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1420祭天登基、執政主線

“華夏之君,自三皇五帝以降,傳至今日已三千餘載,雖朝代更迭,各方登場,然我華夏傳承,文明世世不斷,國祚代代未絕,直至李氏大順王朝,得傳五代帝王。”

當前進行的,自然就是衛旭的登基大典,此時整個天壇周邊,官員、軍隊以及過來觀禮的百姓,總人數早過了十萬,宏大的場面基本上只會出現在這種特殊場合。

哪怕是衛旭反感跪拜,此刻整個大典上除了他以及少部分“專職”人員,比如負責當眾宣讀登基詔書的林如海、和他並肩受禮的秦可卿之外,絕大多數都在下面跪著。

這一段內容也讓所有人都理解,意思是回顧一下前面的朝代,算是說明了自己正式得位,而且合情、合理、合法,所以才能在這裡公示天下。

“順太祖李自成,起大事於微末,抗暴明而為百姓,雖有失德過錯,然功績不容抹殺,正式奠定大順根基,然終未能致天下一統,以致北地陷於腥羶,凡四十餘載,生靈塗炭。”

在詔書公示前肯定是要先一步傳看,防止出現什麼硬傷丟人,對於這一段內容,武官方面無所謂,文官那邊其實並不認同,哪怕是他們當了大順朝的官,其實對李自成的定位依然不高。

但衛旭作為現代人,對於農民起義肯定是不會抹殺的,哪怕是所謂的“闖軍”各種辣雞,但當時的大明朝“官軍”更要不如,大家誰也別說誰,討論問題不能脫離時代。

“太宗繼承大統,定根基於江南,平亂世而興漢統,御建奴於江北,護佑億萬生靈,功莫大焉,惜天不假年,未能遂青雲之志,使建奴國祚延續,北地漢民受難。

高宗奮三世之餘烈,興天兵而伐叛逆,斬殺建奴數十萬,最終還都京城,使我漢統得以延續,百姓得以安生,重定華夏一統,重立華夏文明,百世而傳名。”

對這兩段,底下殘存不多的大頭巾們其實意見更大,因為這倆皇帝都是純粹意義上的“武帝”,完全拿文官當工具人,用的時候給點兒骨頭,不用就敢直接清理,兩任皇帝超過半個世紀,文官那叫一個難受。

但這份材料雖然動筆的不是衛旭,中心思想卻是完全以他的意思為準,這群欺軟怕硬的玩意兒就是意見再大也不敢多說,要不然江南的那些“前輩”就是前車之鑑——到了這時候,所謂“白蓮聖軍”早已不是秘密。

“及至泰和、永正兩朝,即無能承先帝之業,亦無膽奉先帝之志,蠅營狗苟,畏葸不前,堂堂大順天朝,竟至於為四夷小丑所困,雄雄百萬之軍,竟至於不足半數。

外不能抵禦外辱,韃子、建奴、茜香三賊屢屢犯境,致百姓塗炭;內不能安定天下,致土豪劣紳魚肉鄉里,人民痛苦;只顧保住自身帝位,放任贓官橫行。”

這話讓武將方面興奮不已,但文官方面已經眼角抽搐,表情扭曲,卻又沒膽量當場搞事情,只能把腦袋深深埋下去,因為害怕自己的臉色被別人看見。

“朕本世代傳承之軍人,立志以先輩為楷模,投身軍旅興復家世,然逢昏君無道,竟至於殘殺臣子,正所謂‘當仁不讓’,朕既承天景命,荷上天眷顧,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賢於左右。

凡江南、湖廣、閩浙、雲貴之地,及致各處盜匪、諸地不臣,屢命大軍掃蕩,予以誅滅,至於今日,四方勘定,百姓安生,生活富足,衣食飽暖。”

這次文官方面還好說,武將那邊不論是殘餘的武勳,還是衛旭一手培養提拔的弟子、學生,全都表情扭曲,眼角抽搐,別人可能不知道,他們清楚的確認,天壇上站著的某人從一開始就不老實。

