,就連李綱和种師道二人也面面相覷,覺得趙佶的話簡直匪夷所思。

“哼!可惜朕沒有得到先祖降臨的符石,不然這個時候就應該召喚先祖出來,好好整頓整頓這個腐朽的大宋!”

趙佶的聲音雖然中氣還是不足,但有他皇帝的身份作為加持,聽起來還是有那麼一番氣勢的。

“先祖降臨?”

“陛下.您,真的醒過來了嗎?”

“.”

趙佶已經從影片和趙構那裡得知了自己和北宋將來的悲慘下場,為了不讓自己落得跟歷史上一樣悲劇,他決定搶先一步離開京師,留下種師道和李綱來對抗女真人.

就是不知道當趙匡胤知道趙佶現在的打算時,會不會氣的穿越時空過來再揍他一頓。

另一邊,回到自己時空的朱由檢,他在落地之後,第一時間便召喚了朱棣。

為什麼是朱棣而不是朱元璋?

因為朱由檢認為,朱棣在識人用人方面比朱元璋更強,這點從朱元璋、朱棣為自己選擇接班人,以及為接班人指定的輔佐之人就能看出來。

朱元璋一開始選定的繼承人是太子朱標,其實這個選擇是比較正確的。

朱標為人仁厚,雖然軍事和謀略不如朱棣,但在和平年代想來應該是一位為人稱道的仁君。

他可以很好的彌補朱元璋殺氣過重的特點,讓朝廷和國家休養生息,恢復元氣。

這也是朱元璋選擇朱標甚至是朱允炆,而沒有選擇朱棣的原因。

然而不幸的是,太子朱標先於朱元璋去世。

無奈之下,朱元璋選了皇孫朱允炆做繼承人,雖然朱允炆也是仁義之人,但他畢竟是晚輩,是很難靠自己壓制住那些手握兵權的皇叔藩王們。

因此,朱允炆在上位後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然而,朱元璋特意為朱允炆挑選“鏗鏘三人組”雖然都有一定的特長和優點,但卻都過於脫離現實,甚至是過於理想化了。

齊泰是朱元璋時期的進士,黃子澄本來是狀元,只因緊張沒能回答對朱元璋自己的出生日期,導致被降低為探花。

這兩位都是學儒家的行家,提起理論知識那是一套套的。

而方孝孺則更不簡單,他的老師是大學者宋濂,自身也是頗具傳奇色彩,甚至被朱元璋藏著捨不得用,特意留給了下一任皇帝當“諸葛亮”。當然,方孝孺比諸葛亮還是差了不少.

這三位儒家學者為人都很正直,他們也都是好人,而且他們對朱允炆對大明的忠心也都是無可挑剔的。

只是他們和朱允炆一樣,把自己放錯了位置,既然是當朝重臣,就不應該整日以學術治國,那隻能是書呆子才幹的出來的傻事。

後來的事情想必大家都知道了,

在這三位“臥龍鳳雛”加“冢虎”的輔助下,朱允炆開始了大刀闊斧的削藩。

最後削著削著,朱允炆把自己的皇位削沒了,“鏗鏘三人組”把自己也削沒了。

不過這三人倒也硬氣,沒有愧對讀書人的氣節。

齊泰被捕之後寧死不屈,朱棣下令就他處死,家人則被滅九族,唯一倖存的6歲兒子被髮配邊疆,一直到明世宗時才被赦免。他的女眷更加可憐,她們被懲罰世代為官妓,每日到軍營供士兵玩樂。

黃子澄的命運和齊泰差不多。京師被攻破之後,朱棣親自審問他,黃子澄抗死不屈,朱棣惱羞成怒下令將他肢解而死。黃子澄的家人被滅九族,倖存下的女眷世代充當官妓。

而方孝孺是最慘的。

因為他拒不投降,而且又拒絕為朱棣草擬詔書,還大言不慚的說“誅我十族又如何?”

結果,他真的被滅了十族,而方孝孺本人也被朱棣凌遲處死。

從這裡可以看出,朱元璋挑選的接班人和輔佐之人都有些不太恰當。

朱元璋的本意是好的,他希望大明在一位仁慈的君主領導下休養生息,但卻忽略了他們身上那種脫離現實,過於主觀理想化的缺陷。紙上談兵,這其實也是大部分讀書人的通病。

再看看朱棣選擇繼承人和繼承人的輔佐之臣,就不得不佩服朱棣的看人眼光了。

朱棣的兒子中,最有可能繼承皇位的是長子朱高熾和次子朱高煦。

長子雖然身體不好,長得很胖,但是他勝在性情仁厚,且是嫡長子,天生就佔據著繼承者的優勢。

而次子朱高煦則是朱棣的翻版,非常英勇,在靖難之役中有多次的精彩發揮,朱棣一直在二人之中徘徊,不知道選哪一個做接班人比較好。

後來,朱棣在徵詢大才子解縉的看法時,解縉道出了一個關鍵點——“好聖孫”!

意思是朱高熾有個好兒子朱瞻基,就是這一點讓朱棣下定決心立朱高熾為太子。

事實證明朱棣的選擇十分正確,朱高熾和朱瞻基父子二人雖然在位時間不長,他們加起來也只有十一年,但是他們卻開創了華夏曆史上的盛世之一,“仁宣之治”。

當然,要是朱棣沒有說那句讓朱高煦一直耿耿於懷,乃至於造反的話,就更完美了。

朱棣配備給兒子和孫子的智囊團也是三個人,但是這三個人比建文帝的那三位可強多了!

他們就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和楊溥。

他們三人是內閣重臣,歷經四朝。

在他們的輔佐下,朱高熾順利的保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登上皇位。

朱瞻基則在三楊的輔助下整頓吏治,發展經濟,將明朝帶上了高速發展的道路。

(本章完)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越十年,開啟名將簽到系統

跳到火星看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