也許他剛開始培養人手的時候,確實是為了自保,但這種所謂的“自保”,沒幾年就變了味兒,特別是他到金陵任了軍職之後,從一開始就是奔著造反去的——當然,這話心裡知道就行,絕對無人敢說。

“今文武大臣百司眾庶合辭勸進,尊朕為皇帝,以主黔黎,以安天下,以定大統,朕勉循眾請,於今日正月初一告祭天地,即皇帝位於天壇。

定天下號曰大夏,建元年號為興武,恭詣太廟,追封四代考妣為皇帝皇后,立大社大稷於京師,是為天子七廟,以備後世傳承。”

這一點原本沒問題,但衛旭在建立國號的時候,否決了一幫大頭巾給出的所有建議,比如以起家的金陵為基礎,國號“寧”,又或者是以中南為基業,國號“楚”等等,執意用了“夏”名號,明確表示要“復興華夏文明”。

怎麼復興?別忘了周邊可全是異族,只要談“復興”,那肯定就得掃平他們,或者說要打仗,武將自然是興奮不已,文官方面那真是字面意思的“如喪考妣”。

還有追封先人,原本這也沒什麼,但衛旭在追封父母時,父親好說,母親卻用的是生母、也就是最後一任忠勇伯那位小妾,連衛若蘭都象徵性的給了安排,偏偏名義上的嫡母衛夫人提都沒提。

這讓一幫整天喊著“正統”的大頭巾殘餘們直接炸了,各種彈劾奏摺差點把衛旭埋了,但效果完全沒有,跳的最兇的幾個都被打板子趕出朝堂了——他和衛夫人的關係又不是秘密,這群傻叉明顯是另有所圖。

再加上定的年號是“興武”,沒什麼意外的話,這個年號會一直用到衛旭退位,這更是擺明了要扶持武將,或者叫打壓大頭巾們,這次連林如海都忍不住進言反對。

無所謂,衛旭的立國根基又不是他們,現在還留著,僅僅是因為新的行政體系還沒能完全建立,等到他的理念徹底貫徹後,這群大頭巾地位的根基“科舉”,他可真心沒準備留著!

“冊封秦氏為皇后,世子軒為太子,另有心愛之人十四,各封妃位,佈告天下,鹹使聞知。”

“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不論心裡怎麼想,這時候能做的就是跟著一起喊,現場十餘萬人齊聲呼號,那真的是天地震撼,也讓衛旭第一次覺得,其實當上皇帝也不錯。

當晚,鳳藻宮,其他人各自休息,一起過來的主要是幾個“地位最高的”,也就是秦可卿、寶珠再加上林黛玉和史湘雲,以及原本的“主人”徐清言、知秋。

“另有心愛之人十四,看來少的那兩個,就是賤妾主僕了吧?”徐清言一臉生無可戀的表情,坐在中間主位上,原本應該坐在這裡的秦可卿啥都不說,只是站在一邊捂著嘴偷笑。

“可兒?”衛旭沒好氣的瞪她一眼,“我記得當初寫的時候,應該是‘十六人’吧,林大人自然不會更改資料,你這裡肯定有解釋對吧?”

“旭哥哥,是玉兒讓父親改的。”林黛玉輕輕起身一禮,表情嚴肅的說道,“收房前朝妃嬪公主,一直都是天家大忌,遠的有唐太宗之於蕭後、楊妃,近的也別忘了清言姐姐,她可是出身前明中山王一脈。”

“是啊,我這個兩朝妖后,既然都用完了,是不是該直接處理掉了。”徐清言涼涼的說道,表情那叫一個悽苦,“畢竟紅顏禍水,怎可危及社稷。”

“我的皇后娘娘,先叫一聲姐姐來聽?”史湘雲擠到徐清言椅子上,腦袋枕著軟軟的山峰笑道,“要不是看在這沒出世的小公主面子上,你早就‘自盡殉情’了。”

她這話也不完全是開玩笑,因為在封號上,她和林黛玉都是“皇貴妃”,其他人要麼是貴妃,要麼就如寶珠、英蓮和胡媚娘,連“貴”字都省掉了,知秋乾脆就落了個‘芳嬪’。

按照封建規矩,大家族後院的“姐妹”區分,是按照地位而不是年齡安排的,正妻不論年齡,其他妾室見了全都要稱呼“姐姐”,徐清言這位“文貴妃”,見了“良皇貴妃”史湘雲,還真得稱呼“姐姐”。

“死丫頭,真後悔當初沒把你打幾頓板子,也省得今日受氣。”徐清言沒好氣的把她推走,這才起身扶著秦可卿到主位坐好,自己轉身跪下,“見過皇后娘娘。”

“好了,這位爺有多荒唐,你還不知道?”秦可卿微笑著受禮之後,才示意身邊的寶珠將徐清言扶起,“以後也不用再搬出去,反正過些日子,我們一家就搬去香山行宮,這裡以後就是朝廷各部駐地。

你也不用擔心受什麼委屈,甚至連姐妹之稱,也是按照年齡各叫各的,以家裡目前的情況來說,大概沒有幾個人能越過你去,儘管放寬心就是。”

“是啊,臣妾都已經三十五了。”因為一開始就知道結果,有肚子裡的寶貝,徐清言也不擔心被清算,因此一直都很輕鬆,反倒是談起年齡的時候,她卻一下子緊張起來。

“好姐姐,你有什麼好擔心的,家裡還有一個比你更大的,只是因為城外行宮實驗室的佈置,這才沒有過來。”史湘雲笑著安慰她,“再說我們也不會送你去佛堂祈福。”

“好了,別搗亂了。”衛旭笑著說道,“家裡的情況你也知道,以後朝廷諸事,你還是要擔起來,算是我的副手,反正你也熟悉,我就不再改了。

接下來的安排,天下之事主要有三件,一個是改善交通,一個是經濟建設,最後是天下安定。最後一個自然是我來負責,前兩個就要靠你了。”

“陛下放心!”徐清言明顯鬆了口氣,“江南水泥大道的名聲,妾身早有耳聞,江南商貿之興盛、百姓之富庶,更是早已名傳天下,也讓無數人羨慕。

按照陛下的意思,以後這方面的事情,妾身只是掌總,林大人在江南任職多年,想來經驗更加豐富,這交通、商貿之事,自然要以他為主。

只是,這皇宮交給朝廷各部作為衙門的事情,是不是再考慮一下?天家雖然初立,可這宮廷之事早有定數,一旦交出去,再收回來就難了。

自祖龍(秦始皇)以降,這天家皇權與朝廷相權之間,從來就不安生,從來都是你方唱罷我登場,以至於洪武皇帝直接廢除了相位,卻也沒能解決問題。”

“姐姐放心。”史湘雲傲然一笑,“別說是區區一座皇宮,就是這京城都交出去,也無人能夠動得了旭哥哥的位置,再說我們下一步的大事,本就不在朝廷之中。”

“敢問娘娘說的是哪裡?”知秋好奇的問道。

“太虛幻境。”這次是衛旭接過了話頭,“讓那個婆娘們兒多活了這麼久,如今既然騰出了時間,自然該送她上路了。”

“陛下,臣妾斗膽”徐清言表情一動。

“放心,這次自然會帶著你。”衛旭淡淡一笑,“畢竟,那可是你的‘主魂’啊!”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葉安易

沈佳易

神與我同行

坤坤吃小鱷魚

【從未發現過的喜歡】

擁吻過她的風

群體穿越事件

愛吃炒火鍋的龍之力

全民轉職:開局sss天賦,高冷校花倒追我

逆向而生

滿級防禦劍靈根,湯姆傑瑞隨我瘋

冷男